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文说到,康德在实践理性判断中,把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并引出上帝,我认为,用康德自己的话讲,这是一种幻想的逻辑。
我在道德的第一原理中提出,道德的实体是自由自律的结合,道德的认识论是二者结合的尺度。如果把道德和幸福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像寻找道德的源头一样,寻找到幸福的源头。
还是回到叔本华的“人生就是一团欲望”那里开始,什么是幸福?显然的回答是,欲望得到满足就是幸福,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欲望包含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欲望的满足就是物质欲望的满足和精神欲望的满足,然人类的欲望在获得物质和精神的能力方面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即使物质和精神的无限性可以满足欲望的无限性,由于我们获取能力的有限性,我们最终也不可能获得幸福,或者说只能获得有限的幸福,人生大都都生活在一种痛苦的状态。
换言之,宏观时空当中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自由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幸福的关键。同时微观时空当中的自由的无限性与自律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是幸福的关键。前者导致人类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后者导致人类获得的有限幸福也是曲折的,且极不稳定的,随时可能会丢失。
我们回到微观时空,来看人类的自由与自律,幸福和痛苦的关系。自由的释放可以获得幸福,自律的禁闭可以获得痛苦,用康德的话讲,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是普遍必然的规律,这里没有尺度的问题。而道德的实体是自由自律,因此,幸福只是道德反应的真理的一半,另一半是痛苦。如果说幸福是道德的,那么痛苦也应该是道德的。或者叫幸福的道德与痛苦的道德。
如果继续演绎,我们显然会得出,幸福的道德就是一种利己的道德,痛苦的道德就是一种利他的道德。利己的道德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而选择了禁锢他人的自由,利他的道德是为了释放了他人的自由而选择禁锢了自己的自由。
这里有人会提出质疑,你这种利己的道德和利他道德的划分,还是道德吗?岂不更像是不道德的吗?自由自律组合的尺度才有道德,而只有自由和律他,岂不是完完全全的不道德的?
这里我们就会继续探讨到,一切自由都是从律他开始的残酷事实。譬如,我走路,就必然占了别人的道;我演讲,就必然剥夺他人的发言权。这就是人类的原罪。一切道德都是从原罪发端或缘起,没有这种原罪,人类将不可能继起。耶稣有没有原罪,从人性来看,耶稣一定是有的,只要他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就有原罪。
由此可知,在时间上,利己的道德在先,利他的道德在后。利己道德的发展,必然会伴随着利他道德的约束,在现实中表现为抗拒或谴责。利己道德的发展完全背离利他道德的原则,社会革命就会产生,没有完全背离,舆论谴责就会产生。所以控制舆论,是利己道德者们统治的有效手段。
利他道德的代表,在我看来是基督耶稣。他为了人类的幸福而选择了自己的痛苦(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宣讲爱的理念,用行动和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奠定了西方文明的走向,所以这个世界上唯有耶稣,可以带着原罪生而为人,到脱离原罪走向神格,唯有耶稣。在此方面,中国的老子,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林肯都无法与耶稣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