乐山师范学院学报V01.22.No.62007LeshanTeachersCollegeJun.2007柏拉图认识论中的“分离”问题(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柏拉图认识论中的“分离”问题的合法性是不容质疑的,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所涉猎。“分离”问题具体体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分离、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分离、知识与意见的分离三个方面。柏拉图的认识论与理念论是紧密联系的,由于理念论中“分离”问题的不可解决性决定了认识论中“分离”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从而为后人对柏拉图的理解留下了空间。关键词:柏拉图;认识论;分离;理念论中图分类号:B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7)06—0106—03柏拉图是哲学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灵魂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灵魂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的认识论思想内容丰富、体系相对完整,但也存在不可克但这需要感觉的帮助。回忆说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灵魂服的内部矛盾——“分离”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对柏拉图不死与转世轮回,具体展开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就内理念论中的“分离”问题研究颇多,但对他认识论中存在的容方面讲,回忆的知识在灵魂中,理念与可感具体事物是“分离”问题深入分析的人很少。
笔者将从合法性、具体体分离的,表面上看,这是理念论(本体论)上的分离,从认识现、解决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剖析。论上说就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分离。一、认识论中的“分离”问题在《国家篇》第五卷中,柏拉图指出:“我们说能有这种认识的这种人的心智具有‘知识’,而前一种人,由于只能是否具有合法性有那样的‘意见’,所以我们说他们的心智有的只是意见而理念论中的“分离”问题的合法性在学者中基本上不已”m(P219)。这说明知识与意见是对立的,也是分离的。质疑,虽然还没有得到完满解决。但认识论中是否存在《会饮篇》与《蒂迈欧篇》中也有相关论述。知识与意见(或“分离”,这需要认真考察。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如《曼诺篇》真正的意见)之问的这种分离是柏拉图理念论中“分离”问《会饮篇》《斐多篇》《理想国》《智者篇》等,就涉及到认识中题的重要体现。的“分离”问题。柏拉图的认识论与理念论是紧密联系的。认识论的理《曼诺篇》是讨论关于道德问题的一篇对话,除此之论基础与前提在于理念论。理念论中“分离”问题的合法性外,还有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在对话的前半部分,柏拉图认也暗示了认识论中“分离”问题的合法性。以《斐多篇》《理为:人们的基本认识是定义,定义是从“多”(个别事物)中想国》等为主要代表的中期理念论表明:柏拉图把世界划求出“一”(一般、普遍);“一”的求得并不是像技术一样从分为可知理念世界与可感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由理念外面吸入的,而是用因果思维缚系的。
这篇对话给我们的世界派生的;理念与个别事物是分离的、对立的;个别事物启示就是人们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杂多的感性事物上,因为“分有”理念而存在。这也是中期理念论的主要特征。而要把握“多”中之“同”(也就是“一”)。这也就暗示了“一”陈康先生对《斐多篇》中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分离与“多”或一般与个别的分离。不过,在这里的“分离”还是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不是“分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相对意义上的,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离,而是性质与程度上的差异,从而否认《巴门尼德篇》中我们知道,柏拉图对于认识的见解:认识乃由于回忆。对少年苏格拉底理念论的批评是柏拉图反思自己的中期忆说是其认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斐多篇》中有关回忆理念论。陈康先生是从目的论的意义上讲个别事物与同名说的论述表明:真理与知识(即理念)在生前就存在于我们理念之间的关系,是有道理的。但是,一般说来,这种性质收稿日期:2006—03—15作者简介:王增福,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西方哲学。106万方数据与程度上的差异还是一种分离,也是以空间上的距离为前有什么异议。对于认识主体,柏拉图没有说明。
在当时,人提,同时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弱化了理念与个别事是肉体与灵魂的组合,而且是“灵魂在起源和优越性上都物的联系。柏拉图虽然对中期理念论进行了自我批评,并先于和优于肉体,灵魂是统治者和主宰,而肉体是它的下试图进行改革,但却始终没有放弃理念,直到晚年的著作属”r2I(P285)。从目的论、价值论的角度,我们不能把处于劣也仍然坚持理念与个体事物的分离。势地位的肉体作为认识主体。但也不能把灵魂作为认识主理念论上的这种分离直接体现于认识论中。知识的对体,因为灵魂先天具有理念的知识,如果灵魂是认识主体,象是不动、永恒的理念,而可感个体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我就不需要认识过程,回忆说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我们对它没有知识,有的是意见。柏拉图的这种认识是受到们主张把生活于可感现实世界中的单个的人作为认识主赫拉克里特的流变说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说的双重影响而体。由于两重世界的划分与分离,处于可感现实世界的人得出的。尽管柏拉图在后期的《智者篇》中把变化引进到存与在理念世界中的认识对象理念是分离的,这是表现之一。在中,承认心灵的运动也是“存在”,而非“非存在”。但《国其次,回忆说涉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认识主体如何回家篇》中提出的与四种理念相对应的四种认识能力,概括忆起灵魂中固有的,但生下来时遗忘掉的理念。
