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我选择《新教育》这本书的起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 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受教育史和阅读史,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会对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和想法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我在中专学校里接受了三年的师范教育。所有的课程都在告诉我,怎么样先完美自己,再去打造完美的学生。所有课程描述的教育教学世界是祥和的,有活力的,彬彬有礼的,甚至是能扛起世界风雨的。这些让我自己首先对自己就有了崇拜感。于是一个幼稚的理想主义者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不管城内人和城外人如何定义教师和教育,教育总是需要情怀的。不管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遇到过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还是要有些理想的。
我想,这种理念更多的来自于自己所接受的师范教育,和自己所阅读过的中外教育大家的著作。做一名理想主义者,这是我对自己在近30年的教学历程中,对自己潜意识里的职业角色定位。《新教育》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朱永新的这样一句话:“从我个人的观点看,新教育最大的成就是点燃了许多普普通通老师的理想与激情,让他们知道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教师原来可以如此生活。”如果说,仅仅这一句话就点燃了我进一步阅读的渴望,一点儿也不为过——理想这个字眼,总能触动心底最深处的某种力量。
虽然在这将近30年的历程里,高光时刻不多,一地鸡毛的无力感倒是占据了几乎所有的空间。
但是正是那些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让自己成就感和幸福感爆棚,也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不断的推进着自己理想主义者形象的塑造。
2. 眼科医生陶勇被伤事件
社会上能够被不断拿来和教育进行对比分析的职业,应该就是医生了。两种职业都是良心事业,也是最容易出力不讨好的事业。2020年1月,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暴力伤医事件——用刀砍伤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的,正是他拼尽全力挽救了双眼的患者。
这次医闹事件,和中小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校闹事件,相信让很多的基层医生和基层教师彼此惺惺相惜、心有戚戚。
相信现实中无论谁遇到这样的事件,大多数人在后续的工作岗位上都会采取不管不问的躺平状态。但是带给人震撼的是,陶勇很快以更加平和而乐观的状态复出,并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目光》。我读过这本书,真的被他在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明亮、宁静、乐观所感动。
他在《令人心动的offer》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中这样说过,“一名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他在被伤害之后仍然一脸灿烂地投身于力所能及的医疗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可能真的有点单纯的理想主义!”
这是一句很让人破防的话,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所以,我选择了同样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这本教育学著作《新教育》,重点重温了第八章《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和第九章《新教育的完美教室》。同时在读第九章的时候,我又翻开了一本已经被我翻旧了的书——“美国最好的老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二、理想课堂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共同生活,每一位任课教师理应成为所任教学科的虔诚的传教士。这种提法又与做一名有理想主义的教师的想法不谋而合。
1. 理想课堂的“四六三”
新教育提出了要构筑理想课堂,并阐释了理想课堂的“四六三”定义。
四,指理想课堂所存在的四种课堂话语:表演性质明显的公开课的课堂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民间的校本课堂教学话语,以及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六,指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三,指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挖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因为课堂是一名教师的工作主阵地,所以这是我所详细阅读的部分。
2. 自主学习单极致精细地体现学为主体
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在这种境界里,新教育聚焦的仍然是三维目标。虽然三维目标的提法在现在已经有成为过去式的趋势,但是新教育所提出的这种教学框架中,和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三维目标有不同。他们尤其注重学习目标的附着性及延展性,和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教育。
在落实目标时,新教育有个做到极致的细节,那就是他们注重个体学生的学习清单。这种清单首先在教师的备课纸上有非常明显的存在感。小学阶段,这种学习清单出现在备课纸的右手栏上,而在中学学段则出现在备课纸的左手栏上。依据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位于纸面左侧的内容总是会首先落入阅读人的视野,获得阅读人的阅读重视。这种位置的区分体现了学生的成长轨迹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年级越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个体学生的学习就越有可能自主实现。所以教师越应当放手,让学生去实现自主学习与自主交流。新教育的这种学习清单的设计,无疑是对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细节体现。教师的备课是有效教学的起点。这种突出学生主体的备课方式,是把这种理念做到极致的一种体现;对于日常或被动或主动“精细教学”的要求极有借鉴意义。
3. 知识是个动词
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挖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新教育所理解的知识并不单单是静态的名词,更为重要的是把它视为一个动词。这种界定非常形象,很容易让人关联到工具性。知识是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不断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新教育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创造的过程;这一创造的过程非常神奇。
阅读这一小节带给我的震撼非常大。突然发现,当下的核心素养理念,竟然被新教育在十多年前就有了先验性的提出与践行,这种无意中所收获的关联尤其让人心生敬佩。新教育对知识这一概念所做的新的定义,让我对教材与教学的某种内涵性的东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新教育认为:传统的功利性的教与学是教师依据上级规定好了的教材,通过课堂灌输及转述给学生,然后对学生的接受效果进行检查。而新教育自身所提倡的教学,则是师生围绕着“问题——知识——文本”,师生共同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在这一段旅程里充满了怀疑、困惑、挑战,伴随有经常性的挫败感与羞辱感。但是,这段过程的核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一个人的内心所收获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与顿悟。这种定义与理解,与当下的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完美的对接。不得不说,新教育的这种理想性,具有相当扎实的现实基础。
4. 教育对生命的追问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在对这一重境界的解说中,我们能更加清晰、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新教育对核心素养的先验性体悟。新教育认为:传统的课堂可能已经脱离了世界和社会生活,将培养出一批不关心人类命运的“文化人”。这是一记重锤追问——我们辛辛苦苦的上课、备课、辅导,到底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我们自己,身上天然贴着文化人的标签;我们这些育人者是不是真的在关心人类的命运?
