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如何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东北人?(组图)

网络 2022-10-17 14:06

▲ 糍粑皮、沙沙豆沙、豆袋粘着东北的灵魂~ 图/视觉中国

- 凤舞君玉-

除夕夜?怀旧?

东北人:整点是真的,就是干粮!

如何一眼认出人群中的东北人?

很简单,如果这个季节你手上还有粘豆袋,那一定是。

▲ 冬天吃粘豆包,一片金黄显得温暖。图/视觉中国

过去只在冬天吃的粘豆包,也是少数能调动东北人味觉神经的食物之一。“到了腊月,包子蒸熟了,香气扑鼻。”

▲ 电影《后来的我们》中,林建清每年回家都会吃爸爸做的粘豆包。图/《后来的我们》

现在,一年四季,粘豆包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如果一个异乡的东北人想家,总是首先想到的是粘豆包的味道。夏天的粘豆包成了只属于东北的乡愁。毕竟,在很多东北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妈妈做粘豆包。

粘豆袋不仅是东北人无法抹去的味觉记忆,更是在“白山黑水”中孕育成长的“东北之根”。

不要把豆袋当干粮!

▲东北的粘豆包比爱窝窝还硬,比青团凉。摄影 / Shadow Ranger, Figure / Figure Worm Creative

南方的青团温暖可爱,北京的爱窝窝精致可爱。与这些糕点相比,它们是装在袋子里的冻硬粘豆包。说只是点心,东北人一开始不服气:“别把豆袋当干粮”!

从古至今,东北人对粘豆包都有情怀。

最早的时候,居住在这里的半游牧、半农、渔猎的人们外出打猎、捕鱼,或者打仗,黏糊糊的食物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食物。像粘豆包这样的粘性食物,不仅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且还可以承载饥饿感。满洲八旗征战沙场,清廷统治中原,粘豆袋也有功劳。

▲ 东北人流浪了数百年,但粘豆袋的朴素外观从未改变。摄影 / 伊宁的小屋 904,图 / Figure Worm Creative

清末民初,广袤而人烟稀少的东北地区解除了移民禁令,成千上万的人涌入海关。搬迁建城,开荒开荒,需要大量的体力。饿了要背黄年糕。粘豆包更像是蛋糕中的“上品”,为这支建军东北提供能量和护航。

如今,东北的沃土已经从过去的“黄豆高粱山田”变成了与天相连的水田。东北人在选择主食时,不再关注能储存多久,是否饿了。即便如此,粘豆包也是神乎其技,它并没有死于“优胜劣汰”,反而凸显了它的另一个优点:好吃又营养,成为东北人不可缺少的“年味”。

品味本铺米饼多大宝宝可以吃_品味本铺代理商_品味本铺

▲ 粘豆袋蘸糖,是猫咪冬天无法抗拒的甜味。摄影/蓝蓝,图/画虫·创意

黏糊糊的Q弹的皮,沙沙的甜豆馅,还有一两颗没捣碎的豆子,都可以隐约咀嚼。单独食用,可以品尝到原始粗粮的香气;蘸点白糖或桂花蜜,会增加更多的幸福感和甜味,特别适合“敲”;终极吃法是在热腾腾的豆包中间挖一个小洞,加入适量的猪油和白糖,等猪油和白糖消失,融合成一层透明薄膜包裹在豆子上糊到闪闪发光,然后你就可以一口把粘豆袋塞进嘴里了,很好吃!

▲ 炸豆包。摄影/LengYu8231, 摄影/慧图网

夏天吃蒸熟的豆包降温防暑,冬天吃温热的粘豆包提神开胃。剩下的粘豆包油炸,晒干后蘸糖,吃起来香脆可口。粘豆包作为一种包馅面食,兼具粗粮和豆类的营养,既可作主食,也可作副食。真是神仙美食,难怪东北人爱它如命!

为什么粘豆袋是“东北之根”?

粘豆包有自己的东北基因,早就打上了这片土地的气候和民风的烙印。“棒”、“豆”、“包”三个字,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它能成为“东北之根”的原因。

粘性 | 不粘 抱歉发球

▲ 贴在嘴上,贴着温暖。图/网络

东北传统的主食叫做糕点:玉米饼、粘糕、高粱糕、白面糕……其中,粘糕就是豆包。这种“粘性”是它最重​​要的特征。包子蒸的时候,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包子粘吗?”

