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ll乖l-,gt技术的g-学理解功能和意义

网络 2023-01-27 12:59

PhilosophicalAnalysisFeb..20ll乖l-,gt,技术的g-学理解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摘要:马克思对市场合理性的批判、卢卡奇对科学知识合理性的批判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理论,在马尔库塞那里发展成了一种技术的合理性批评。目的是在功能化占优势的技术理解中恢复意义的地位。当代技术哲学家伯格曼和辛普森.在后期海德格尔的影响下,也力图完成同样的任务。但这些方案都没成功。通过分析当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用户自发改进技术的案例。可以发现。人们对技术的创新行动展现了从功能化中重新找回意义的可能。这种行动正是海德格尔眼中此在的原真的行动。关键词:功能;意义;行动;马尔库塞;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8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047(2011)01-0141-17新买的汽车或电脑都配有一本操作手册。这些手册说明了所描述的设备的功能和用法。显然,它应尽可能的详尽,即只要你读懂了那些术语,就似乎已完全搞懂了这台设备。当然关于这台设备还可以有更多、甚至多得多的东西来讨论。汽车和电脑属于社会,它们在社会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它们和社会的其他许多特征都有关联。对此全体进行说明或对各种关联在总体上加以把握是不可能的。

其中的一些关联是象征性的,另一些关联则是因果性的。可举例说明这种复杂性。汽车的应用塑造了城市的规划,它们也标示出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它们也是污染源,等等。同样,计算机的应用改变的是知识产权的运作体制。改变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大众媒体间的关联方式,也克服了各种形式的脱离社会的现象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无限地扩充下去。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表征这种广泛存在着的关联。我愿意称之为技作者简介g安德鲁芬伯格(Andrew1%enberg).加拿大西鼍弗雷泽大学信息与传媒学院教授。141万方数据哲学分析2011术的“意义”或“意涵”。由社会因素决定的设备功能与决定其运转的物理因果性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发现,这是一种较之表面看来更为复杂的关系。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此做一些补充说明,但仍显得有点复杂。我将试图去理解严格意义上的设备的功能维度(例如,人们像在操作手册中所看到的描述)与其社会意义间的关联。这就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但采用的方法将和分析性的方法大相径庭,后者更类似于以往对功能研究所采用的路径。支持这种区分的充分理由在于:功能和意义的关系并不主要是一个概念问题,而是指向了作为独特的社会形成(socialformation)的现代性的核心所在。

它提出的问题是:现代社会中主流的知识范式如何与意义的维度产生关联,当然这是我理解的所谓意义。为此,我将以(前人)关于该问题的一些思考开始论述。现代社会对自身及世界的理解基于一种赤裸裸的功能逻辑,剔除了情感和目的论的附加因素。这使它们能创造出有效的控制自然和市场的技术工具,来支持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人的存在自身也成了功能的聚合,通过或多或少能产生疗效的药物、心理和社会干预,这些功能得以维持而不至失效。把功能化推广为一种文化,并建立以其为基础的文明形态,这样的企图是如此之怪诞,以至于它一旦被提到,就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这是20世纪反乌托邦式哈贝马斯,抑或是福柯,对这令人震惊计划的批判,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这些批判为一种新的社会理论思潮的产生指明了方向,即关于科学和技术的批判理论,针是把科学技术理解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而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功能化企图的核心观念可以概括为:在主流文化中.用功能化的理解替代更复杂的意义。但在阐述这一命题前。我必须回应一个反对意见。新近的一些哲学观点认为:功能化同样具有诠释学的维度。承认一种功能已经是一种解释行为。只有锤子被认为是一把锤子时.它才有用。

这主张看似能驳倒那些认为现代社会敌视意义的观点。但这其实是混淆了“意义”这个词的两种不同定义。我的结论可预告如下,我将论证,使用一件工具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意义通常是从任何物品在其社会语境中拥有的更广泛的内涵和关联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当然是一种有用的方式,但不是全部。把对意义的理解设定在其最低限度上的社会不同于承认关联的整体来理解意义的社会领域。韦伯对于这种差别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分析建立在所谓的“文化领域的分化”(differentiationculturalspheres)之基础上。当这种分化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管理142万方数据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上时,便形成了与认识论上的纯粹合理性概念相对应的社会存在层面的概念。它断言。在有效制度层面把物品的功能问题与它们在社会语境中的更广泛的意义分离开来。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实践中,目的和手段都不再是统一的了,它们早巳分离。前现代的“本质”概念通过其目的论层面的意义概念包括了广泛的关联性.现在它却让位于围绕现代的因果性概念建立起来的狭隘的合理性概念。韦伯观点的方法论基础最终来自马克思。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的经济交换与传统观念、宗教和政治因素的分离,迫使市场具有一种独特的理性形式。

