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年的入口,我们回望2021年的点滴,迎接2022年的到来。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从2014年元旦起推出大型记录报道,10位记者每年对10个中国基层地点和个体进行持续追踪和样本观察,记录时代、社会、国家的进步,展示微观个体不断递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广西的布兵小学到深圳的黄贝岭城中村,从青海的阿什努乡到北京的寸草春晖养老院,从杭州的留下街道到上海自贸区……那些我们一直牵挂、惦念的人,他们的2021年过得怎么样,对2022年又有什么新愿望、新期待?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你好,2022》,今天播出第三篇《上海自贸区,文化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用手机“拍一拍”即可播放简介
AR技术再现中国非遗制作技艺
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发了一款“璀璨薪火”App,利用AR技术,参展者在展馆中打开App,将摄像头停留在感兴趣的展品上,就会自动播放简介。
借助这项技术,在2021年的伦敦手工艺周展览上,即便由于疫情限制,远方的参观者还是能真切感受到“近距离”欣赏一件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的效果。原本必须由手工艺者前往现场展示制作技艺的流程,变成了通过AR技术展出。
“在海外传播的时候,外国人想象不出来古迹是怎么修复的,我们就用这个方式,让他们在手机上看到中国的非遗传承人是怎么样把一幅破碎、破损的画修复成像全新的作品……”公司创始人华凌磊向大家介绍。
△ 伦敦手工艺展上,参观者利用AR技术了解展品(资料)
酒香也怕巷子深
如今中国作品“走出去”有了契机
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注册于上海自贸区,它和自贸区里其他1200多家文化贸易企业一样,通过文化贸易的方式将海外文化“引进来”,再带着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
即便在疫情期间,中国优秀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到伦敦参展,正是多亏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的大力支持。
华凌磊说,非遗传承人作品很好,以往却找不到合适的宣传方法,他们虽然会“讲故事”,可是把故事带到哪里去?“应该到哪些国家推广?参加什么样的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两眼一抹黑,偶尔谈成了一个国外展览,就要花费大量精力,更何况走向全球?”
通过中国非遗工艺品在海外AR展示,前不久一家法国奢侈品巨头主动联系,表示希望在2023年的春季新品中与苏州刺绣的非遗传承人合作,传统的苏绣元素将通过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
△伦敦手工艺展上,参观者利用AR技术了解展品(资料)
这样的合作,只是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将中国文化通过不同渠道“走出去”的一个小案例。
作为上海自贸区专门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执行机构董事长任义彪介绍,他们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后,先是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用贸易的方式做文化产品,将多个海外文化内容“引进来”,当时机成熟后,又利用自贸区的便利和此前搭建的渠道,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任义彪:我们提出了“文化贸易”的概念,有政策我们一定要让它想办法落地。我们还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企业在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找到我们,我们帮你一起研究。
合作打造国际音乐季
让国内艺术家与世界对话
自贸区成立以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先是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更快捷地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海外作品,并希望以此为推手,一步步优化审批流程。
“以前有作品引进,就要跟国内公司之间有一个分配才能来演出。”任义彪表示,“在自贸区的框架下,外国的演艺公司落地以后可以跟上海的文旅部门直接申报。在上海演出不需要再找国内的演出公司合作了。”
“引进来”的工作扎实推进,“走出去”的工作也在一步步开展,虽然遇到了疫情在国外肆虐等阻力,任义彪说,他们将原来做贸易、做“引进来”工作所积攒的人脉、渠道全都反哺到了“走出去”的工作上。
2021年,除了伦敦手工艺周,他们还联合看见音乐,举办了上海国际音乐季,加强中国音乐在全球的话语权,让国内创新的艺术家形成与国际的对话交流。
2021年的上海国际音乐季有1000多位艺术家,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企业、音乐厂牌、工作室参展,尤其是国风音乐、传统民族音乐向全球推荐的效果十分显著。
△2021上海国际音乐季,各国音乐之夜的推荐
上海国际音乐季联合主办方,全球音乐服务公司看见音乐创始人沈佳表示:“过去中国音乐往往以演出或唱片形式向外传播。在数字时代,通过版权渠道可以更便捷地推广中国音乐。比如这次音乐季的《国乐乐典》将多年来整理收集、重新高清录制的中国传统音乐推送到全球各大音乐App,包括很多主流音乐平台。”
△ 2021上海国际音乐季线上空间
过去的一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利用技术手段做了很多线上推广活动。新的一年,任义彪更加期待人类战胜肆虐的疫情,早日重启线下文化交流。“结合新形态和新技术不断创新,让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变成‘走进去’‘融进去’,这是一个从量到质、从次数到规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