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图)

网络 2022-11-29 0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无疑可以成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思想资源,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论文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概要分析了其形成历程,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明,具有审视的整体性、调控的综合性、物质的循环性和发展的知识性等特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具体国情决定的特殊性,也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持续性原则。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现实,从制度、消费、观念、管理、技术等方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讲,就是要使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培育生态化的生存方式,强化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关键词:马克主义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文明建设ABSTRACTMarxismattachesgreatimportanc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nature.TherichprofoundideasexistclassicworksideasCanbecomeincreasinglyseriousenviromentalproblems.Itprovidespowerfulguidanceecologicalcivilization.Thispaperexploresecologicalphylosophybireflyanapyzesformativehistoryecologicalphylosophy.ThusMarxistecologicalphylosophyecologicalciviliazationOurcountryconnected.Ecologicalcivilizationpeople-oriented,comprehensive,coordinated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sustainabledevelopment.Itincludessurveysynthesizationdevelopment,etc.Theconstruc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OurcountryonlyspecialbecausespecificnationalconditionsOurcountryalsocomplicatedarduous.Therefore,wemustMarxistecologicalphylosophyecologicalcivilization.BasedeconomicdevolopmentourcountrywetryOUrbesttOconstructecologicalcivilizationtechologyetc.Specificallyspeaking,thewholesocietyneedecologicalcivilization,strenghthenecologicalprotectionecologicalizedlivingmodesystemconstuc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KEYWORDS:Marxistphilosophyecologyecologicalcivilization,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II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目录………………………………………………………………………………………….V引言…………………………………………………………………………………………..1jl函…………………………………………………………………………………………………………………………l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一31.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31.1.1人的概念与自然的概念……………………………………………………………31.1.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主题一人与自然的关系………………………41.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31.2.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阶段……………………………………………51.2.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61.2.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81.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91.3.1指明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91.3.2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9第二章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112.1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112.1.1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112.1.2生态文明的概念………………………………………………………………….142.1.3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特征……………………………………………………….142.1.4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162.2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182.2.1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182.2.2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192.3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02.3.1水资源污染严重…………………………………………………………………一202.3.2空气污染严重……………………………………………………………………一202.3.3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一212.3.4生态防护功能明显弱化…………………………………………………………一212.3.5草原大面积退化的状态…………………………………………………………一212.4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12.4.1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212.4.2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22第三章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基本原则…………………………………25 3。

1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25 3.1.1片面发展观的影响………………………………………………………………..25 3.1.2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一25 3.1.3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6 3.1.4消费的非理性化…………………………………………………………………..26 3.1.5生态保护法律的缺陷…....…………………………………………………………26 3.2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27 3.2.1整体性原则……………………………………………………………………….27 3.2.2综合性原则……………………………………………………………………….28 3.2.3层次性原则……………………………………………………………………….28 3.2.4持续性原则………………………………………………………………………一29 第四章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31 4.1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31 4.2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32 4.3培育生态化的生存方式………………………………………………………………32 4.4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33 结语……………………………………………………………………………………………………………………..35 参考文献……………………………………………………………………………………一37 致谢……………………………………………………………………………………………………………………….41 独创性声明……………………………………………………………………………..43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43 VI 引言 引言 一、选题来源与目的 近代以来,人类在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不断地挑战自然、资源的极 限,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壤沙化、湿地遭到破坏, 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多样性减少,旱地灾害频繁,空气污 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了环境 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时代难题,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因此,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展开了生态保护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但相对来讲,在我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 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治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中国共 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蓝图。事实 上,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无疑 可以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资源,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借鉴。 具体而言,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相结合,促使人正确的 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 实现生态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方面, 其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而缺少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方面的研 究。但是,伴随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逐渐开始受 到学者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这方面的 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在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更为学术界提 供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要求和动力。国内学者张秀芹在其博士论文《马克思生态 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对深刻分析了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她肯定地回答了 马克思思想中生态哲学思想是全面和系统的。并且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对人与自 然关系,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危机问题,都证明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仅能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生长点,还对出现在 马克思之后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方向,表现出跨时代的生命力。” 总体来说,目前学者们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还不多,大部分都只停留 在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文本的解读,或是简单介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在对马克思主 义生态思想如何脱离理论化,实践化,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结合,进而提出有可行性和有建设性的方案对策。 三、论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本论文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我国生态文 明建设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深刻分析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最后,提 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据此,论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2)归纳总结当 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问题;(3)主要论述了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制约因素及基本原则。(4)对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解决对策。 2张秀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1.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早期工业时代,生态问题并没有像现代工业社会这样突出。因 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大都散落于其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论述中。马克 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