使用价值把物品带人了其所属的生活方式之中,但这一宏观性的语境却被狭隘的交换价值替代成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原则。马克思还指出,明显带有“分化的”和自主的市场合理性,与某个阶级的诞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一个具有阶级偏见的社会也由之产生。中立的合理性与阶级偏见在市场中联合起来。韦伯关注自主性概念,忽视批判,他称得上是马克思信徒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但不是一位正统的追随者。只有当后来。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才恢复了马克思给出了本文的第一种论证,他认为。在现代性表面上看似自主的、价值中立的理性的系统中,存在的是一套新型的权力关系。来自其他文化领域的合理性分化,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在整体上向资本主义屈服所要克服的分化。卢卡奇注意到了科学知识和马克思所批判的市场法则之间的相似性。市场法就像自然法则那样冷漠无情并且像数学那样精确,因而,市场算得上是“第二自然”。与工厂中工人与机器的遭遇相同,行动者在市场中也只能利用市场法则来获利,而不能改变它们。韦伯对官僚和法律体制的分析,揭示了相关的形式主义范式所起的作用,卢卡奇继承了这一点。他认为,资本主义围绕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抽象特性来重组社会。他的观点取决于他对数学化的物理学在现代知识和社会实践中所起的范式作用的批判。

自从17世纪以来,物理学定律已经成了所有真知识作。卢卡奇写到:重要的是明确承认:所有的人类关系(可被视为社会活动的目的所在)都不断地假设。自然科学概念系统的抽象元素和自然法的抽象基础具有客观的形式。同样,这种“行动”的主体也不断地具有对那些人为的抽象过程的纯观测者143万方数据哲学分析2011的态度,即实验者的态度。这些从所有具体的时空坐标中和所有其论述对象的发展过程抽象而来的法则,是形式化的普遍性法则。它们与社会中使用的技术产品的功能是分离的,尽管正是通过这些法则,才能从技术上操纵产品。这类法则在认识上的普遍性,同样承诺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所有方面进行普遍的技术控制的可能。但就其作为纯粹的形式而言, 它们并不能理解社会实践及其不断产生的新的历史内容。对于这类控制的反抗,证 明了有关现实的人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这些物化的形式法则。卢卡奇在阶级斗争 中找到了体现着物化和生命过程的这种辩证关系的典型事例。 卢卡奇根据黑格尔对康德同样以物理学的模型为基础的形式分析的合理性的 批判,来分析这种辩证关系。卢卡奇把黑格尔式的批判移植到了社会领域,并支持了 这种批判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合理性的批判之间的对应关系。

因而,马克思的 批判被提升到了最高的抽象层面,成了一个替代性的认知范式的基础。这也是马尔 库塞的单向度社会批判的背景所在。我认为,马尔库塞在他的晚年的著作中没有引 证卢卡奇观点的事实。归因于法兰克福学派对于这些理念所做的理解。在马尔库塞 二战后的学术生涯中。他可能已经把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之间联系的观 点作为理所当然的。不过,在这一时期中,他的思想还有第二个潜在的部分来源:后 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批判。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世界是资源、原材料和系统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都不再有 其自身内在的运动原理。即它自身存在的本质核心,而是所有事物都被转变为在技 术系统中担任一种角色。物品被从其存在的语境中剥离出来,简化为某种有用的属 性。这种去语境和简化本质上就是单向度的和带有暴力的。在这一点上,现代技术不 同于手工技艺,在后者中,各种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蕴含在一个预先存在着的本质形 式中.而工匠则用物质材料来实现这一形式,在工匠眼中这些材料又仿佛是注定要为这件作品来服务的。相反。现代社会则是在被动的材料上实施各种筹划。通过海德 格尔的这一座架理论,连同古代的技艺和现代技术之间的比较,形成了马尔库塞的 方法.这一方法以现代技术为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性_理性对待科学_科学是理性的吗

卢卡奇和海德格尔的两种批判方式,在几个基本论题上形成了某种有趣的一 致.并在马尔库塞那里集中表现了出来,它们是: (1)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是作为主流的文化架构而呈现的; (2)合理性的形式化范式具有中立性,即它与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和价值的循环 不同: 卢卡奇这里提到的实验者的被动性只是表面的,事实上实验者积极地建构了被观测的对象.但至少在卢卡 奇看来.实验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还以为实验就是自然本身的表达。当然卢卡奇并没有批判自然科学的这一 幻想在认识论上产生的结果.但在社会领域中它被定义成为物化。参见 hk cs´肌Iory /msconJciomness. Cambridge。MA:MIT P,1971,P.131。 144 万方数据 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 (3)技术与现实的联系优越于其他事物与现实的关系; (4)结果失去了对世界重 要方面的权威认知的把握; (5)这种把主流文化局限于技术操纵隐含了导致灾难 的潜在可能。 本质上看,卢卡奇和海德格尔论述这些命题的方式大相径庭, 但马尔库塞在自 己的处理方式中对二者进行了综合。这一综合的核心是要解决价值中立的悖论。即 表面上看来,科学技术是脱离社会的,它们与价值无涉,但实质上社会是以一种全新 的方式整合了科学技术。

这构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技术合理性”批判的基础.这种 合理性主张用纯粹功能化的解说来把握对象。除了推进自身的应用和扩展外不再预 设任何其他目标。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的第六章,马尔库塞写到:“这种解释和整个科学的事业 (方法和理论)结合在一起,优先于科学的各种应用——优先于具体的社会规 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的区分与统治联系起来。较之对所有对象进行量化和控 制而言,中立性的说法只是硬币的另一面,它与事物自身内在的潜质无 关。与艺术创 作、手工技艺、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对自然的崇拜相联系的其他潜在 形式。由于是与 活动对象的潜质发生关联,无法提供对事物进行完全控制的可 能.因而在前科学或 是非理性的名义下被排除了。 为什么中立性会和资本主义的统治计划联系到一起?因为技术生产要和过去的 事物决裂,并摆脱所有妨碍其追求生产力和利润的限制。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进程 中必须摧毁生活世界,而传统的知识形式正是生活世界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汇 聚其中的认知和价值上的因素阻挡了技术的合理性,例如.它主张限制对劳动者和 自然环境的剥削,或是阻止对资源和土地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由于科学知识选择性地关注于对象的量的方面,这有利于对象被分割和改造,所 以它适合于对权力的追求。

