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卢卡奇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本文浅谈物化理论的产生及规定,进而阐述物化在经济、政治、意识领域的表现,从而指出卢卡奇物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 物化理论 物化表现 当代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创造物同人相异化,进而导致劳动与人、人与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马克思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在经济、政治、意识领域里的不同表现。时至今日,分析探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物化理论的产生及规定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具有拜物教的性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它使商品结构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物化的产生以商品形式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为前提,只有在商品交换形式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中才会出现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具有普遍性,表现在物化既不是偶然性的现象,也不是专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而言的,物化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所必然遭遇的现实。物化现象还具有必然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形式只是短暂出现,并且表现为直接的物物交换,商品交换双方交换的都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形式;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有关社会的所有主观现象和客观现象都与之有质的不同。一方面,资产阶级的财富越积越多;另一方面,劳动力成为商品,人的劳动同人本身相分离,成为了不依赖于主体的社会劳动,即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且只能通过物来反映,更指的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即人的本性与人的存在相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支配人,人成了物的奴仆。
二、物化在社会经济、政治、意识领域中的表现
(一)经济活动中的物化
其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了分离,劳动对象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只有在为了生计被迫出卖劳动力时,才能参与劳动活动。这种劳动再也不是劳动者的第一需要,不会给劳动者带来快乐,它将劳动者退化为物,成为由物来支配、用物来衡量其价值和尊严的物。其二,随着社会的分工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他而运行的,他不管愿意与否都必须服从他的规律。其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正如卢卡奇指出的,“随着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间接,人们就越来越能干,并且很少能够发现经济关系人的性质,很少有人能看透这个物化的面纱。”
(二)政治领域中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为了适应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化过程就遍及社会生活中是的所有表现形式。随着物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也相应了发生了变化和调整。其一,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和事件都被合理的、系统的法律形式囊括在内,在总的法律体系内,名目繁多的部门法律、法规和条件等都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为了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正常应行,一系列立法、执法的部门与机构也纷纷建立。其二,国家机构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合理,受制于其中的人的非人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在国家官僚机构中同样存在着人到能力和他的整个的人格相分离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雇员只是作为一种有能力的商品出卖给了国家机械。
(三)意识形态的物化
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在人们的观念中也反映出来。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认同外在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将这种物化结构当做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服从,从而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卢卡奇指出,正如物化的普遍化使之成为一切人的共同命运一样,物化意识也同样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物化意识一方面使无产阶级安于现状,不再主张社会革命,而是寄希望于个人伦理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社会主义,其目光完全停留在个人和社会的局部现象上,另一方面,它无限夸大了主体的力量,相信奇迹会改变一切。人在特性、个性上的差异逐渐消除了,合理化不断增加,工人的个体特性越来越被消除。
三、物化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警示和启迪的作用。
在劳动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展,导致和促进人的物化和主体性的沦丧,如果任由技术理性无限制的膨胀,加剧现代工业社会的物性化,人是全面发展就成了空话,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将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丧失和社会的物化而走向增长的极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人们的一切活动仍出于对物的依赖之下,个人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也将在长期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我们在弘扬科学、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人道主义方面的意义,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尽量避免科学技术理性过度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既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又要防止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完全处于“物欲”和“物的支配”之下;既要善于运用市场关系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要在总体上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版,1996.
[2]周合军.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
[3]张卓,王俊卿.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