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档非常火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现在,娱乐也变得碎片化,这个大火的综艺和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目前我还停留在看梗的阶段——晓明历险记、端水艺术家,秦昊带你去爬山;电视剧有打算看,综艺实在鼓不起勇气,我想,一定是充满了剧本吧。
看了第一期她们表演的合集,蓝盈莹确实不错,当时知道她和曹骏的恋情时就去看了一下她的微博,喜欢她弹唱的视频,在一些综艺片段上看到她,坐得笔直笔直的,与其他艺人形成鲜明对比。万茜的表演也被网友吹爆,但她毕竟失误了啊。后来看了刘敏涛、万茜、韩雪的红色高跟鞋,太好笑了,还有万茜演唱的光,这些演员都太会唱歌了。
意外的是,许飞参加了这个节目。虽然我喜欢了她十几年,还是会觉得她在这个节目里格格不入,她自嘲着自己的音乐注定小众,所以在这个面向大众的舞台上,注定不会取得好成绩。这次网友的风向是diss杜华女士,心疼许飞。不禁令我心疼起了数月前与尚雯婕起冲突的许飞。
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但是,越写内心越纠结,最后还是搁置未发。
我们再回顾一下事件始末。
王牌对王牌节目邀请06超女上演回忆杀,主咖是尚雯婕,其它几位超女作为惊喜嘉宾亮相,录制现场,许飞指尚雯婕从不与她们联系,节目经过剪辑,许飞在微博说明情况。许飞后续又发了两条被称为“求饶”的微博。
当时看了一圈儿的评论,都在刷尚雯婕的“不爱社交真性情”人设——“她哭的是比赛时的青春时光,没毛病”,“就是许飞在蹭热度,尚雯婕一直没回应,根本不理她”;指责许飞,“拿钱没有办好事,没有职业道德”,“不演戏,可以站边儿上看着”,说许飞“眼神凶狠”“咄咄逼人”,以致于我连看节目正片都犹豫了好久。我当时看评论,简直看抑郁了,心里竟然还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许飞就是情商低,就是做错了,真希望她不要趟这浑水。
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人给你植入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跟你原来的认知完全不同,而你又抗拒不了。
一上知乎,画风完全不一样了,“尚雯婕管理这么大家娱乐公司,不可能缺乏社交能力”,“许飞答应出场,但是没打算背黑锅帮别人立人设”。
过了一段时间,那些对许飞的负面评论丢淡,最近忽又想起那个画面,许飞说的“所以你为什么要把我们弄丢呢?”“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一直好像把自己包裹起来。” 也许并非字面上的质问意义。
我想起语用学里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人类交际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问候、告别、邀请、恭维、赞赏、拒绝等。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做某一言外行为来做另一件言外行为(顾曰国,1994)。间接言语行为在交际中非常普遍,陈述句不是陈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问句不是疑问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候,发话者说出一句话,话语意义与字面意思并不完全一致,如:“Can you give me the book?” 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则往往是请求。
数日前,在单位食堂吃饭,听到一位同事主动去撩另外两位同事,“看一下你们吃什么,单位对你们这么好,怎么不长肉啊?” 这当然不是质问和指责,从语气和当时的氛围来看,就是表达一种关心;再者,同事之间,也不会无缘无故挑起争端,故意找茬。
同样,许飞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提问、质问,其言外之意未尝不能解读为“在意你” “在乎你”,解读为关心。如何解读,则需要依赖当时的语境、双方的关系等等,还取决于听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但是,这些影响理解的因素,在我们观众这里,都是支离破碎的,影片经过剪辑,明星真实的为人,他们之间的交往,我们都难以了解。按照常理推断,许飞以言行事,当然是想达到关心的目的,哪怕是带有表演成分。而最终的取效行为(即“言后行为”)不是语言行动,听者的反应也不是一个语言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此时听话人拒绝接受,直接导致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尚雯婕被动按受不反击,在观众中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其他超女都很关心尚雯婕,愿意跟她玩,但是她高傲冷漠、不合群;无疑,这对尚雯婕不利。
微博下面的评论一边倒地骂许飞,可能是严重控评的结果。
这哪里是情商低、不会说话的错,分明是在斗背后的资本和营销。
细思极恐。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想,这适合于任何一个时代。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窥见偶像的风采;在这个最坏的时代,我们连喜欢或讨厌都会被操纵,不知不觉间。
参考文献
申开敏《言语行为理论评述》wenku.baidu.com/view/94e9155777232f60ddcca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