有机的和本质主义的知识范式预设了某种目的论.因而对 此没有帮助,只能让位给了基于事物可量化属性的机械化方法。因此.现代知识的中立 性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它打破了传统的链条,为的却是步人权力的牢笼。 马尔库塞对源自卢卡奇和海德格尔的物化/座架理论的应用.驱使他有必要通过 改变知识的范式和以之为基础的技术,来恢复意义。马尔库塞提倡对技术进行激进 的改造: 只有在科学技术加上科学和艺术的想象汇成的巨大力量指导下。去构建一 个感性的环境,只有当工作世界失去其异化的特征成为一个人类关系的世界。 Herbert Marcuse,One—D/mens/ona/Man,Boston:Beacon Press,1964,PP.156--159 145 万方数据 哲学分析2011 只有当生产成为创造之时,统治的根基才会在个体中枯绝。但这并不意味着回到前资本主义、前工业化的手工技艺.而是相反,是以“美的法则”为依据修正和 完善在物质世界中被损毁和歪曲了的新科技。“美”在这里设定的是一个本体论 的条件——它不是与现实存在相隔绝的艺术作品,而是形成社会形式的人和世 界之间的和谐。 由技术建制确保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使人的生命再次变得有意义,同时也能被 作为指导实际经验的原则。

以改进那些对人类生存和福祉产生危害的技术发展进 程。但马尔库塞坚持认为,这种恢复不是采纳前现代的思想方式。从一开始就排除了 一种“定性的物理学”。相反,他承诺了艺术和科学的综合,这是一种技术的审美化倾 向。即在技术的设计过程中。各种价值作为量化的参数进入设计当中。 这种发展完善有赖于“审美的生活世界”的出现,一种以审美为标准的新的经验 结构。作为一种价值的审美知觉与生活产生了关联,以此为背景,审美知觉将包容物 体的功能性问题。与那种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性基础上对物体所做的纯经验型理解 不同.不是基于现代科技的合理性对对象的纯经验的理解,或者不是目的论的本质 概念.即在传统的社会生活形式中阐述对象的地位,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对物体进 行的把握.可以使其在人们的自由选择下置身于和平完满的生活之中。 虽然马尔库塞雄辩的批判充满了煽动性,但由于在现实性的结论上过于模糊, 因而它注定是令人失望的。虽然他对问题的诊断令人信服,但却没有给出令人满意 的替代方案。批判卓有成效,而对未来几乎没什么积极的观点,二者比例失调,导致 了马尔库塞的理论为人们留下了悲观主义的印象和反乌托邦式的绝望。 技术哲学面临着困扰马尔库塞的同样问题:即如何在以只有因果关系和功能是 真实的合理性范式为基础的文明语境中重建意义。

技术哲学家伯格曼(Albert Borgnmnn)和辛普森(Lorenzo Simpson)在后期海德格 尔的影响下。在其著述中也讨论了这一问题。海德格尔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倡导一 种与技术的“自由关系”。这种对技术文明的替代方案,并不要求马尔库塞式的对技 术的改造,就我们所理解的,它是一种态度上的转变。据推测,如果我们不对全部现 Herbert Marcuse,Tmmrd8 /cdTheory Soc/eq ,edited ,VougkKellner .New York Routledge,2001.PP.138—139. Albert Borgmann,Technology ChicagoPress,1984; Lorenzo Simpson,Technolo CorwerJadonsofModernily,New York Routledge.1995.146 万方数据 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 实进行技术化的解释,同时这又不影响我们对技术的利用,那么,我们就能享有两个 最佳世界:功能有效的世界和富有意义的世界。 辛普森和伯格曼采取的似乎是与海德格尔类似的方案。他们希望通过由一种广 义的现象学战略,重建和重新确立意义概念。

理性对待科学_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性_科学是理性的吗

他们指出了与此相关的两个问题。首 先,一般所指的文化上的意义缺乏理性的基础;其次,在后契约社会中,各种意见如 何取得一致的问题。他们不赞同用一个绝对的合理性标准来相对排斥各种局部性的 意义,因为这一方式不适用于文化层面。但他们也否认这样的观点:即现代社会中的 文化差异足以能被描绘或不同的善的概念。这假设“善”只是一种观念。而不是一种 明确的生活方式,因此它可以进行无限制和任意的变更。他们与卢卡奇、海德格尔和 马尔库塞一样,认为在技术发达的社会中,对一种生活方式有很明确的共识。这种共 识不是观念上的,而是实践层面的,也正是在实践意义上,技术塑造了一个人类经验 和行动的共同架构。辛普森和伯格曼都认为,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能维护人类 的各种关系和社会共同体,并摆脱现代社会对技术的迷恋。 辛普森和伯格曼的批判工作,同样是建基于功能和意义的区分。他们反对过高 评价前者而忽略后者的做法。现今,人们对于周围物品的一般性认知。也都基于功能 化的判断。甚至这种功能化也扩展到了对人类关系和自身的理解上。这是单向度命 题在社会学上引起的困惑。功能化的理解不能算错,但肯定是带有偏向的。 现代社会中分门别类的技术及其产生的影响力。