人依赖自然 而生存,自然界为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场所,但人是高于自然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 属性,人有改变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但人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 1.1.1人的概念与自然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 天然的。由此在人的世界里就有自然,人是离不开自然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本身 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没有了自然就 如同人没有心脏,就没法在这个世界里存活,人只有靠自然界的有机体才能存活在这个 世界上。人们时刻要记住,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的存活,没有我们自然也没有办法的生 存和发展。 同时,人与自然不是彼此独立无涉的,自然与人的发展又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自 然生成了人,但并不无条件的直接满足人的也需要。自然界的一切资源,都要通过人的 劳动和创造,才能满足人。劳动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工具。人通过不断地辛勤劳动而改造 自然界、去支配自然界,给自然界深深落下深刻的印象。没有了劳动,人类就无法给自 然带来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 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疤痕性包茎手术复杂吗_火烧山油田复杂裂缝性砂岩油藏地质工程评价_复杂性生态哲学

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 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机体必须要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 是要以自然的力量为基础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感性的世界,人们就没有可能创造自然 的一切。因此,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要采取正确的理论方法,对自然环境 采取了既斗争又争取合作的积极态度。只有像这样,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的扩大和 恩格斯.反社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6.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存条件才能不断的改善。在这种社会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与社会实践中 结成的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的发展。 1.1.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主题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 系。人既相异于自然而存在,又是自然的产物,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 权利。马克思所创立的以人类劳动为基础的物质变换化的理论,第一次把劳动的自然生 态过程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地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 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仅具有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定性, 而且具有社会经济规定性。

”由此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不仅表现为自然生态 关系,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劳动相互依靠的关系。“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但人与自然之间仍然存在着是对立的关 系。人作为一种异于自然的自然力与自然相对立。马克思认为:“为了在自身生活有用 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 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是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在 改变自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在力量,并且拥有控制这种潜在力量的主动性。人与 自然的对立就是人把自然当做对象去控制它去占有它,通过自身的劳动和创造,占有和 改变自然地一切。通过劳动的付出和争取,才能创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人 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不是说脱离 就脱离的,不是可以想独当一面就独当一面的,这种关系的对立就是在人的基础上表现 出来的,就是在不可分割的事物里人对自然地依赖和信赖。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开的,自 然界与人更不可分开,离开了人自然本就没有意义,自然界对人来说,是相对于人与自 然界的关系而言的。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人生存发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它们是 4许经勇.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J】.当代经济研究:200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以生产关系相互联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在发展中相互联结形成社会关系,并 以这种形式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生态问题就是人与自然这种相互关系中相互破坏和利 用所导致的结果。人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在控制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 上合理控制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解决生态环 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总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分析和认识自然的,指出“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 全部是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人的存在对他来说才会成为人是在自 然界完成的了本质上面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只有自然界真 正的复活,人类社会才能有很好的全方面的发展。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 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 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畜生一样慑服于自然界。"自然界对于人来说只有作为人化的 自然和实现人的本质的自然才是现实的自然界。 1.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2.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阶段 在马克思的学生时代,他的生态哲学思想就已经开始萌芽。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认为 自然规定了动物的活动范围,动物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失去脱离这个范围的勇气,忽略 其他范围的存在,并且神制定了完善动物本身和人的共同目标。但是,神让人选择适合 自己的高尚位置,促使其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是不 同的,人只能在自然界所指定的地方生存,动物是依靠动态的自然环境而生存的,被动 的与自然界相处,而人与动物不同,人能动自觉的面对自然,驾驭环境,自在的生存和 发展自身,改变自身命运。马克思提出,追求幸福和完善自身是选择职业的目标,马克 思在已经为人类树立人生坐标和美好的理想观念,这不仅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出发 点,并且也是他生态思想的萌芽阶段,马克思认为人要在自然中寻找真正的自由,不被 自然所约束。

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参加黑格尔派,他的唯心主义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很深, “马克思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写了关于黑格尔派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因为提出了思辨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81-82.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或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冲突,从而超越了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论”。以这篇文章 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出现在世人的眼睛中,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思 想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也是一种人文和自然主义的表达方式。 在马克思完成论文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决的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产生了唯物主 义的观点和思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研究和探索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背道而驰可以获得相对的自由,于此同时却失去了改变环境 的乐趣,从而失去真正的自由。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恩 格斯通过揭露工人阶级生活现实状况,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经济问题。从这里我们 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出现都不是偶然和孤立,都相对的受到当时环境 和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