社会上有这么一种声音,认为教师群体读书极少;一群几乎不读书的人在卖力的去教会孩子们读书;稍加迁移,更远一点的联想,如果一群不关心人类命运的人,想借助自己的滔滔不绝,去说服、去感染一群未涉世的孩子去关心人类的命运,是不是有些无稽、荒唐的感觉?教育是技术活,专业性极强。尽管这些说法绝大多数都是出自非专业人士对专业人士的想象式评判,但是也的的确确给身在其中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严肃面对、深刻自省的课题:教育人的画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三、理想教室
与新教育的理想课堂的理念一脉相承,他们追寻的另一个理想就是缔造完美教室,一个“虽曰不能,心向往之”的前方。
是的,新教育所致力追求的完美教室,是和理想主义相关的另一种叙事角度。
新教育认为教室是师生的生命在此展开的一个“场”,而又不仅仅停留在空间上;这个“场”还是叙事的、时间的、岁月的。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世界得以展开、历史得以书写。这间教室里有独特的文化建构,这种文化建构由师生在经过一段历程之后共同完成。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等等,构成了教室的外显的文化特质。而新教育虽然不把分数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但是优秀的分数肯定是对新教育人额外的奖赏,因为所有孩子在教室里可见的、进步的、显性成长,是教室文化的因,也是教室文化的必然的果。孩子在教室里的道德人格发展,是教师文化的隐性表达。新教育理论借鉴了西方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六阶段理论,融合了中国儒家文化关于道德三重境界的学说,创生了独特的新教育实验的道德发展图谱。归根结底就是,在这间完美的教室里,是为了生命的绽放,让教室成为人性充满闪耀的道德光辉的地方。
一间完美教室的缔造过程,就像梦想展开和理想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要有一个人成为意见领袖和行动领袖。新教育认为,一间教室之所以平庸,并不能完全归结于一个平庸的教师;但是一间卓越的教室,则一定要源自于一位不甘平庸的教师的梦想。这个意见领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班主任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四、葆有理想主义气质:育人亦渡己
提及新教育的完美教室,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第56号教室。雷夫所打造的第56号教室里创生了很多奇迹,在这教室里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
对这两种教室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二者最相同的地方就是彼此都极力关注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的东西。这种空白决定了教室的内容和容量以及延展度。其次,这两种教室里的活动都异常的丰富。大鼻子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里倾尽全部心血,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教孩子们学会写作,感受世界的美好,带领孩子们走向莎士比亚,从节省每一分钱的活动里体验经济学理论,锤炼延迟享乐的体验力,师生一起行万里路,在旅途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而新教育的完美教室里,则洋溢着晨诵、午读、暮省;或师生共写随笔,或建设数码社区,在12个月里学会吃饭、不闯红灯、一起种树、一起玩球、给爸妈写一封信……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里,有文化建构,也有生命叙事。
而上述丰富活动也有着明显的文化分野。第56号教室和完美教室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虽然二者在生命精神上息息相通,但文化风格却迥然有异。
当然,我认为,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雷夫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新教育是一群人的探索。
这一群人是尺码相同的人,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有着以蓬勃的韧性为之付出的共同愿景。
就像陶勇医生所说的那样,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为医者、为师者,都是捧着良心小心翼翼前行的。因为,理想,和阳光一样温暖、有力,且珍贵。
做一名有理想主义气质的教育人;当自己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如此,亦育人,亦渡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