助长了这种纯功能化的理解方 式。汽车的运输功能是汽车工程师要专门考虑的事,他们在工作中对关注点的限定 使他们的正当性明显地得到了认可。但在另一种情况下,一个非专业的普通人,假如 他仅知道对汽车进行功能化的理解。因而可能在一个不恰当的语境中仍旧采用工程 师的观念来理解汽车。有一种风险是,展现了_种技术知识领域的工程师的观点的 合法界限,可能变成误导性地妨碍理论家、用户和公民作出更广泛的理解。在许多关 于技术的讨论中都存在类似的混淆,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态度上也存在同样问题。 事到如今,这种认识上的成见应该被清除了。社会的分化已使功能与技术产品 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关系区分开来。在宏观上对世界只采用功能化的视角.排除其他 理解的意义。导致的将是单向度的结论。这种宏观判断的有效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经验问题。在辛普森和伯格曼看来,用马尔库塞的话说.这足以压制另一种 认识的产生。那便是意义。意义才是社会生活以及马尔库塞强调的社会进步中最重 要的“维度”,它也是使人类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得以可能的条件。 辛普森将这一问题描述为把“意义”还原为“价值”。他把价值定义为简单的目的 或目标。价值可以从复杂的意义之网中抽象出来,因而看似可以独立于意义而存在, 但正是通过意义。

价值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展现。这些抽象有其一定的作用,但当 它们取代更大的意义的框架时。结果就变得令人沮丧了。意义生发自经验和生活之 147 万方数据 哲学分析2011 间丰富的关联,意义不是可以被我们任意支配的有限和确定的事物。而是人们居于其中的各种架构,它回答了我们是什么和我们是谁这样的发问。意义被设定在我们的感 知和实践中。不是我们选择了某种意义,而是意义“对我们提出要求”。目的只是意义现 象的一个方面,但它凭自身的重要性而独立和凌驾于意义整体之上。这就使为实现目 的而用到的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借用手段来追求目的和偏爱技术上行之有效 的工具,替代了对意义的理解。对工具的关注致使人们遗忘了意义结构的丰富性,进而 各种看似与效率最大化无关的原初性经验也最终被一并剪除了。 辛普森还指出了把意义还原为价值的第二个后果。意义结构属于生活方式。意 义只有在其所属的架构中,通过相互援引和诉诸生活方式的普遍性特质才能得到确 证。但另一方面,价值似乎总是只能在理性的诉求下来论证。但这类论证总是会被证 伪,因而价值的视角直接导向了相对主义,并普遍地贬损了善生活的理念。 辛普森认为,价值的视角预设了一个绝对的超乎世外的观察者。

但“上帝已死” 这句话同样宣告了一个全能的知者不可能存在。对此任何社会任何传统也不能例 外。辛普森写到: 当意义转变为价值时,发生了什么?当意义被作为价值论述时,(经验和生 活世界之间)多维度的联系被转变成各种前提,这些联系“在我们背后(为我们 所不知)”起作用,它们引发并塑造了我们的经验,使得经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 向我们呈现。这些价值前提由于脱离了产生价值的意义的参照框架。因此其有 效性只能以对那些前提的理性评价的方式来确立或取消。但是,当价值从先于 其存在的意义中被抽象出来后。我们便无法给这些价值预设奠定一个纯粹理性 的基础,这致使我们只能以独断的单一性方式来获得经验。如此仅作为价值的 价值,如此脱离了有意义的实践的价值,没有资格对我们提出任何要求。 如果是参与者,而不是一个外在的观察者,被赋予了裁判权,那么通过诉诸生活 中无所不在的意义所具有的内在重要性,就可以避免相对主义出现。那些意义并没 有强制性的迹象,意义可以被讨论,也可以被批评。但这种践行批评的智慧是生活方 式的内容之一,不能脱离和超越生活中所有其他的因素。一般而言,批评并不一定会 贬低意义,而是在特定的情形下,使得参与的个体与意义间重新构建一种更恰当和 完善的关系。

总之,经验并没有在知识中被超越,而是构成了知识的视域。辛普森称 之为“对合理性的伦理说明”,这是对价值概念的黑格尔式的定义,即诉诸于共同体 内在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抽象中脱离于现实事物的建构。 Simpmm,Technology,Time,and p.47.Ibid..P.131. 148 万方数据 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 辛普森坚信价值不能从意义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技术也是如此,但不幸的是,他 没能给出支持其观点的适当理由。脱离其所属的背景来考察技术,就会造成人为地 脱离了意义架构来谈论目标那样的抽象,正是意义架构使得目标得以设立。结果,由 于不相信技术与意义之间的对立,削弱了辛普森的说明。在许多场合,辛普森区分了 技术的精神和现实技术,但他的批判针对的是哪一方,却没有清楚地阐明。因而,他 承认不同的文化背景将产生不同的技术,而且他还希望相信,他所批判的技术的各 种属性,通常会建构一种“剩余”的技术特征。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剩余特征往往并 不为人们所期待。与善良的出发点往往相悖。于是,意义在技术手段的压制下退缩到 了现代生活的边缘,而在当前,意义背景及其实现方式也必须依赖于这些技术手段 才得以展现。

