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艺术跨考中文系阅读指南(二)理论课程全集

网络 2022-12-24 19:57

来自杨宁老师的散养学生~历时一个多月,把《文学理论》看完,第一次在B站上听了完整的一节课,就像过了一学期。

作为从艺术跨考中文系的学生,文学理论课程为自己日后读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指南。

在杨老师看来,中文系是冷峻的,艺术和文学一样,是不会挑剔观众和读者的,但审美是一个人前半生的总和。我们需要学它们的规律和本质,尽量成为一个专业读者,站在作家的角度看作品,才不会在众多选择中迷失。

笔记是课堂上板书的转换,有的只能自己看懂,精简的备份,随时可翻阅复习。

课程链接: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一、何为理论? (一)理论大概等于哲学,对现象的抽象的概括。 1.深入思考能力(反思、批判) 2.分析现象背后本质的能力(解读、阐释),对反思的反思 Eg 同性婚姻合法化。人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哲学 宗教 非理性的边界 人永远是非理性的动物

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怎样变化?(解读的能力)

(二)理论的四种定义 《文学理论》乔纳森卡勒德 1.理论是分析的话语 2.理论是对常识的批判 3.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反思性) 4.理论是跨学科的

二、何为文学理论? (一)文学理论约等于文学的哲学。 问题意识:

1.作者之意VS读者之意 优秀的作品反映了客观本质,因此作者对文本不具有绝对权威。

作品一旦完成就独立了,作者写出了自己没意识到的东西,社会本质规律不由作者主观意志所转移《安娜卡列尼娜》“我的主人公常常在做我不愿意让他们做的事”

2.“你是否看见了一只鸡”?理论分析结论得出的原因。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文化背景 知识结构 人生经历的总和

认知的差异是争论的原因 3.随意解读VS科学解读。

前提是基于文本。

4.阅读为何,接受性阅读VS反思性阅读

前者获取知识、体验 为什么能获得快感?

中文系的身份焦虑 区别是:专业性

爱情与武侠 建构仇恨 (二)文学理论是评判作品背后的价值系统,这套价值系统是变化的。

中文写不培养作家,决定谁是作家

文学理论决定谁能写进文学史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能提供解读作品的角度和方法,一切意义都是阐释的结果,没有阐释就没有意义

长者形象

雅俗关系——不同人的趣味 阶层

追求更加的纯粹之美

三、文学理论研究对象

四要素 作品 世界(跨学科问题),作家(作家与作品),读者(接受美学)笔记补充: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1.理论是什么? 理论作为一种思考活动,它对事物进行分析,形成判断,这种判断常常是抽象的。作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现象的过程。但是理论与常识不同,它更系统化,具有一定标准。 理论常以文本的形式呈现,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文章体裁。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的、历史的等等,它涉及各个方向。因而,它是跨学科的。 介于理论本身是思考,它同时也思考自身,因此它具有一种“自反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2.理论有什么效果? 对常识批判。

文学本质论

文学是什么?

文学和非文学之间的界限

《论语》算不算文学?古代的课堂记录

一、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现象背后有没有本质

反本质≠无本质

反本质是追问你认为它是文学的原因是什么

文学性: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特性

二、文学性

(一)文学的存在方式

物质

精神 遗忘是真正的死亡 观念性存在

(二)文学性的四个维度

一、审美、文化

真善美

真:真实感≠真实

三国演义vs三国志

善:《贤者之爱》

林黛玉“人性的光辉”

薛宝钗 传统的集大成者

美:文学不以善为最高目的,而是美

美是人最本能的需求 文学是最接近人性的专业

美学 一门学科 研究审美活动

审美 人的活动

美的本质

跟实用性的距离产生了美——无功利

脱离实用性往往具有审美性

康德

判断力批判

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功利+某种更高需求)

2无概念具有普遍性(抽象+要求认同)不具备普遍性要求普遍性

审美是一个人出生到现在全部经历的总和,构建了他的品位

=否定前面的一生

黑格尔 《美学》

审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欣赏自己的能力)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柏拉图 洞喻 床喻

洞喻二分世界:现象世界 现象背后的本质(理念世界)