疤痕性包茎手术复杂吗_复杂性生态哲学_火烧山油田复杂裂缝性砂岩油藏地质工程评价

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他们一生的主要思想中占重 要地位,并且他们相互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孤立的看待马克思著作中的生 态思想,把其只简单看作是马克思主要思想中的旁白。 1.2.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的 成长和完善。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中,我们清晰的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观的形成。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问题 进行了辩证统一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生态观的基础,而从他对资本主义 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的批判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态问题的切实关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观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是 不断深化和延续的。从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可以看到他对生态环 境的实际关注。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实践观思想探索的问题的发源地,是马克思哲学创新 及其对生态问题分析新的起跑线。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异化提出了很有见解的观点, 对人化自然以及实践过程中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探索,在坚实的政 治和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已经清楚地认识到, 自然界是时刻与人相联系的,也只有与人的实践活动发生互动,自然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和价值。 6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l:2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生产劳动把人与自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 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 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 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 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 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 的规律来构造。”只有在改造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的存在价值才能够进一 步的体现。“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的人,是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人, 不是只会适应于自然界的动物或是存在物;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劳动来创造、 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界,而不是天然状态的自然界。

”马克思说:“人,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人作为直接 的人的自然存在物,首先,人与动物一样是作为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自然物存在的;其 次,人具有强大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存在不是依赖于自然物,而是不断运用自己的 能力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总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包括动物、植物、石头、空气、光等等,这些既是人们改造的对象,也是我们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一些观点,自然和人类即相互制约也相 辅相成,同时也之处,人与自然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注重人与自 然的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自然的研究并不仅限于自然的领域,而是与人类史 紧密的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自然好人类是相互制约而存在的,然而在过去 的研究中,却忽略了这一事实的存在,仅仅把历史发展作为自然改变的附加因素,生生 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因而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随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人类交往 的不断扩大,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工具的发展促 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在人类产生之初,以人与自然的交换为主,而随着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人与人的交换成为商品交换的主体。因此,笔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并始终保持着其优越性。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进一步的揭露了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 中可以改变环境,也可以改变本身,环境和人的变换都是基于社会实践中。每一时代的 工业文化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在继续向前发展为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改变而改变的。随着 社会制度的发展对感性的对象提供一定的物质结果,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生产力 的总和。环境改变人强调的是客观的世界对人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会造成人不同的结局 和命运。由于社会的发展,工业和商业有着密切的往来,这些都是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而 变化的。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创造了人这一观点形成了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1.2.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 关于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马克思在晚年的哲学思考中所考虑 较多的方面,随着对上述问题的探究,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物质环境 的变化决定了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认为,人类文明即起源于一 系列的生态前提之下,因此由于生态环境的个别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也具有 相应的特殊性。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体系下,若要研究人类的历史则必 须以研究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环境基础为出发点。“马克思认同摩尔根《古代社会》 中关于人类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生存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并认 为自然资源对于生存技术一开始起了很重要的做用”。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为例,东半球 世界适合种植大部分谷物,而谷物适合驯养各种动物;西半球世界则只适合种植单一的 农作物品种(玉蜀黎),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北美的土著人处于相当优越的地位。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承认人类文明的共性。然而事物又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因此 随着各民族之间的自身历史环境的发展,每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都呈现出本民族独特的内 容和形式。