理性对待科学_科学是理性的吗_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性

伯格曼的论证与辛普森类似。他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另一种围绕海德格尔意 义上的“焦点物”所展开的生活方式之间做了比较。后者可以作为前者的替代。在海 德格尔那里。物指的不仅是一个存在着的实体,还包括了物所蕴含的某种聚集的能 力,它筹划了日常生活的礼俗。在海德格尔看来,各种物“确立为物”,就是在世界的 局部范围内.由物展开出一个架构.在其中人的各种关系和身份得以确立。伯格曼强 调。在那个局部世界中,个体的行动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各种物所提供的可能性条件 引导的,行动是由物组织的。虽然如此,置身其中个体仍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 是被动的消费者。 伯格曼相信,我们已经变得执迷于商品的获取,而丧失了与(海德格尔眼中的) 物的联系。技术教导人们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做出截然的区分,却忘了二者原先是紧 密地缠结在一起的。早先,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人的活动并不如现在这样具有影响 力。因而人与他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联,但现今这种情形变成了空洞 的技术控制关系。“人与前技术的物的世界所具有的那种密切的相互关联,被各种设 备的应用消解了。随着某台设备投入使用,人和世界的直接关联被一种机械化的机 制所取代。

这种机制隐而不显,造成的后果是:人可以尽情地享用由设备生产的商 品.而不用再担心涉足生产过程而产生的负担。”o 消费社会之所以可能,源于技术高度发展带来的充足产品。这其中技术并不是 被动无辜的参与者,不只是为达成外在目的的手段。某种现成可得的技术手段能满 足各种特殊的需求。其存在本身就倾向于促使社会认可这种需求。简单方便的背后 隐藏的是一种专制,伯格曼称之为“设备的范型”。因而,整个生活方式就被技术潜移 默化地设定了,要批评那些由之形成、为之辩护的共识将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去挑战 Borgmann.Technolosy 咖。P.8.lbid..PP.174-75’P.182. Ibid 149万方数据 哲学分析2011 和颠覆它了。伯格曼指出,“技术是一种新的统治,是来自现实事物的统治力量”。意义则是来 自与焦点物打交道的过程。这些物可能是作为建构世界的聚集力量的 各种庆典。它们需要成就和 约定一种“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并例示我们生活”的实 践。它们提高了与其打交道的人的 技艺,增进了彼此间的联系。它们提供了一个切 入点。由此出发去体验整个世界,而不是简单 和有效地供应某种商品。伯格曼毫不犹 豫地承认,焦点物的存在无需科学意义上的论证或辩护。

当然,一个“直接的”证明, 可以指出我们所关注并投入其中的世界的某些特征。在直接的论 述中,我们能证实 焦点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使那些也愿与之打交道的人认识到焦点物 的聚集力 量。这个概念与康德的“反思判断”类似,后者也是一种证言,而且好像也以一个内在 的人类本性概念为依据,而不是以外在的绝对条件为前提。 与辛普森一样,伯格曼 也企图从技术退回到边缘性的活动上,他也用了一些含 糊的概念来表述其方案。伯格曼拒绝倒退并主张,对于焦点物的重新关注将纠正人 和技术的关系。这样的话,似乎不是技术,而是设备的范型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正 是后者把生活设定为运用有效的工具去追求那些脱离了意义语境的目标。在其著 作的最后.伯格曼提倡了一种“两部门经济”,即在其中作为设备的技术和作为手工 技艺生产的技术可以共存。这似乎又暗示了技术最终还是问题所在,答案则是对技 术进行限定。到底是谴责技术的精神,还是技术本身,伯格曼的论证同样摇摆于二者 之间。 马尔库塞曾认为,技术的根本变革必定是社会根本变革的一个方面。用他的话来形容。向焦点物的回归,包含的不仅是一种关于技术的新的态度,而且还指向了一 种新的技术。

尽管马尔库塞对这种可能性的反思太过模糊而不能令人信服,但还是 有证据显示类似的转变进程已经在某些细微的方面展开了。这在互联网的例子中表 现得尤为明显。互联网不仅是新的社交形式得以产生的舞台,而且在塑造和重塑技 术的过程中.它还赋予了用户一种前所未有的角色。这个例子的重要性是,揭示了技 术和相关人群之间新型的辩证互动关系。根据这个例子,我们不会采用卢卡奇式的 用阶级行动来对抗物化的观点,也不去诉诸海德格尔的座架理论。马尔库塞充满希 望的推测似乎以一般的方式与此案例相关。 B0 IIeChararter ofCoraeraporary 蜘.P.189. lbid Ibid..P.220。150 万方数据 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 互联网的方案最初是由军方发起提出的,社交功能并不包含在内。设计互联网 是为了解决大型计算机运行中技术性的分时问题,以及在政府和加入联网计划的大 学之间传输官方信息。此外,它也被计划作为核战争时备用的通讯方式。但在其早期 发展历程中,有个研究生把一个不大的电子邮件程序添加到了系统中。很快人类通 讯方式迎来了一次最重要的发展。这种插手改造的行为,其实是对系统进行了一次 不同于军事目的的诠释。