制作粘豆包的谷物一般有两种:黄米粉和白米粉(籼糯米)。最受欢迎和最传统的搭配是粘稠、耐嚼的黄米粉。

▲ 没有磨成粉末的黄米和姜米。图/视觉中国

粘豆包所用的黄米是由五谷之一的“小米”去壳剥皮而得的,俗话说“小米”也被称为米子。在农业发展初期,米子以其生长期短、耐旱耐旱、与杂草竞争能力强等优点,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但由于产量低,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在东北落户后,种子少了很多。当然,为了吃粘豆包,东北的农民还是会留出一块地种小米。

黄米很粘,用来做糯米糕和年糕刚刚好,也可以直接做成黄米。糯糯的黄米饭,加入白糖,香甜多汁。“南北炕,高台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剁碎端上手肘和蹄子,四盘先吃血肠。” 在猫的冬天里难得的乐趣。

▲ 在炕上发酵的江米面。摄影/邱慧宁

要做黄米粘豆包,还需要知道怎么做面条。这个技能只有有多年制作面条经验的人才能做到。与白面不同,黄米粉不能用酵母粉和苏打粉发酵,而是依靠东北的天然空调——热炕。大缸装满黄米粉后,放在热炕头上,盖上大被子。等两三天后,再打开盖子,闻一闻,拍一拍,揉一揉,就知道脸是否准备好了。煮熟的面条有轻微的酸味和良好的韧性。这样的面条可以做出黏度恰到好处的豆包。

豆类 | 吃和捣碎豆子很有趣

▲ 花豆。摄影 / Turi, Figure / Figure Worm Creative

东北人特别喜欢豆类,而这片肥沃的土壤也是各种豆类的天堂。吃豆包的时候,选择哪种豆子也很重要。能做成豆袋的馅料一定要软一些,比如红芸豆、红小豆。但东北人最喜欢的还是好看的斑豆。紫红色的豆皮上点缀着白色的斑点或条纹。这种黄豆和黄米粉是标配。

品味本铺代理商_品味本铺米饼多大宝宝可以吃_品味本铺

▲ 酿豆沙、泥豆沙、糯豆沙。摄影/邱慧宁

把豆子变成豆沙,还需要三个过程:呼、捶、攥。豆沙的考验是耐心,一定要慢慢来。在两个小时蒸汽的洗礼下,花斗轩呈糊状,“斗盛”化作大铁锅。炸好的黄豆皮很香,豆子不错。

捣碎的豆沙可以缓解压力和渴望。用铁勺,或者直接用啤酒瓶,将爆裂的豆瓣压扁“砸”,很爽口,但要注意不要全部砸烂,豆瓣少的豆瓣最好。小时候,帮家里做豆馅的东北娃会偷几口。豆沙趁热捣成蛋黄大小的丸子,等待与黄米面团结合,达到“产豆高峰”。

包装 | 是名词和动词

“包”是粘豆袋的最终形态,也是制作粘豆袋的最后一道工序。

只要东北人在家里做豆包,就会有大事发生。要么是过年,要么是过节,要么是盖房子过生日包豆包,但它是东北不可错过的大聚会。

▲ 东北农村粘豆包分组场景。图/电视剧《粘豆袋》

做豆包不容易,每次都要蒸好几锅。我的家人一定太忙了。平时玩的好姐妹,邻居家的阿姨,还有七阿姨和八阿姨都得当帮手,忙得不亦乐乎。几乎。在炕上放几锅豆沙和面条,豆包就正式开始了。捏紧皮,放上馅料,捏紧,一会儿包起来。手忙脚乱,嘴巴一点也没耽搁。讲笑话,聊天,互相开玩笑,不时在房间里开怀大笑。

▲ 用玉米面做成的粘豆包。摄影/ehend,图/慧图网

还没入锅的粘豆包,看起来像山东自制的馒头。入锅的豆包一个一个放,东北人形象地形容为“砸豆包”。有些人为了防止粘锅,喜欢在蒸笼上铺一层香菜叶,但不要小看这层墨绿色的菜叶,它不仅可以防止豆袋粘锅,还添加了一种特殊的香料。

包好的豆包要出锅蒸,请大家吃。软糯香甜的豆包,配上大炖,再喝一壶温酒互相碰杯,是东北独有的温馨时刻。就算是一个人吃,豆包配上东北味噌,再咬一口清凉的芥菜就可以了。

▲ 新的心形豆袋图案。摄影/城阳、图/图楚·创意

想在异国他乡吃到粘豆包,不用等到过年。不管是买还是自己做,都可以摆脱乡愁。虽然仪式感少了些,但美味依旧不减。突破季节束缚的粘豆包也跳出了传统口味。面团可以加黑米、玉米面、紫薯,豆馅可以试试一些花生、红豆、栗子。如今的粘豆包子在东北地区的活跃程度不亚于川剧的“变脸”。在桌子上。

但是,南下北上的东北人,最舍不得家乡的粘豆包。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吃着土生土长的粘豆包,那些磨米碎馅的豆包,还有背着妈妈偷吃豆馅的记忆,都一一浮现在脑海里,也许是时候了那永远不会回去。

- 结尾 -

文:朱进、李毅

编辑 | 李毅

封面摄影 | 嗯,混合图

本文为【地道风景】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擅自转载

粘豆包 东北人 豆沙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