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看到供销社、国营食堂,就容易紧张?
因为害怕走回头路。
我们真正研究经济学的应该不必过分担心,为什么?
因为供销社本身,并不可怕,究其本质就是一种连锁模式。
以前的供销社,是物资供应紧张的产物,本质上不是卖东西,而是分配东西。
你不仅得拿着钱,还得拿着票证,比如粮票、邮票、布票之类的,然后你才有资格买到具体的东西。
人民币作为完整的独立的货币,时间是极其短的,也就是三四十年的时间。
其实几个热点城市的楼市就是住房的供销社。
房子是统购统销的,是垄断的,是供不应求的,是需要抢的,是限购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你要在上海北京买房,你必须得有户口、有社保、有积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你手里得有房票。
房票+钱,你的购买力才是完整的,才允许你进这个“供销社”,买你想要的房子。
这个真实存在的供销社模式,本质是一样的,在过去这些年,让你恐慌了么?
并没有。习惯就好。票证时代本质是供应短缺的问题。
供应短缺,货币+票证的制度,剥夺了货币的购买权利。
现在为什么又要大张旗鼓的搞供销社?
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点。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对农村资源的整合,形成生产力要素,是为了服务乡村振兴这个策略的。
但指望供销社能赚钱?
那就太扯淡了。
压根就没钱才待在农村的,但凡有点钱,都搬到县城里去了。
再加上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快手的线上商家竞争,供销社怎么赚钱?
只要没有垄断地位,大概率就赚不了钱。
那有垄断地位,可以么赚钱么?
也很难。
加拿大把大M合法化,为了赚钱,还把大M垄断,官方自己卖,卖了一年,还卖亏损了。
在这样的逻辑下,连卖大M,官方卖都能卖亏损,何况卖米面粮油、开食堂这种利润率很低的脏活累活?
但供销社的存在恐怕不是为了赚钱,它可能就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就是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