在有效地分配计算机时间这一功能外,他还看到了系统在 通讯方面拥有的发展潜质。 这种干预包含的其实是一种理解方式上的转变,一位数字设备公司(DEC)的副 总裁向我指出了这一点,那还是在个人电脑发展的早期。那时候,在计算机的标准化 应用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通讯开始慢慢出现,这大大出乎计算机从业者们的预料。 这位副总裁说:“我们正在把计算机进行联网,但忽然大家意识到,联起来的不仅是 机器,还有它们的用户。” 意外的功能在瞬间被实现。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历史上,类似的例子我还发现 过很多,足以被归纳为一种模式。比如,20 世纪 80 年代初,早在互联网还未向公共 方资料和新闻的信息系统。它连接有无数被称为“微型电传”的哑终端。法国政府对 应用该系统的目的有明确的说明,即把法国早日带进“信息时代”。但该系统 很快被 黑客破解了,黑客把它转变为一种通讯工具。黑客们在系统上添加了传送 即时信息 的功能,这超越了原先的设计目的,并引入了一种新的用途:约会和性交 易。当然官 方信息仍能被接收到。但微型电传技术在社交方面展现的发展潜质。使 得该技术的 意义不可挽回地改变了。 直到今天,用户长期不断地对互联网进行创新,使得对计算机网络的本质进行 彻底的重新诠释得以可能。

在这些创新背后共有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技术在社会 交往中扮演了一个纯粹的中介性角色。该理念显而易见,但实现起来却不容易。那种 依赖于获取存货清单式的运营方式,大部分都失败了,那些单纯为了用户间的相互 联系,并传送已有信息的方式。却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不过,技术的中介性角色并非完全透明。一个联接得以可能,有赖于某种语境的 存在。语境设定了用户抱有的特定初衷,例如,为了联系某人或某个群体,为了方便 约会或获取信息等等。卓有成效地构建这些语境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技术手册中并 没有这种知识。这是因为,这些语境只有在虚拟的“生活世界”中才有效,即只有在意 义架构内有用性(affordance)才会产生。 dumb terminal.指无数据处理能力.仅有屏幕和键盘的终端计算机。——译者 前一种方式的代表是Amazon嗍上书店。后一种代表是Ebay交易网。由于坚持传统的零售模式,前者曾一 陷入困境,但后者仪是一个用户的信息交流平台。运营者不需要任何存货。——译者151 万方数据 哲学分析2011年第l期 当然,比起现实中的事物,这些生活世界还是被简化了许多。但它们并没有被简 化为单纯的工具。它们不是工具,而是用户活动和工作其中的环境。

例如,想象一下 诸如Eudora 和outlook 这类电邮软件。它们的界面往往被划分为三个框.邮件标 入了未来。从界面引向实践,界面又简化了实践,因而实践的复杂性被简单的界面掩 盖了起来。 然而。更有趣的是网络上由群体信息交流而产生的生活世界。这些信息交流的 实践与现今网络新闻中的大肆炒作不同,它们并不始于 Web2.0 的产生。最早的群 息发往一个文件共享系统,而不是个人的邮箱。事实上早在互联网公共化之前,在其 他类型的计算机网络上,人们已经可以进行商务会谈和社交聚会,或是谈论 爱好、疾 病、政治等话题了。当然这些讨论还不具备 Web2.0 时代的许多特征,但 所有重要的 群体信息交流形式都已经可以实现了。 在这样一个架构中。用户通过语言交流构建起各自的身份,同时构建起的还有 一个面向用户的兴趣爱好及其所关注事物的虚拟世界。从一开始,通过设定各自喜 爱的聚会方式.用户问形成了一种交往模式。在软件和其他通讯手段的帮助下,人们 或多或少地与某个群体保持着联系。通过存档技术和应答互动,用户在整理过去的 同时也构建了未来。这些活动导致的结果是:计算机网络成了一种环境,从中孕育出 了各种社区,同时创新活动也在其中不断开展。

网络上人际交往的实例表明,技术批判的重点不应过多集中在技术的某些特征 或是消费主义的弊病上,而应该关注能动性问题和发挥能动性的规范问题。对于人 类交往行动价值的承认,不应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应使个体积极投入一种新 的生活方式。这将证明以往那些对于“技术”范式的批评都是错误的。 在环保运动中,在互联网上的交往中。我们已经看到这样一种能动性的复苏。要 求环保的抗议声,已经促使技术做出了某些重大的转变,这粉碎了技术决定论的神 话及相关的技术统治的意识形态。现在我们认识到,必须对技术及其应用的后果负 起责任。过去那种把技术理解为由专家们暗中把持着的聚宝盆的观念,正在让位于 新的技术内涵:技术是一种环境。在那里人类积极主动地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努力。 在技术领域内,用能动性进行表达的新方式,针对的是技术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由于发现了现实中令人不满之处,计算机网络上的发明爱好者和环保主义者采取了 AndmFe自abeag I)arinlhracr(eds.),cDm时/st Littldidd,2004. 152 万方数据 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 相应的行动。他们用充满洞见的创意对现状进行了再诠释,这种创意只有在主流的 技术研发立场之外的用户和受众那里才能获得。

