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纷纷开启假期模式,不少父母希望通过中学生防痴迷系统控制女儿上网的时长。但新华社记者调查发觉,这类系统存在不少漏洞,实名制被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有的女儿在网上随意找个身份证号码就顺利登陆了。此外,网上还留传各类几十块钱的功略,轻松破解系统限制。一些父母戏称,防沉迷系统“防了个孤寂”。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是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进下,由各主要游戏、视频、直播等网路平台实行的软件系统。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的使用时段、在线时长、服务功能等会遭到限制,且只能访问中学生专属的内容池。然而,这一被广大父母寄寓厚望的中学生防沉迷系统,在痴迷网路的中学生眼里活脱脱成了“马其诺防线”,可以轻易绕过而不受限制。
青少年防痴迷系统“防了个孤寂”,很大程度上始于网路平台出于商业利益故意“装睡”。根据规定,网络游戏必须实名注册,但不少平台在执行中打了折扣。一些平台只须要填写身份证号码才能注册登入,并不会验证用户身分信息是否真实。还有的则可以使用陌陌、微博、QQ等第三方帐号登入,美其名曰“第三方帐号早已进行了实名认证,通过第三方帐号登入可以简化程序”。在这些情况下,难免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的帐号肆无忌惮地玩游戏。游戏平台为了流量和冲值利润,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游客模式”管理失范,更为中学生痴迷网路打开了“后门”。根据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关于避免未成年人痴迷网路游戏的通知》,网络游戏企业可以对其游戏服务设置不超过1小时的旅客体验模式,对使用同一硬件设备的用户,网络游戏企业在15天内不得重复提供旅客体验模式。但在现实中,“游客模式”几乎不受限制。有中学生直言,很多游戏用旅客模式可以玩一个半小时左右,等时间到了关闭再重新打开应用,又能玩一个半小时。
此外,系统缺少刚性约束,不同平台各自为政,也让防沉迷系统丧失了存在感。目前,各平台的中学生模式一直借助用户的自主选择,即便在个人资料里填写未成年人信息,系统也不会手动跳转中学生模式。自制力差的中学生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主动选择此模式。再者,由于平台之间缺少对相关数据的共享,孩子们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任意切换,不受影响。
解决中学生痴迷网路问题,不能仅靠中学和父母的教育引导,还须要防沉迷系统才能真正发挥效用。防沉迷系统落实到位,对于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网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查漏补缺,筑牢防线,对于阳奉阴违、执行不力的平台勒令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以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同时,应更精准辨识未成年人用户,探索强制性防沉迷系统,建立各平台信息共享机制,统筹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路的时段、时长。(张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