在《斐多的讲就是知识与意见的这种分离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总之,篇》中指出:“除非通过视觉,或者触觉,或者其他的感觉,认识论中“分离”问题的合法性是不容怀疑、确实存在的。我们就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这种知识”。《会饮篇》中柏拉二、认识论中“分离"问题的图讲了人们把握绝对美即美本身的四个步骤。《曼诺篇》中柏拉图提出凭借所谓的“理智助产术”,促使曼诺的一个童具体体现奴回忆起自己灵魂中固有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些论述表通常,我们把柏拉图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划分为早、中、明柏拉图肯定人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杂多的晚三个时期。他的认识论在三个时段中是不断发展的,其感觉——知觉出发,凭借推理,把它们统摄成一种理性的“分离”问题也因此有不同的表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概念”。然而,他又歪曲地把这种推理反省说成是回忆,而方面。且更没有解决回忆中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质的变化的原因第一,“一”与“多”即一般与个别的分离,这是早期和问题。柏拉图自己也意识到认识主体如何通过感觉的帮助期认识论思想的表现。在早期,柏拉图深受其老师苏格回忆起理念是回忆说的关键,可能受当时人们思维条件和拉底的影响,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要讲话者,讨论的内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用了“exhaiphnes”一词。
这个词在容也多与苏格拉底本人关心的伦理问题有关,如《拉该斯字典上的意义是“忽然”,用在这作“跳动或飞跃”解。由此。篇》讨论了什么是勇敢,《欧梯弗罗篇》讨论了什么是虔敬,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认为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理念《大希庇阿斯篇》讨论了什么是美。虽然这些对话的结果是 的把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实现是一个突然的过 消极的,但柏拉图提出了认识的目的和对象问题,认为我 程,犹如跳过一道鸿沟。《斐多篇》中“exhaiphnes”一词就明 们认识的目的和对象不能停留在个别的感性范围,而是要 确地表明了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分离。这种 上升到达到一般、本质(当时也就是定义、概念)的认识,要 分离到了《国家篇》以及后期的著作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划 从许多的个别事物中求出共同的性质——“一般”。需要注 分法的发现,认识论与理念论的关系更加密切,就发展为 意的是,早期的一般与个别的这种分离不是绝对意义上 意见与知识的分离。 的,而是相对意义上的;不是指空间上 的距离,而是指认识 第三,知识与意见的分离,这是《国家篇》等中后期认 程度上的差异。因为柏拉图所强调的一般的善、美本身等, 识论的主要内容。
知识与意见的分离与《国家篇》中两重世 既不脱离、更不先于个别的感性事例,而是寓于个别善的 界的划分密切相关。这种“分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行为、美的事物之中的。 对象上的分离。“意见与知识由于是不同的能力,它们必然 到了中期阶段,这种“一”与“多”的分离就由相对分离 有不同的相关者”【11(P220)即有不同的对象。“知识与‘有’ 走向了绝对分离,从《斐多篇》中提出了“分有”概念时,才 相关,知识的目的在于认识‘有’的本身(理念)”。“如果 最终、完全地体现出来。同时,这时期“一”与“多”分离的内 ‘有’是知识的对象,那么意见的对象一定不是有,而是另 容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国家篇》中指出:“我们可以同样 外一种东西”【1J(P222)即处于生灭变化中的具体事物。知识 说别的相反的东西,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以及其他类似 与意见的对象即同名理念与具体事物是分离存在的,因而 的理念。这个说法作如下表述也能成立:就它们本身而言, 知识与意见也是分离存在的。第二,真实程度上的分离。理 各自为一,但由于它们和行动及物体相结合,它们彼此互 念是最高也是最真实的存在,因此,以理念为对象的知识 相结合又显得无处不是多”flJ(P21S)。
这句话表明柏拉图已 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与有相关,而无知必然与无相关,因 开始把“一”与“多”的矛盾从“——多”中转移到“一”中, 此,我们必须要找出和无知与知识之间的状况相对应的东 从本体论上讲,即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转移到理念内 西来”11I(P220),这就是意见。意见既非知识,也非无知.而 部相互分有的关系,从而成为《智者篇》探讨“普遍的种”之 是知识和无知两者之间的东西。所以,意见的真实程度不 间关系的前奏。 如知识。 第二,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的分离,这是中期回忆说 这种知识与意见在对象和真实程度上的分离并不说 的必然结果。认识对象是理念,这是柏拉图的一贯主张,没 明知识与意见不能相通,这种分离是相对意义上的,而非 107 万方数据 绝对意义上的。柏拉图在《国家篇》的“线段喻”中把世界分 部分,都会破坏理念的单一性与完整性。因此,“这不过是 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又进一步把可见世界分为影像、 说空话和诗的比喻而已”。(2)导致的结论更严重。从认识 实物,把可知世界分为数理理念与伦理理念。同时又提出 方面看,在实际世界中只有个别事物,我们以个别事物为 了与这四种划分相应的四种认识能力(灵魂状态)——想 对象得到的是个别的不完全的知识——意见,而在理念世 象、信念、理智、理性,并且认为人们凭借辩正的力量可以 界中有以理念为对象得到的真正的知识,知识和意见处于 实现从意见到知识的转变,这就说明意见与知识是相通 两个不同的领域。