用海德格尔的术语,人们会说,他们 在潜在可能性的指引下找回了“世界”,这种可能性最初是体现在为世界制造着物品 的创造者身上。因此,创新不仅是发现新的工具,还包括发现使得工具得以可能的新 的世界。马尔库塞以规范为依据的知觉概念也与此相关。虽然在对各种相关规范进 行分类上,审美因素也许不是合适的标准,但是从对给予事物的不满足以及对马尔 库塞所倡导的这类实现多种可能性的新生活的憧憬中,还是能看到创新的存在。 以上对在信息技术发展和推进环保运动中能动性所起的作用的简要描述。为接下来要进行的分析提供了出发点。显然我们社会的文化毕竟不是反乌托邦式的。合 理性也不是纯形式化的,切合实际的思考还是可以带来有意义的结果。那么我们如 何去充分地理解将要应对的这种困难呢?这里有两种可能性。 我们可以先简单地忽略马克思一韦伯式的关于社会分化和形式化的预设.赞同 有助于解放合理性和依赖于合理性的社会的去物化的相关概念。这一进路表现出某 种怀疑主义的特征。这种怀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者和 STs 研究者们提出的传统形 结论,通常是抽象地诉诸于各种名目的对他者的容忍。这类善意的结论很难去反驳, 但却与技术的政治学毫无关系。

作为另一种选择.我们可以在社会分化和形式化的概念上增加一个实际的去分 化的维度作为互补,大多数早期的社会批判主义者们都忽视了这个重要维度。如此, 那种把复杂的社会形式和各种意义精简为功能剩余物的做法.和其他有着不同指向 的社会进程之间,将得以共存,这最终将重建出一个综合的意义系统。例如,哈贝马 斯所持的正是这一立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现代性所包含的反乌托邦迹象。但没有 顺从那种纯功能化的社会逻辑,也没有针对反乌托邦去规划一个启示录式的超越方 案。在各类现代性社会中,哈贝马斯看到了两股背道而驰的潮流间的冲突。一个是趋 向于总体上的系统化,另一个则是希望恢复意义。二者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对立。同样 的对立,在卢卡奇那里被阐释为一种辩证运动。一方面是物化的社会机制,另一方面 是无法完全融入前者的鲜活的生活,二者间有着内在的矛盾。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些 理论是完全成功的。但这一总体上的思路,为如何理解现代性开启了一条崭新和富 有成果的道路。我相信,这些思考线索提供的某些结论,已经构成了一种成功的对当 代生活进程的描述。 153 万方数据 哲学分析2011年第1期 因此.技术的释义学必须对技术的意义维度做出阐述,并说明其与功能之间的 关系。

不少发展这一释义学思路的方法都是可能的。例如,引入各种技术的社会发展 史,以考察技术是如何在时代中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关联的。通过对这类例 子的解读,可以总结出一条探索功能和意义关系的理论进路。前文对电子邮件用户 的概括性描述.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来展现功能和意义间关系的。现实中,软件界面 看似仅仅体现为功能性的那些方面.揭示出的其实是未曾意识到的时间上的丰富内 涵。同样看似普通的程序面板设置,处理的不仅是传人的信息,事实上它或多或少地 构建起了用户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整个生活。在本文以下的 总结部分中,我将概况出一种用来指导研究这种现象的方法。 如何理解以技术为中介的行动,在早期和晚期海德格尔那里,分别给出了两套 似乎是相反的理论方案,但这两者和我的方案间存在着关联。很显然,海德格尔的 早期方案是现象学的,它从因果关系中抽象出来,说明与它相关的世界中的功能 性。后期的方案也是解释的,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以现象学作为参照。然而,这种解释 为了从本体论上得到说明,也是从对功能的通常解释中抽象出来的。我相信,存在 着一个隐藏的补充理论可以沟通这两者,虽然它们在海德格尔那里是独立和互不 依赖的。

阐明这一隐藏的联系,将为技术的双重面向提供理论基础,尽管海德格尔 本人错过了这一点。 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中,海德格尔规划了一种出色的行动现象学。他从 一种原初的操心状态出发,通过此在的行动中包含的工具、物品和符号间的有序关 系。追溯了此在与世界之间的关联。对“上手状态”的分析表明,功能并不是物体的一 种属性.而是人与物体间的关系网络所包含的一个复杂的方面,即一种“关联的整 体”。这一分析的结论就是意义(Bedeutsamkeit)这个概念,整个行动的结构本身构成 了意义。因而,该理论认为,功能和意义是“世界”的两个无法分割的方面,在海德格 尔看来。“世界”就是此在和行动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这个世界概念正是 上述辛普森和伯格曼观点所依赖的基础。 但海德格尔的说明还不够清楚。对于意义究竟如何在行动中产生没有做细致的 说明。意义是作为行动的结果还是条件呢?“关联的整体”被认为是缠结在技术之网 中实物间的关系系统。每一种特殊的功能关系又是由某种能够复制的操作意义来定 义的。海德格尔对于那种在寻视(Umsicht)中发现的严格的功能意义,进行了细致的 规定。在分析的最后引入意义概念,似乎为的是在一个更广的行动空间(即世界)中, 把各类相关的实践贯穿起来。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与功能化的行为相关的各种具体的意义,是否可以连贯 成为一个没有矛盾的整体呢?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些社会理论共有的一个论点是: 现代社会中把功能和意义分化开来。现代性的实践把功能和意义进行了分割,海德 154 万方数据 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 格尔则把分裂的东西重新定义为一个整体。就这点来看,他的早期解决方案与实用 主义有所类似。但在实践的语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并不能证明在概念上从功能到 意义的跳跃是合理的。 我们需要提问的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觉得,他把功能分析为在本质上与意义相关是有必要的。注意到海德格尔本人和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理解这一难 题。在海德格尔身边,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分化.所有的一切不断地与他对生活的理解 背道而驰。铁路网、供电系统和无线电广播构建起了一个由功能组织起来的大众社 会,但他却坚持用行动中产生的意义来捍卫人类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注定要被耗尽。 但它至少还是一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人们被束缚其中的因果链条。 古德曼(Lucian Goldmann)对海德格尔的分析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说明。他认为, 海德格尔对上手状态的分析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本体论版本。

