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庄子·齐物论》
释义:
“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就果然对吗,我就果然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就果然对吗,而你就果然错吗?这是我们两人中有一人对,有一人错呢?还是我们两人都对,或者都错呢?
1、带着偏见看世界
“带着偏见看世界”这是许知远访谈节目《十三邀》的一句标语。当看到这个标语时,第一感觉就是觉得透彻。
一方面,是表达人们常常带着自己的是非观看待这个世界。而这种“自己的是非观”就是一种偏见。每个人都在表述自己眼中的世界,犹如“盲人摸象”。
另一方面,是人们要学会对世界“存疑”,多个角度看世界,会有不同的观点。正如节目中,遇见的每一位嘉宾,都为看节目的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不至于使我们陷入自己的认知陷阱里,做了井底之蛙,还未可知。
2、“你以为”的就只是“你以为”的,而非我的。
某日,同事打算周末带孩子外出游玩,天气预报说周末有雨。同事觉得有雨会给出行带来不便,怕孩子玩的不尽兴。所以,一直在犹豫是否带孩子出行。遂后,有人说道,与一场雨的不期而遇,也是一种美好,为何还要迟疑。
再者天气“预报”一说,因是预报,本是概率之言。不要因为有下雨的概率,就放弃了一段亲子之间的户外活动。于孩子而言,本身没有因为有雨而生出的尽兴与不尽兴之说。“尽兴与不尽兴”只是大人的一厢情愿,是大人认为有雨有碍,天朗气清才是好天气,才能玩的尽兴。
人们常常表述的都是自己的“自以为”,自己的“是非”观,而常常是“你以为”的就只是“你以为”的,而非我的。所以,有时候,父母对儿女也做不到“感同身受”,又怎么能寄希望于一个陌生人对自己的悲喜“感同身受”呢?
3、是非对错是由谁来界定
你辩胜了我,就说明是你对我错了吗?是非对错由谁来界定?是以你的“对”为对?还是以我的“对”为对?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不是彼此不分,亦是是非不分?若是的话,那还有是非对错及彼此的存在吗?若不存在,又何须谁来界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