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故乡的村庄里,那些曾经伴随自己成长过的一切

网络 2022-10-20 01:11

温暖的出版社

海东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邮箱:jnhdwh@126.com

征文:宋先生:13853164811(同微信)

故乡,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缕无法抹去的乡愁。在家乡的村子里,与他一起长大的一切,永远都是文村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 题词

说起枣树,对于生活在鲁北平原的家乡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那些大小不一的村子里,谁家屋前屋后没有一棵枣树?

枣树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已有“八月剥枣,十月收稻”的记载。在北魏贾思燮的《齐民药书》、明代徐光启的《农耕郑全书》等农学古籍中,枣树被列为第一果树。

关于枣树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徐有之枣”。尧时名圣徐攸,曾在迎水岸种植枣树,着有《本草经》一书。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姚自称帝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想把皇位让给徐佑,徐佑坚不服,逃到稷山隐居。,并在神仙指导下种植红枣,造福后人,被誉为“枣圣”。

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枣树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距家乡100多公里的青云县周引村,有一棵中国树龄最长的老枣树。据记载,此树种于南北朝时期。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麾下将领罗成到济南府历城县探亲。这种树叫“唐枣”,又名“将军树”。

明初,燕朱棣王横扫北方,军乱,百姓苦苦挣扎。当地人躲在这棵枣树下避难。燕王率军过境时,树周围顿时起了浓雾,朱棣只好命大军绕道而行。是的,大家都从军队中幸免于难,所以当地人将这棵树视为神树。清康熙年间,时任庆云县令的陆元培曾写诗:“半亩清银俯瞰碧川,沧桑参天。闲逛。谈珠而知。那英强绝对胜过南华第一篇”来赞美这棵奇树。

如今,这棵历经1600多年风风雨雨的“唐枣”树,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

枣树是一种古老的树种,也是最矜持、最能耐寂寞的树种。它的叶子发芽很晚,不像柳树和桃李,不能抵御春风。当大地走过“草远而无物”的绿意,来到花草绿眼的时候,枣树冲到了这一刻,从光秃秃的灰褐色树枝上,不慌不忙地睁开了睡眼惺忪。慢慢吐出枣芽。最早的枣芽呈黄绿色,像星星一样点缀在树梢上。经过春风细雨的不断滋润,枣芽逐渐由黄绿色变为翠绿色,并继续扩张蔓延,悄悄爬上枝头,直至将灰褐色的枝条紧紧覆盖。这样,

鲁北平原小麦黄季,阳光充足,气温越来越高。枣树以郁郁葱葱的绿色身体进入炎热的夏天。夏天异常华丽。此时的枣树,看着田野里翻滚的麦浪,由绿变黄,再也抑制不住喜悦。一簇簇细小的黄色花蕾,低眉悦目,在翠绿的枝叶间爬行。这些藏在椭圆形叶子中的枣花,中间有娇嫩的鹅黄色花蕊,五片黄色细长的花瓣整齐地排列在花蕊的周围,像五角星一样守护着花蕊。

盛开时,没有大如豆子的枣花,小巧玲珑,优雅婉约,散发出独特的清香与纯洁的爱。枣花盛开时,微风拂面,花香随风溢出,引来无数勤劳的蜜蜂穿梭于枝叶间。刹那间,这些大小不一、高低不一的枣树成了蜜蜂采摘甜食的天堂,陶醉、流连忘返。

当枣花落下时,枣树上长出青翠的小枣,枝叶间密密麻麻,细细打量眼前的世界。此时的枣叶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也由翠绿变成了更深的油绿,浓密的可以遮天蔽日。从此,枣树下成了人们避暑的好去处。

“天聚夏色,落叶随秋声动。” 说话间,季节的脚步已经从夏天移到了秋天。树上的蝉声渐渐被床下的蛐蛐代替,从小到大的枣树也在慢慢变大。“变脸”的开始。他们先是从墨绿色变成了浅绿色的白色,然后完成了从“白脸”到“红脸”的转变,直到最后整颗枣子变成了挂满树梢的小红灯笼,火红的笑脸,预示着人们收获的季节到来了。在这红肥绿的衰落中,秋天也渐渐浓了。

俗话说“生瓜梨枣,见之必咬”。小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给孩子吃的零食很少。每当枣子开始变甜时,贪吃的孩子从枣树下经过时总是想弄几颗枣子吃。就算大人看到了,也会嘲笑他们,或者善意地笑骂他们。像“贪婪的猫”这样的词。而我们这些偷嘴的人,也对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书生之事,可否算偷”颇有信心。

