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形式(词)的科学发展观
‘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在其成长、发展、繁荣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变革。
首先,确定‘词’是中国风,不等同于现代诗歌,不是西方文学,当然也就不是徐志摩、汪国真、席慕容等大家的作品。
‘词’源于古中国民间,类似于当今的陕北民歌、东北的二人转等民间文化形式,最早只是民间的一种文学传播形式,渐进入高层时也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一度被定位为‘诗余’,不被士大夫所认同。自五代以后,方登得大雅之堂,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苏东坡等名家填词、制律,‘词’才成为高层人士所赏玩的文学之一,同时也使‘词’的创作逐渐背离和高于了民间俗曲。
当今对于‘词’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中,继承固然重要,可如果没有发展,‘词’的未来将只能载入史册,或进入博物馆。
而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适应性,因为凡是适合的才是能够广泛推广的,才是可以继续在民间广泛传播和延续的,此处颇像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
科学的发展观是要求今人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与修进,无论是严格守律的旧派还是勇于创新的新派都应该反思这个问题。作什么样的词?或是什么样的才能叫做词?
‘词’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当今若有人说自己作了一首‘中国风的现代诗歌’,那么这首诗歌是否可以称之为‘词’的延续或近亲?
在笔者看来,可以这样讲。民间的艺术自有民间的道理。士大夫们非要给它来个总结规定,要求大家都按律填词,那‘词’才正真的不能叫做曲子词呢。就好比让所有的戏曲界人士都来唱京剧一样,或是民间歌手都来唱美声。那么,我们可爱的陕北民歌将不复存焉。
时间久了,也会有学者站出来说:“你那叫歌么?歌应该这样唱!”
笔者曾想柳永前辈所遭遇的一件事:“只如相公也作曲子。”对方立刻诀曰:“你那也叫曲子么?曲子应该是这样的!”
当今文人很多都在探寻‘当代词’的发展继承,既然要发展又要继承,那怎样的发展、怎样的继承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提高认识。大家共同探究出词的精髓所在,保留了‘词’的精髓就是保住了‘词’的根,再者,就是外在的表现了。保住了这个人之后,再给他换身什么样的衣服,接受什么教育,‘本’是不变的。笔者是不反对给“词”穿一件“休闲装”的。
至于如何使得国人半数皆能‘词’,恐怕还需更长时间更多学者大家一起参与,此处,也不妨借鉴一下流行歌曲与交响乐的普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