暂不去考虑古德曼 的假设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单就海德格尔的世界性(worldhood)理论中的许多范畴与 当代文化批判之间明显的亲缘关系而言,就仍然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卢卡奇类似,海 德格尔也认为应对现代性的反乌托邦倾向加以限制。否则它将危及到人之为人的概 念,并使之不再有意义。大众社会的非原真性把人降格为物,但在非原真性生存的萌 芽中却还是具有意义的因素。这就为原真性的行动提供了可能的基础。这种行动从 切身的经验出发并超越任何给定的陈规旧俗。因此在他的社会语境中,海德格尔对 行动的分析中包含了批判性的因素。 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一问题就是海德格尔的早期理论要回答的问题呢?海德格 尔名为《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的讲稿也许能提供某些线索,文中他将人类行动和与 现实打交道的其他类型做了对比。他说明了。此在对世界的投入预设了一种被他称 为“作为(as)”的关系,即保持与意义的自由联系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与意义的联 系,那么也就失去了他眼中的那个世界,剩下的只有对某种刺激的条件反射。海德格 尔需要意义和世界的概念来说明操心(C81"e)和人类的筹划(projective)能力。正是这 种能力把时间带入了存在。

动物和机器没有这种能力,正是由此。海德格尔把人的存 在(此在)和其他类型的存在区分开来。 当海德格尔面对正在形成中的大众社会时。是否把动物和机器的这种局限,与 此在的地位联系起来考虑呢?海德格尔没有下降到这一社会批判的层面,进而得出 这样一种观点。但在后期著作中他还是接近了这一立场。“技术”在后期海德格尔看 来,是以表征为基础展开的活动。这种活动并不遵循《存在与时间》提出的上手状态 的逻辑,相反,它针对的是因果性概念及其相关的可预见概念。删节性的功能化处 理,把意义和与之相联的世界淹没在机械化的设计和有组织的秩序中。在这种秩序 中,人成了可供利用的资源和系统的部件。当此在在其展现的地方就被座架遮蔽的 时候,意义也连同一起被封闭和枯竭了。如果用海德格尔早期的著作来解读其后期 155 万方数据 哲学分析2011 对技术的分析,就会清楚地发现:威胁着此在,并把此在减损为物的那种“危险”,指的就是把人当作动物和机器的做法。这种减损在威胁此在的同时也威胁到了世界。 这威胁又怎么可能不去消解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统一性呢? 通过对比个人的行动和置入座架这两种行动模式,引出了一个议题,即技术的 双重面向及其所构筑的社会的双重面向。

在座架所设定的秩序中,因果关系和功能 胜过了意义。权力被赋予了优先级。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意义成了被权力支配的工 具。它和广告语已没什么区别。在海德格尔后期的著作中,通过与物品相关联的原真 行动,来恢复意义这个词包含的所有内涵,这只是被隐晦地谈及。例如在讨论物和建 筑、居住的那些篇章中。但在这些有趣的论述中,海德格尔似乎已经转而分析起现代 技术了。如果我们返回到《存在与时间》,对原真性概念做更为细致的分析,便会发现 它并不导向技术的实践,而是一个诉诸于历史来对抗功能化的宏大设想。但这设想 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并不能借此证明海德格尔的纳粹主义倾向或他的学生马尔 库塞的共产主义倾向。 让我们尝试另一条路径。在《存在与时间》中,原真行动的概念涉及的“正是对当时 已经现实地可能存在的事物进行揭示的规划”。海德格尔用诸如死亡和模糊的历史 命运这类概念来解释这个命题。但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此在和实物之间的技术性关系 上。那样的话,原真性的行动暗示的是技术的创新而非社会革命。毫无疑问,在座架系 统内.个体的抵制行为和自由的即兴创作都将符合《存在与时间》中描绘出的行动的规 律。当面对由座架导致的无意义的顶峰时,从这些行动中能产生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座 架和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包括了现代性经验所具有的各种危险和模糊性。 在把技术理解为具有功能和意义双重面向的技术批判理论中,我已尝试着把这 条进路将涉及的内容做了规划。功能化的技术由因果逻辑决定,它可以诉诸各种技 术学科加以说明,这些学科是相对分化和自主的。而意义化的技术属于一种生活方 式.它不仅具有直接与功能相关的最低限度的意义成分,而且还拥有一个更广义的 内涵,包括了技术所属人类世界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正是这些维度间的互 动。在部分意义上促成了现代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往往用建制化的手段把它们隔 离开来,例如,工程操作不同于日常理解,经营管理不同于职业生活,控制不同于交 往。但在实践中,这些不同的维度间又有着经常性的角色互换。事实上,不仅在建制 层面而且在个体层面,它们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是冲突,因为他们以常规 的方式或创新的方式对生活中的技术环境作出反应。 再回到上述计算机网络中交往行动的例子。微型电传网络的黑客人侵是用户对 未被开发的技术潜质的反应。微型电传系统与电话网络的关联暗示了这些潜在可能 Martin Heidegg J.Mq叫cIic

卢卡奇 哲学研究 社会问题 社会经验 海德格尔
上一篇:【香樟推文】教学观重视合作学习的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