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中国有句老话叫“观今以鉴古”(图)

网络 2022-11-22 06:57

中国有句老话叫“观今以鉴古”,是说要看今天,最好将古代作为一面镜子来照一照。当代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步骤还是教育方法上,都有相当多的问题。如何改进,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中,我们可以寻找很多对今天有启发意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的理念、步骤和方法。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最注重教育,《礼记·学记》一开始就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人的德行确立、修养和人格的提升跟教育分不开;社会风气习俗的形成,也跟教育分不开。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国家之根本,牵扯到国家的未来。

一、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的方面,儒家强调最根本的是能够培养有高尚人格的人,把立德放在教育的根本位置来推行。《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后一句话给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就是修道。率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人的本性,就是道。

教育是对规范的敬畏_敬畏教育是什么意思_以敬畏之心对待教育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义的。先秦大思想家荀子讲,天下万物可以从四类来看,第一类是水火,有气而无生,没有生命。第二类是草木,有气也有生,但无情无知。第三类是禽兽,有气有生又有情,但无义。第四类是人,有气、有生、有情、有知又有义。义,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人,才有判别是非、善恶和崇善弃恶的天性。但人生下来以后,这些东西会受到环境的污染而丢失,要通过教育、学习找回来,所以孟子讲“为学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孟子讲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有找回这四个心,发现了这四个心,我们才可以具备仁、义、礼、智等做人的最基本德行和品德。

荀子则从另一角度来看人性的问题,说人生来也有动物性的一面,“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趋利而避害”,如果这些本性不加以管制,任其自然发展的话,就会形成什么?相互的争斗。所以荀子提出要化性,化性就是改变,克服贪欲,要起伪,用人为的东西改变人为了满足欲望而去争夺制造混乱的本性。什么是人为的东西?就是制定礼乐。只有通过礼乐的教化来变化人的本性,所以荀子的命题叫化性起伪,通过礼乐教化来改变人的争夺本性,使人趋于善。

礼乐教化同样也是教育,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崇善弃恶,这是儒家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教育理念。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步,我们接受教育以后,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人有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必须有自我管制、自我选择。第二步是接受了教育,知书达礼,就要与一般的人不完全一样,在社会中起引领、示范、带头作用,让大家跟着学习。第三步,我们的境界还要再提升一步,能够做一个君子。《周易》中讲,“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用敬来管理自己的心,用恭敬心、尊敬心、敬畏心来管束自己的心,用义来规范外在的一切言行举止,达到完全自觉、自律。第四步,再上升一步就做一个贤人、圣人。当然,做到圣人不容易,也没有几个人能成为圣人,但我们向往每个人能够成圣成仙。

所以,儒家通过教育,目的就是让我们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普普通通的人,能够做一个读过书、知书达礼的人,能够做一个君子,能够做一个贤人,能够做一个圣人,一步一步地上升。整个教育围绕着如何传道、修道,教师的责任也在这里。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中讲到了教师的职责是什么?首先就是传道,传为人之道人的道,这是根本、核心。其次,教师授业,教很多具体的技艺,重点是教会人们一种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智慧。儒家强调的是要教会人们怎样认识、把握、运用这个问题,教会人一种思考问题、掌握问题、运用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智慧。最后是解惑,解偏蔽之惑。教师的责任就是让人们能够从片面地看问题中解脱出来,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也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实践。所以,中国儒学整个解决教育的问题和宗旨,就是围绕人怎样成为真正的人来展开的。

二、教学步骤

以敬畏之心对待教育_教育是对规范的敬畏_敬畏教育是什么意思

儒家教育告诉我们很多具体的教学步骤。传统的教育把人的教育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小学阶段,一是大学阶段。从年龄上讲,8岁到15岁是小学阶段,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民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是从王公大臣以至庶人子弟都要接受的教育,这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到大学就不同了。大学是择其优者而用之,选择的是优秀的人,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把全民教育当作专业教育来进行,希望每个人从一年级开始到初三年级毕业,都能够成为专家和学者,而不是作为全民的普及教育来认识。

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什么?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节是行为规范的准则,洒扫应对进退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言行举止规范。打扫,就是整理内外环境,整理周边生活环境。清代朱用纯《朱子家训》一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应对,就是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懂得跟不同的人交往应该有的礼仪、态度。进退,就是什么事情主动做,什么事情等着他人来告诉,要懂得进退。这些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是8岁到15岁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从小养成。

教育是对规范的敬畏_敬畏教育是什么意思_以敬畏之心对待教育

二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文是道理、文理,我们要懂得“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最基本的道理。礼乐,是各种各样的仪式场合和仪式活动,如唱歌、跳舞、吟诵等;射御,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当然不是专门的体育活动,如射箭、驾车,为了射中目标,我们必须要保持身正、心正,反躬自问,要射礼,反省自己,不埋怨客观条件;书数,书是告诉我们怎么认识汉字、书写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承载体,通过形让大家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将上百种方言聚集在一起,让我们从古至今的文化不中断,必须保留并强烈维护汉字形、音、意三者一体的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功能。数,包括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和常识。

小学阶段不仅包括言行举止规范和君子规范的养成,还要把握一些最基本的文艺武艺技艺。如果说礼乐是文艺的话,射礼就是武艺,书数就是技艺,它是全面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全面的,但是又很实际、很实用,让人们从小养成一些基本习惯后,习惯就会变成自然。

大学阶段学什么?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学为人之道的道理。其实,这四个概念是根据《大学》的精神概括的。《大学》中有三纲领、八条目,八条目就是为学的次序。八条目中讲格物致知是朱子概括的穷理,诚意正心是朱子概括的正心,修身齐家是朱子概括的修己,治国平天下是朱子概括的治人,这就是为学的次序。大人之学,是对成人开始进行教育,其中修身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中心位置。修身是为人的根本,修己是基础,《大学》在讲完八条目后概括了一句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实,《大学》已经告诉我们了教育从基础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步骤和内容。而在《中庸》中,我们会看到另一个学习的次第,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学到行,不能学而不行,也不能光行而不学,所以《论语》有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不是指优秀,而是指悠闲,是做事情有空了就要学,学习了有空了就要去做,强调知行合一。从学到行经过审问、慎思、明辨,这个行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儒家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次第、从内容的次第到过程的次第、学习本身的次第和方法的次第。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化 大学 国学 古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