审美审的是理念——神似

代入感 符合某种规律就是理念——审美效果

二、语言、符号

1、语言的基本特性

a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能指(符号本身) 所指(符号的指称对象)任意性\约定俗成

言语(日常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词汇、语法系统) 抽象和一般的区别

组合(横向的句段关系) 聚合(纵向的联想关系)

历时 共识

罗兰巴特《神话学》更深的符号系统

次级能指:

一级符号系统——能指——对应另外一个所指——意象

二级符号系统——文化的加入

《枫》——向红太阳讨还血债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语言的极限就是世界的极限

语音和文字是分开的(中西差异)

文言文|口语两套系统——符号本身的意义越来越多 eg“菊花”

唐诗:文化符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唐后无典”

主题没那么重要

B语言与话语

氛围很重要:话语的流畅

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词与物》《性史》

“确定正常人”必须由不正常人,是权力和规训

边沁 全景监视机制 现代性的微观权力“自我管理”

话语的概念比语言大

语言:交际工具(现代汉语)

话语: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语境)媒介情境理论

研究语言本身是背后的话语系统——文学理论层面

1、 说话人

2、 受话人

3、 文本(语言本身)

4、 沟通

5、 语境

(圆桌派第四季23期)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自动化 陌生化

非指涉性 一一对应性

多义性 确定性

虚拟性 现实性

情感表现 信息传递

内指性 外指性

可感性 非可感性

A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什克洛夫斯基)

eg:枣树 传递感受时间、难度

方式:细节(想象细节的能力)对生活敏感(作家的本领)

音乐歌唱:对说话的模仿 不好好说话

舞蹈:走路的陌生化

老舍《月牙》

张爱玲《半生缘》“一直恨一个人,就和一直爱一个人一样难”

阿瑟·黑利《最后的诊断》

B文学语言具有非指涉性(一一对应)小说中的两难结构

语里的多义性 圆桌派第三季21期

语表的具体性 具体形象

有歧义:孔乙己大概的确是死了

好作品的主题都是模糊的

C文学语言具有拟陈述性

虚拟性的语言 无关真伪 指向内在的心灵视界

情感表现

《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时间》

文学对语言的超越

言不尽意 老子

得意忘言 庄子

文不逮意 《文赋》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文心雕龙》

原因 语言:公共性 普遍性

思想:个人性 私人性

超越语言方案

自动化写作 布勒东 精神分析 意识流小说

意生言外 景外之景

三、情感 形象

文学创作根本动机:抒情

陆游 (铲屎官)

抒情方式:借助形象

四季分明——植物的变化

“老师这里说的有意思,没想过中国古代文学原来都是公路片”

物象 -情感- 意象 情景交融 意境

形象

形象:客观事物的特征与主观情感的特征结合

具有概括性特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

强化特征 激发联想 读者自由创造概念 感受力

四、想象 虚构

文学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莱辛:艺术是一种逼真的幻觉

世界三大戏剧理论体系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演员的自我修养》体验派

2、 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间离效果

打破第四堵墙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第二章 文学与世界一、文学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某种坚信的东西

(一)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文学艺术作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像最弱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二) 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1、 学科 18世纪 特拉西(追溯)观念学:研究人的观念

2、 贬义 虚假意识 欺骗性

3、 中性 信念体系 观念体系

(三) 阿尔都赛的意识形态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

“意识形态是谎言” 当你指认出来一个谎言是谎言的时候,它就已经不是谎言了

谎言是此时此刻坚信的东西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 国家机器:实体性上层建筑 (暴力性,可见性 公共性)

2、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教育 传媒 隐形不可见的 私人的

宗教——仪式——信仰 不是因为相信上帝才跪下,而是跪下才相信

升旗仪式、企业文化,家庭教育

起名字当中的意识形态:中文系学生中“诗”的名字偏多

孩子会按照父母的一种预期发展,并且影响今后的人生选择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和目的

(1)自然化 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

某种观念以自然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男权意识对女性的塑造,“科学依据” 女性身体构造其实更高级

科学只是阐释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

当科学太过强大成为权威,容易成为意识形态

(2)合法化

《圣杯与剑》

母系社会-父系社会

统治者的统治合法化

新历史主义:1、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控制了现在就等于控制了历史,模糊记得1984里这么写过的

3.意识形态运作方式

建构个体为主体

(1) 核心: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关系

A把个体询唤为主体

没有主体身份 高考本身就是一个召唤过程

身份的缺失意味着个体的社会性死亡

B个体对主体臣服 subject(想要成为主体,先要臣服)

C主体与主体的互认

“00后”“大学生”

(2) 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拉康 镜像阶段 自我意识 (猫是不是一直在镜像阶段?)