因此,我们个别的人没有知识的理念,而 的。范明生先生认为由意见到知识,由想象到理性的过程 知识只能以理念为对象,和个别事物不发生关系。这就是 是一个心灵转向的过程,并提出柏拉图由此放弃了回忆 说,如果将理念和事物分离开,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人不能 说。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如果你把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 认识理念,没有知识;神也不能认识现象世界,尽管他拥有 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 知识。这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这两点对于理念论都是致 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re(P276);“于 命的打击。 是这方面或许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即一种 使灵魂尽可 柏拉图自己意识到理念论“分离”问题带来的悖论,因 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11](P278)。《国家篇》中的 而对中期理念论进行了修整以克服这些矛盾。解决的办法 确没有讲到回忆说,而提到灵魂转向或灵魂上升说,但不 有二:第一,将理念与个别事物之间的关系抛开,转而探讨 能由此认为柏拉图的认识论发生重大转折,放弃了回忆 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直至发展为理念一范畴论。《巴门尼 说。其实。灵魂转向的过程仍是一个回忆的过程,没有灵魂 德篇》第二部分就讲了理念与理念(各种范畴)之间是否相 转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回忆。
此外,在《国家篇》中,柏拉图 结合的问题。在后期的著作中,柏拉图又把事物看作是理 虽没有涉及回忆说,但其中肯定理念是万能工匠制造人工 念的集合体,把运动也引入存在,探讨了“存在”与“非存 物品的摹本,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轮回的。这在一定意义上 在”,“动”与“静”,“同”与“异”之间的结合问题。表面上看 仍是肯定了回忆说。 “分离”问题似乎消失了,也没有了“分有”的困难。实际上, 关于知识与意见的分离或者说两者的区别在其他著 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又增加了新问题,如最高理 也有所涉及。《曼诺篇》指出:“知识异于正确意见,就念——善理念与其他理念的关系,其他理念的等级划分 在于这缚系”。这“缚系”就是:正确意见,除非一人用因果 等,柏拉图都没有讲明白。而且,研究理念与理念的关系最 思维将它们缚系了,方可变成知识。因果联系成为正确意 终还落脚在个别事物的产生上,因而还是在探讨理念与个 见过渡到知识的中介。《会饮篇》的论述与《国家篇》类似, 别事物的关系。第二,抛弃中期理念论,提出所谓的理念数 认为正确的意见不能给出理由,所以不是知识,但它接触 论。柏拉图片面扩大数理理念的功能,增加了数的神秘性, 到了真理,因此也不是无知,而是一个中间物。
《蒂迈欧篇》 更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由于理念论本身的欠缺导致“分离” 中指出:“如果心灵和真实的意见是两类不同的东西 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从而也使得认识论中的“分离” 因为它们来源不同,性质也不同。前者借助教化而植入我 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这是一脉相承的因果关系。 们体内,后者则是说服的结果;前者始终有真正的理性相 认识论中“分离”问题的不可解决性一定程度上为后 伴,后者则无理性;前者不会被劝说所征服,后者则能够被 人对柏拉图的解释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对后世的影响,这 劝说所征服;还有,可以说每个人都分有真实的意见,但心 里简单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1)一般与个别的分离问题 灵只属于诸神和少数人”闼(P303)。这段话就明确了知识与 成为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根源。认为一般是先于 (正确的)意见在来源(对象)与真实程度上的分离,这种思 由感官感觉到的个别而独立存在的,这是极端的实在论观 想在柏拉图的晚期思想中一直存在。 点,从根本上讲也就是柏拉图将“一”与“多”绝对分离的结 三、认识论中“分离”问题的解决 果。认为一般、共相虽是真正的存在,但并不是离开个别事 物而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个别之中,这是温和的唯实论,比 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较接近于柏拉图早期的认识论思想。
(2)康德在认识问题 第二部分谈到的“分离”问题的具体体现实际上也是 上受到了柏拉图的影响。康德和柏拉图一样,区别开可知 拉图认识论中自身固有的矛盾。这些分离与矛盾的产生世界和可感世界即物自体与现象界。但他和柏拉图又有明 是以理念论中“分离”与矛盾为前提条件的。因此,认识论 显的区别,把物自体排除在理性认识的范围以外,把认识 中“分离”问题的解决要以理念论中“分离”问题的解决为 限于经验领域、现象世界,是个不可知论者,而柏拉图却是 基础。 个可知论者。这样,柏拉图的知识与意见的分离在康德这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少年苏格拉底即他自己 里就不存在了。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解决“分离”问题的方 的以分离为特征的中期理念论进行了自我批评。他自己提 式,尽管也是不彻底的。 出中期理念论的主要特点有:(1)一个同名理念和一类个 别事物的对立;(2)理念和 个别事物的分离;(3)个别事物 参考文献: 分有理念。柏拉图逐一进行了反驳。(1)会导致理念的物体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出版社 化,从而弱化理念的价值,同时也会导致“第三者”的矛盾。 1986. (3)中的“分有”,无论是分有整个的理念还是分有 理念的 【2】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8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