火烧山油田复杂裂缝性砂岩油藏地质工程评价_疤痕性包茎手术复杂吗_复杂性生态哲学

“由于自然条件的这种差异,两个半球上的居民,从此以后,便各自循着自 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而表示各个阶段的界标在两个半球也就各不相同了。"@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生态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地理环境 的差异是独特的民族文明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对东西方社会民族文化的研 究中,马克思反对把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作简单的、机械的类比,而是坚持对东方社会性 质做具体的历史分析。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卜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进行论证。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状况的追溯,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 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容是丰富的、理论是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生态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马克思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前瞻性关 注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具体阐述 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人与自然、人 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些思想至今被我们广泛的应用,是我们 认识和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强有力的武器。这一思想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着极 其重要的意义。 1.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环境问题存在 的根源,人与自然的关系受社会形态的制约,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在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对自我经济利益的强大动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很难 阻止人类对于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已有的自然资源更加的紧张。其次,在经济危机 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家追求的主要是经济利益和高额利润,而很难顾及其他 人的利益和整体利益。再次,“生态环境问题也有其认识论根源。”人们对生态环境问 题的认识不够,在对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破 坏性。这些分析也表明,只要认识正确,措施得力,马克思主义坚信人类完全有可能在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求得发展。 1.3.1指明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自然的不当开发和盲目利用导致的资源和生态平衡等出现的问题,间接威胁到 了广大人民的生活,还直接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 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讲,人具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能力, 但是人却不能脱离自然或过度的依赖自然、向自然索取,这样的行为将会打破自然自身 的平衡关系,会导致自然本身的循环能力丧失,并最终影响人类的生活需求。所以,我 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4.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们要审视和反思工业文明模式中的人与自然观,平衡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矛盾和张 力,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 1.3.2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经了原始的农耕社会,依赖于自然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相对发达的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逐渐的迈向以生态文明为主旋律的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 传统文明的深刻反思和新的生态文明模式的构建,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在对人 类文明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人与自然是高度统一的这一结论,要求人们重视 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行更深入持久的论证。在工业 文明发展模式影响依然十分强大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具有重大的启示。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低碳经济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 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等多种生态化的开发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 放,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而调适人与自然关系,使其达到相对平 衡。构建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从对自然环境的过分索取和过度干预的生存方式中走出 来,是实现当代气候变化这一重大背景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认为,人与自 然和人与人之间是互为中介相互影响的,要想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一个基本要 求就是健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建设相应的法律制度与整治机构,以和谐的解决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加强保护生态的制度建 设,加强和管理生态问题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保护真正纳入 到法律体系中,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第三,以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倡导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是人们在追求美 好的同时,绿化环境、洁净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既不浪费资源又不污染环境的 一种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是从满足文明生态需要为出发点,以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 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标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这种 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一种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良好基础。这种生活方式对能源的有效使用和对生存环境的保护起了一定的良好作用。 lO 第二章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第二章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1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1.1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这四方面相互协调, 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是遵循社会发展 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工农业经济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整体上看, 综合国力增长迅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经济增长是以自然环境的过度消耗为 代价,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存在。从根本上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 种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模式,它正向集约型转变中,其主要特点为高消耗和低效率,同 时,过分依赖国际技术和资源等方面。不仅我国环境问题严重,世界环境问题也相当严 重,世界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 护生态环境,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各国探索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各种化石燃料,各种废气的排放量增加,空气污染严重, 形成了酸雨等有害物质。其中,酸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逐步扩大,也已经成为影响 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因素之一。酸雨使土壤酸化,农作物正常生长受影响,产生的经济 损失不计其数。另外,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 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日益突出,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们正 常的生活环境。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我国广大人民 利益和全民族的未来发展。面对环境污染、土壤沙化、湿地遭到破坏,森林面积急剧减 少,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多样性减少,旱地灾害频繁,空气污染等问题的严峻 形势,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保护好自然环境的 重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同时,把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以上各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基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把我国建设为经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社会。

随着进一步的人类社会发展,人们广泛关注了生态问题,转向关注生态问题的原因 里有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在生态问题的文明建设中,人们不仅仅要在经济、政治、 社会建设、文化上努力,而且要同时去追求更重要的目标。建设中它需要人们在思想上 进行改变,还需要在行动中的实施,以及相应体制的改革作为保障。生态领域中的集中 表现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标示着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的美好。《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马克思就对生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明确的指出:“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 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 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因为只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才会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中介 性,没有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人与人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生态文明已纳入到全面推进小康社会 的建设规划,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观, 它涵括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并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协同和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以 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它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因此,生态文明 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面对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的情况下,我们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不 断的增加,能源和水、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污染的状态十分严 重。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阶段性的出现过生态环境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突 出显现,这不仅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给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直接危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近些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积极 进展,但是长期积累的生态问题还有没得到有效的解决,而新的生态问题又在不断产生, 有的地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如何支撑、如何促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就必须要通过改变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有效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力争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和资源来完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0. 12 第二章 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的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和生态环境压力大成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在我国这样的超级人口大国,要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最紧迫的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三个“高”即“高消耗、高 排放和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边污染边治理或者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就 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很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 明的生态环境,那么生产力就不可能持续的发展,而人类的发展也不可能全面。科学发 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 相同的。它们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起点,重点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 会之间相互和谐发展,以生产发展、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为基本原则,以人类的全面 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坚持环境保护型、节约资源型的发展路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 文明建设,最终才能够真正实现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条件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 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和谐氛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 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会直接威胁到人们 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极易引发环境纠纷和群体性事件,激化公民和政府的对立与冲 突,影响社会的和谐。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第五,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措施是建设生态文明。现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我国明确的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型作为现 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必然将从本质上放弃发达国家中大量废弃、大量消费的传统 模式,立志要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重大贡献。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江河日下,生态环境 和自然资源的稀缺将成为人类社会面临最严重问题,出于对世界环境保护的需求,循环 得利用资源、更先进的生态化设计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已成为国家在世界竞争力的重要体 现,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与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谁将会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 据最有利的地位。