传播学的镜中我 被建构的自我

4.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坚信一切东西不坚信的坚信也是一种坚信

(四) 症候阅读 挖掘作品中意识形态

表层 深层

童话故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白雪公主》魔镜:欧丽娟老师提到的man gaze

二、再现与模仿(世界=自然)(一)作为艺术理论的再现(表征)1.再现:外部事物在作品中呈现

《罗生门》

2.影响再现的几个因素

(1)媒介及其文化规定

小说的作者访谈-忽略媒介的存在

音乐在电影中是一种强制性因素,艺术电影在使用音乐时往往极端节制,目的是造成某种多意性,以限制导演的主观情感流露

需要警惕“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几个字

(2)再现的编码层面:文本 文本的细读(形式 结构 修辞 音韵)

3.再现的社会层面:生产机制

从文化生产、消费的角度

(二)模仿说与镜子说

1、模仿说

(1)柏拉图:床喻 a理念世界-真实存在b现实世界-对理念的模仿C艺术世界-对模仿的模仿(艺术的地位很低)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问题:1.忽略了艺术家的创造性2.模仿的对象:表象和本质(只看到了表象)

二元关系:原本-现实世界

摹本-艺术

诗人逐出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诗学》

创作过程是模仿过程

现实是个别与一般,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诗比历史更真实(指的文学艺术)

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本质规律

历史:已经发生的事情——个别的(已发生的合理化)

历史书写过去,诗描述未来

历史更像是经验论,但是经验只对过去有效,无法预测未来

诗更像是先验论,主张认识世界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

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

总结:承认原本和摹本的关系,但是认为艺术能再现世界本质规律

观点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基础

2.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

代表人物:达芬奇

绘画艺术:一面镜子-文学用语言映射自然

艺术水平:模仿准确程度

真理符合论,把“真”与“美”等同起来了

(三)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1.现实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模仿说)

对现实能动地反映和再现 要求作家通过处理社会生活现实 揭示、透视社会的本质规律

2.自然主义 19世纪后半(镜子说)

客观、科学的真实 强调的是文学对自然的一种无条件的复制和记录

注重环境描写

三、表现与抒情(向内的 世界=情感)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

编剧理论中的:创作限制理论,规范越多,创意越精彩

胡适《尝试集》

郭沫若“我是一条天猫啊,我把钱来花了,我把手来剁了”

抒情:强调情感表现 主观情感的呈现 自我内心体验的表达

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突出了个性、创造力、想象力、天赋在文学中的运用

核心:主题创造力(迷狂说)

自我表现:社会内涵—评价 信仰 理想

3.创造性的选择 组织抒情话语

超越原发情感——抒情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构造—构造意象

诗歌是冷却之后的热情

(1)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通过形象)

直接-《登幽州台歌》—人类共同感 宏大

(2)抒情与宣泄区别

抒情:情绪的创造者 情感的建构者(我审视我的情感)

宣泄:不自由的 生理情感的导向 主体沉浸在情绪之中

(3)抒情的表现方式:构造抒情的话语

抒情话语:不追求外表的真实追求情感真实

情感逻辑:无理而妙

4.抒情与再现

(1)抒情的本质是再现,一种向外(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镜子说),一种向内(内心世界)抒情则是内心世界。

(2)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再现

首先再现的是精神方面,其次抒情对客观世界具有主观性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主观性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3)抒情具有评价性

(二)浪漫主义唯美主义

1.浪漫主义:19世纪上半《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湖畔派诗人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 歌德 少年维特

