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下辨析题的作答思路

网络 2023-01-18 02:00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在教资考试中总分值150分,总时限:120分钟。整张试卷包含单选题21题,每题2分,共42分;辨析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辨析题在整个考试中占比近21%,今天我们介绍一下辨析题的作答思路。

一、考察特点

辨析题即有辩有析,辩:即要求考生对题干中的观点做出正误判断;析:即需要结合理论说明原因。

二、作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正误:

这一步可以从题干的一些程度副词、关联词、概念入手,一般情况下程度副词出现“凡是”、“只要”、“全部”等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就需要重点注意,是否表述过于绝对化;而概念类题目出现A就是B这种类型的,要考虑A与B的概念和外延必须完全一致,否则就会出现概念混淆型错误。

作出判断后可以参照“此观点是正确的/错误的”或“以上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这样的模板来表述。

第二步:分析观点:

可考虑概念、特点、关系、联系实际等角度进行作答。这一步是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的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论来作答。

第三步:总结观点:

即重申上述观点,作总结收尾。可参照“综上所述,题干表述正确/不正确”“因此,题干表述符合/不符合××的内涵”这类的模板来进行作答。

总结一下,整个辨析题呈现在卷面上的答案顺序就是“判断正误—分析观点—总结观点”。

辨析人是政治动物_辨析题人是政治动物_人是政治动物

三、例题展示

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参考答案】此说法是正确的。

(1)新课改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观念要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比接受知识更有效。

(2)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需要做到: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够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新程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的学习,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

因此,题干的表述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是正确的。

四、考点整理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2.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2)根据l988年、l994年和l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3)因此,德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3.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3.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

度。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所以,同时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可能的。

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可能同时存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可以同时存在,系列材料中间的材料受到双重抑制。

5.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2)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6.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辨析题人是政治动物_人是政治动物_辨析人是政治动物

7.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8.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9.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10.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11.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辨析题人是政治动物_辨析人是政治动物_人是政治动物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此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学习者仍然会基于自已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12.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13.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遗传素质。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的发展就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1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15.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可分为三种:先高后低,先低后高,中较低、两头高。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的三种:

(1)先高后低。很多情况下,个体在学习工作的最初阶段精神状态往往是最好的,此时有足够的动力与精力,因此注意力在工作的起初也最容易集中到注意对象上。然而随着工作的进程,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下降,注意力也随之降低。这是一种先高后低的模式。

(2)先低与后高。个体在工作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受到各方面新异刺激的干扰,因此此时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高。但是随着工作的进程,环境的熟悉性逐渐增加,在更加放松和熟悉的状态下注意力会逐渐提升。

(3)中间高,两头低。个体在工作的开始阶段需要适应环境,避免刺激的干扰,而工作即将结束时也会有心态的起伏、精力的衰减,因此在学习工作的最初和最后阶段其精神状态都没有达到最佳,注意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对应,在工作的中间阶段属于个体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

16.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测验必定可信。

1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1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19.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20.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