家乡有“七月十五枣半红,八月十五枣落”的说法。进入农历八月的大门,树上的枣子越来越红,枣子的玛瑙红与翠绿的枝叶相得益彰。

秋天是美丽的,也是瓜果飘香的好季节。中秋节前后,正是家乡大枣成熟、收获的时节。在我的记忆中,我个人玩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玩枣的时候,一家老少聚集在树下,先把树下的空地打扫干净,然后各自举起枣棍,抬起头,眯着眼睛,用力敲打枣枝。树下。随着杆子上上下下,大枣轰然倒下,在空地上跳跃翻滚。偶尔红枣砸在脑袋和身上,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引来一阵笑声。

站在树下,枝头上的许多枣子,是鞭子够不着的。这时候就轮到我们的孩子派上用场了。揉了几下,他像猴子一样跑上枣树,挥动手中的枣杆,将那些“滑倒的枣”全部接住,大显身手。

等孩子们把树梢上的枣子砸完,大人们已经把掉在地上的枣子收拾干净了。这时候,奶奶会精心挑选一些半青半红,没有一丝伤痕的枣子做“醉枣”。

醉枣的过程相当讲究。先将选定的枣用水洗净,放在由梗制成的“盖帘”上晾干水分,然后将半碗高纯度谷物倒入白瓷碗中。白酒,将干枣在碗中一粒一粒滚开,取出,放入用酒擦过的大肚罐中。装上坛子,静置半小时,然后倒两两酒,盖上破瓷碗(好碗舍不得用),最后用调和好的麦麸泥小心地封住坛口, 放在八仙桌下靠墙的阴凉处,醉枣的制作就完成了。

据我奶奶说,醉枣坛被封印后,是绝对不可能打开的。只有过年待客时,才能开坛品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看着那罐醉枣,我们“馋猫”只“望坛叹息”,希望新年快点到来。

奶奶做的醉枣香气扑鼻,红红的,鼓鼓的,像红玛瑙。味道浓郁,甘甜爽口,回味悠长。如今,外婆已过世多年,醉枣已成为我心中温暖的回忆。虽然现在市面上偶尔会有醉枣,但或许制作工艺没有奶奶那么精致,又或者因为缺乏浓浓的亲情,味道大打折扣,喝到一半都喝不下去了奶奶做的日期。的味道。

在红枣落下后的鲁北平原,秋高气爽,阳光少了些许炎热,变得温暖明亮,非常适合晒枣。此时,村里家家户户的院子里,窗台上,屋顶上,几乎每一个阳光能到达的角落,都成了红枣的暖床。他们懒洋洋地躺在秋阳的怀里,接受大自然最后的馈赠。心满意足地接受着被秋日阳光抚摸的红枣,短短几天的时间,景象从最初的斑驳红绿变成了红脸的关公,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片落日,整个村子也在他们的位置上。在倒影之下,它变成了鲜红色。唐代诗人刘长青的《一地红》

在干燥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红枣会逐渐变软并起皱。由于糖分逐渐浓缩,肉会变得更有弹性。这时候,拿起一颗放在掌心,立刻就会感觉到它的滑爽和温润,鼻孔里有一股浓郁的枣香。

早年,村子里的村镇都很紧,家里光秃秃的,像冬天的枣树枝。为了补贴家用,很多人的枣树成了鸡臀之后的“第二银行”。这些干红枣中,除了少部分留作过年做枣糕、老人和孩子的“牙祭”外,其余的大部分要么作为稀有的纪念品送给亲友,要么在市场上出售。就像鸡蛋一样,成为村民换钱的收入。

家乡的红枣像红地毯一样铺满了院子,也铺满了我儿时的回忆,不仅因为它的甜美滋味,还因为它给苦涩的童年带来了无数甜蜜的回忆。. 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红枣从发芽、生长,到成熟、收获,亲情和乡愁越来越浓,逐渐成为我记忆中家乡不变的样貌和味道。

枣树上满是宝物。蜜蜂采集的枣花可制成枣花蜜,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护脾胃、解毒润肺、抗菌消炎等作用。并促进组织再生。它被认为是蜂蜜的上品。

在粮食相对匮乏的古代,红枣曾一度被视为“木本粮食”和“硬核作物”。

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说:“家有枣树千株,富贵千户。” “的描述。

由于枣富含多种维生素,自古就有“一日三枣,红颜不显老”的民间说法。

大枣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明代医家李时珍盛赞大枣。据《本草纲目》记载,红枣具有润心肺、止喷平喘、滋补五胜、治虚、润阴血、生津、悦色、消肠等功效。邪恶的。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枣”是“早”的意思,所以很多地区嫁娶新娘时,要在婚床上放一把红枣和花生,寓意“早生贵子”。