火烧山油田复杂裂缝性砂岩油藏地质工程评价_复杂性生态哲学_疤痕性包茎手术复杂吗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1.2生态文明的概念 十七大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诠释。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 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在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以后, 对自身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面向生态文明的阶段。生态文 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不是再以征服自然为基本理念, 而是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的文明。其内涵包括:~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 观。二是生产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地消费观。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以此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3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特征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重要是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 本质。构成整体文明的是人力资本经济、当代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相互融通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遵循特殊规律的文明,是遵循科学技术由单一到整合、一维到多维 的综合应用的文明,也是遵循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行事的文明。生态文明正 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明,在理论和实践的 结合上,即是发展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双赢,公众幸福指数升高、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人人共享的文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发展。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与生态价值观对人本主义价值的肯定是一致的,生态文明着眼于 人类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相互统一,兼顾人类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关注最大限度地实 现人类自身的利益的持续发展。其次,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与生态文化价值观对整体性价 值的肯定是一致的。再次,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共同进步的方面也是一致的。科学 发展观的基本目的和意义是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经济文明的共同 发展,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生产 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 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以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的认识和实践而言,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可以 分为物质的循环性、调控的综合性、审视的整体性和发展的知识性等几大方面。 首先是物质的循环性。全球所有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构成要素是信息的传递、 14 第二章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循环型生态经济即能培养新的经济增长 点,也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本质上减排、节能和降耗,最终做到“环境 损害的最低化、资源消耗的最小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实践中再次证明,发展循环 型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是要把经济活动变成为资源到产品、废弃物到再生资源和无废 物无弃物的循环过程,这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目标,又是可以消除传统工业化无循环 性意识、简单直接生产方式弊病的最有效措施。 其次是调控的综合性。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成为一门多学科融为一 体、相互关联的复合型边缘学科。而传统工业文明时期所产生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人 文和经济学,虽然都发展迅速,成果突出,为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但其最重要的缺点是,相互之间独立分割,阻断了相互之间固有的内在有机联 系,所呈现的是各行其是的局面,其照成的后果是,整个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无法循环,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和对生产力发展的潜力约束,无法进行系统 的谋划,形成了大面积不平衡的表现;在独立的不同的学科研究是有局限性,又很容易 出现某种主观性、盲目性、表面性和片面性,照成互相的矛盾,出现恶性的循环,最终 导致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民主之间的不协调。 然后是审视的整体性。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既要保持工业文明的优点,还要去努力克 服它的缺点。传统的工业文明重视的是如何让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如何创造财富的 视角去看,这无疑是正确的、可行的,但其致命的缺点是,忽略了环境的容量和自然生 态的承受能力,照成了自然环境恶化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 态整体良好的运行规律宏观角度,更加全面审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按自然规律 办事,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去考量。生态文明理念的实际本 质是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所有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依据这一个基础,经 济社会发展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社会的需要,又必须考虑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来完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循环性,如果超出这个基础承受能力去发展, 都会照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 最后是发展的知识性。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 而传统的工业化是三个“高”,即“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投入”,创造出了高额的财富同 时,背后却付出了非常多的自然资源环境为代价。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知识的经济时 代,各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都迅速的发展和突破,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 2.1.4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对自身的反省和对自然发展的全新认 识。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共生为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进而增强可持续之路为实践的能力,以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为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上的和 谐统一,共同构成了“以人为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而生态系统的整体 性观点,则可以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践论作为基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里来,把大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的集中论述出来,保持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中国的经济 发展道路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资源约束突出表现正在收紧,环境污染 严重的现状,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民水平的生活质量才能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意义是核心产品,要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信 念,这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基础思想,体现了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必须摆脱人定胜天的这种思维方式与实践,要照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求,在城市 化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布局,在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允许下充分建设重大项目。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最明显的位置,必须要推动完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 新格局,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提出的更合理更高的规范要求,推动把生态文明 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 和根本方针,是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并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相结合。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好各类规划内容这一 理论基础和概念,不断地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文明生态思想,这是生 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国正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迈向中级阶段,处于以高碳为主的重工业化时期。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现实,必须从制度、 消费、观念、管理、技术等方面来系统的多个方面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要提高社会各界的生态意识和环境管理意识。人类对自然界的任何危害或异 化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大的破坏。马克思曾经说过:“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 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其结果必然会对自然生态平衡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 16

生态文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态环境 哲学研究 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