实质:艺术再现作家的内心世界(情感 想象 激情 个性 自由)

情感的真挚性 作品原创性 创作的自发性

2.唯美主义:19世纪后半

为艺术而艺术

实质:生活=艺术 艺术就是再现自身

“可以搞艺术,但是没必要”

美和真——否定了文学真实的存在

(三)文学与真实

1.真实的含义:符号 模仿某个对象的逼真程度

2.文学真实三个方面

(1)作品与世界 作品与外部世界的符合度 ——现实主义理论

(2)作品与作者:作者创作动机的真假问题——作家的责任和道德

功利性与否不影响作品的好坏——陀、巴尔扎克等

作家的初衷也是文本,作者如果本来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到了,也可以是好作品,价值观会渗透在文本中的。

(3)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读者经验个体差异

3.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现实生活制约文学,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 追求真实感 卡夫卡

《树上的男爵》《河的第三条岸》

父亲在寻找河的第三条岸,反抗生和死,反抗绝望本身

窗子之外

文学真实-诗意的真实

失实的表象——真实的整理

堂吉诃德 哈姆莱特 主人公看过了故事本身

博尔赫斯,魔幻现实主义集大成者

博尔赫斯 马尔克斯 乔伊斯

我们没有办法穷尽人生的所有可能性,所以做抉择时才如此困难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

《4321》无姓之人 恐怖游轮 《一个字头的诞生》 王小波红线盗盒 《父后七日》

《命若琴弦》 《国境以南》村上春树

(3)现实生活对艺术模仿

波兰斯基和《罗斯玛丽的婴儿》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潜移默化的“培养理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4.文学真实与情感真实(作者角度)

(1)作者的情感经验是作品真实的保证

(2)强大的模拟能力 作者的情感经验≠作品真实

(3)创作动机的真诚≠真实

5.文学真实与读者经验(作品与读者)

四 形式与结构

世界即文本

再现与模仿(世界即自然)表现与抒情(世界指人的情感)形式与结构(世界即文本)

结构主义:作品具有内在共通结构

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一) 叙事诗法: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

长短句是线性叙事,主讲述故事情节,大句子则具有空间共面性,主形象情感的修饰丰满,可以理解为树木的分支。结构主义认为小说非线性叙事,而是一座房间,在小说情节之外,还有小说世界,例如指环王,哈利波特

1.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罗兰巴特

2. 《文学作品的分析》托多洛夫

(二)

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

31的固定功能7个角色圈

(对手:加害者 赠与者也可以是提供者 相助者 公主 派遣者 主人公 假冒的)

符号学

(三)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

1.六个行动模型

发送者——客体——接受者

辅助者——主体——反对者

2.符号学矩阵

(四)克洛德布雷蒙“三合一体”模式

《叙事可能之逻辑》 情况形成(问题) 采取行动(方案) 目的达成(结果)

前途未卜 提出\没有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没解决

组合模式:连接式、镶嵌式、两面式

(五)托多洛夫叙事语法研究

《叙事作为话语》

原有平衡—打破平衡—破坏性和对抗性—新的平衡

(六)列维斯特劳斯 神话结构

所有的神话都是由神话素构成的

邱运华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指向外也不指向内,文学指向文学本身

文学与世界的三种关系:再现、表现、文本与现实关系

第三章 文学与文本一 、叙事性

种叫做叙事性的文本,一种叫做抒情性的文本

(一)、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和审美问题

两难性情节:给读者制造两难

《黑暗的心》

1.叙事视角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1)外视角 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

A全知视角(上帝视角)

B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夏佩尔 《小事情》

C限制性客观视角 (摄像式)

海明威 冰山原则 《杀人者》(海明威 屠格涅夫 作家之间的默契)

D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E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

《林中之死》

(2)内视角 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

A固定式内视角

B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 意识流小说

C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罗生门》-《竹林中》

2.叙事时间

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

3.叙事交流

布斯《小说修辞学》叙事交流三要素:作者 作品 读者

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叙事交流图

(1)真实作者:日常生活中的人—通过传记(名人传记与作者的一生)

文学 艺术 世界语言 本质主义 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