在红枣的众多用途中,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妈妈做的枣糕。记得年年左右,妈妈开始做枣糕。制作枣糕需要经过浸泡、拌面、静置、煮枣、揉面等一系列工序。面条揉好后,妈妈先把醒好的面条揉成大小均匀的丸子,再用擀面杖压成条状,再用刀压出菱形图案。最后将预煮好的红枣均匀的放入。放在上面,最后卷或折,剪或挖,或用筷子挤。过一会,就可以上锅了,形状各异,造型美观的枣糕。

妈妈做的枣糕不仅外观好看,而且吃起来香甜糯糯,让人垂涎三尺。我私下问过妈妈这其中的秘诀,她说一个是“拌面”、“还原面”、“揉面”一定要认真,尤其是“还原面”很讲究,而面条太烫会被“烧死”,面条太凉“醒不来”。另外,做年糕的干枣要提前煮熟,使枣子不干不柴,松软可口。

妈妈是这么说的,她也是这么说的。在我的记忆中,娘禾冕注重手、壶、脸三灯。就为了做这个,你为什么不做呢?

在家乡,也是女儿出嫁的头三年,过年送年糕是娘家的风俗。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年糕一般分别为6、8、10斤,层数也分别增加了六、八、十层,寓意“顺顺当当,兴旺发达”。致富,成全”的意思。总而言之,就是祈求这对新人婚后的生活“和睦美好,兴旺发达,年年涨,年年好”,满满的祝福都倾注到这个年糕里。

妈妈在世的时候说,等我孙女结婚的时候,奶奶会亲自给她做年糕。可惜妈妈等不及这一天的到来,匆匆离开了我们,留下了我们和我自己深深的遗憾。

家乡的枣树历经风雨,走过春秋,捧着甜美的果实,早早褪去满身的衣裳,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又回到了寂静中。叶子和树枝。此时的枣树,光秃秃的细树干,弯曲的枝条,粗糙的灰褐色树皮就像家乡老农的裂开的皮肤,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从家乡的枣树上,我常常想起那些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人。就像家乡的枣树一样,他们从不刻意批评脚下土壤的贫瘠。他们不求任何东西,而且不知疲倦。他们在朴实勤奋的平凡中彰显伟大;它们在默默无闻中提供甜蜜。香味。无论身在何处,枣树的象征都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红枣的芬芳始终弥漫在他们的血液中。尽管每天忙碌而匆忙,但他一直在路上,带着悲伤但甜蜜的怀旧。

有这么一个地方,小时候,我什至梦想离开它,去看看外面的美妙世界。但在看到世界的繁华之后,我突然回过头来,发现最难忘的事情是我的家乡。

城市化进程慢慢掏空了农村,村里的枣树逐渐被泡桐、速生杨树等进口树种所取代。记忆中的故乡再也回不去,就像那些离开枝条的枣子,再也回不去养育它们的枝条。唯有枣树上所承载的乡愁,就像一只贪婪的蜜蜂在枣花上冬眠,缠绵缠绵。

作者简介:陈元,本名刘立新,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德州文化传媒平台编辑。作品散布于《中国建材报》、《新华书目报》、《中国诗歌网》、《德州日报》、《治愈音乐》等报刊杂志或平台。

崔九龙:13336333219 日照市东港区迎宾路29号(酒厂隶属于医院)

欢迎来到山东散文协会!

山东省散文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在山东省民政厅注册的省级法人学术社会团体,由山东省作家协会牵头,山东省社科联指导。

欢迎山东散文作家(含山东籍,在山东工作)和热心编辑、组织工作的朋友加入学会,共同推动山东散文事业的繁荣发展。请登录(当代散文网)下载会员电子表格。填完表格后请发邮件至:sdswxh@126.com

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长期致力于图书策划、编辑、设计、出版、印刷服务。正与国家级出版社合作,打造规范、优质的出版品牌。多套优秀书籍正在推广中。并承接各种编年史、文史资料、地方文化书籍的编纂、创作等工作。深耕地域文脉,精编、精校、精印,用专业的创意和无微不至的服务,助力各地文化事业发展。独立书号,音视频版号,丛书号,多种选择,媒体宣传,图书馆收藏,首届研讨会,欢迎咨询。

发布热线:0531—88024369 82950255

13853164811(同微信)

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