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艾尔弗雷德·埃西纳(1937-1988),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凯恩斯主义(post-Keynesian)经济学家,该学派创始人之一,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教授。他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供需价格决定机制,认为价格是通过在成本上增加固定的比例来确定的(mark-up pricing),认为投资是经济扩张的关键,并支持政府通过消费金融和货币手段来控制通胀。代表作有:《巨无霸和寡头垄断》(The Megacorp and Oligopoly, 1976),《面向新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和制度主义论文集》(Toward a new economics: essays in post-Keynesian and institutionalist theory,1985)
本文原题为Why Economics Is Not Yet a Science, 1983年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上,作者所面对的背景是凯恩斯主义对滞涨束手无策,全世界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策才刚刚兴起,占据学界主流的声音仍然是“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后来的“新新古典综合”(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等其他理论还未诞生。尽管经济现实变化了,理论环境也变化了,假使Eichner活到现在,他或许能在30年后的理论中,发现和他那个年代的主流理论同样的内核。这篇文章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对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要求,对经济学学科价值的追寻,始终值得所有学人自警自勉。
文章除引言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探讨了“科学的方法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检验”“替代性理论范式”和“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经济学”。
这篇文章的核心并不只是对当时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理论上的批判,更寄望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能够产出社会影响。很明显,文章中对科学方法论的判断,主要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例如他提出的“符合性测试”这一观点就类似于拉卡托斯对科学理论预测能力的要求,其中隐含的观点就是认为科学理论存在某种客观的评判标准;随后的“节约性测试”就似脱胎于奥卡姆剃刀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而他在第一节末尾,以及第四节中所表达的观点,一方面是强调了对经济学经验有效性进行检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传达了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共同体所具有的力量、惯性之间的关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某一理论能够占据主流,究竟是因为其客观的真理性及优越性,还是因为支持它的科学家所具有的社会权力,以及由学生培养制度和学术评审、奖励制度甚至是政治力量造成的对其他理论的压制。历史上并不缺乏极端的例子,前苏联的李森科对孟德尔追随者的政治迫害,麦卡锡主义时期的美国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打压等等毫无疑问属于此列。当今的学界主流会不会采用了某种更温和却在本质上十分相似的方式来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呢?
以下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翻译,与诸位共赏。粗体都为译者所加。
1898年,《经济学季刊》(QJE)发表了索尔斯坦·凡勃仑的署名文章《为什么经济学不是一门进化科学?》。尽管人们可能并不会同意凡勃仑给出的答案,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好问题。现在,80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凡勃仑如此否定的那一个新古典理论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而这个理论经由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补充(与凯恩斯本人的观点大相径庭),产生了“新古典综合”,而这一综合又经由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数学化得到了修正,但是凡勃仑仍旧可以轻易地认出其内核。这理论与当时的主流理论几乎相同——除了边缘变得更模糊了以外。
但是80年后的现在,这一理论在智识上已经破产了。经济学的理论对于处理通胀问题无能为力——除了压制本应成为经济学第一要务的就业与产出的增长以外。因此,原本恼人的通胀问题,就转变成了一个更为严重的世界范围内的滞胀问题。政客和公众们一样,对于不能改善惨境甚至只能是它更糟的政策建议毫无耐心,开始逐渐疏远经济学家,就像任何一个关爱其学术名望的人疏远占星家、炼金术师和其他种种庸医、民科一样。
为什么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科学?在这里,科学指的是一套能够随着时间流逝而积累性增长的知识体,并且能就现实事物给人们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个答案,至少部分地可以通过比较经济学和真正的科学的方法论来得到。
对方法论的第一项测试是“一致性测试”(Coherence test),也就是考察由前提假设推导出结论的逻辑过程是否内在统一,即理论是否自洽。在笛卡尔主义(Cartesianism)之下,这样的测试就足以支持科学的论断。而经济学家,尤其是被奉为理论泰斗的诸位,大多相信这一测试的充分性,这也正是他们偏好仅仅(exclusively)使用数学方法以及数学证明的原因。可是在经验主义以及休谟的怀疑论以后,这种一致性的测试就只具有必要性,而不再具有充分性了,因此,还需要补充经验性的测试。经验性的测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项经验测试是“符合性测试”(Correspond test),即考察理论能否被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证实。理论对某些经验事实的预测能力越大,它也就越可能与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事件相符。(预测得越多,其基础就越广泛。)
第二项测试是“全面性测试”(Comprehensiveness test),也就是考察一套理论是否能够包含其所研究现象的全部已知事实。所包纳的事实越多,对这一理论的全面性的信心也就越强。理论可能有两种无法通过测试的原因:1)理论对特定的经验现象缺乏解释,或者视而不见;2)在特定情况下,经验事实与理论所引导产生的结论不相符。一项无法通过这一测试的理论,无论是因为什么,通常不会被直接地全盘拒斥,而是被降级为对某些特殊情况的解释,其重要性则取决于其假设实现的频率。这一测试同时也是考察一个理论在什么情况下是有效的。
第三项测试是“节约性测试”(Parsimony test),即考察理论某个组成元素——包括其基础假设——对于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是否必要。如果一个元素被清除后,不会影响理论的解释力,那么它就应该被看作是多余的。这种方式下,一个理论中的形而上学部分就该被除去,以免误导随后的研究者们追寻毫无产出的研究方法。(In this way, atheory is purged of its metaphysical elements, and subsequent investigators are notmisled intopursuing non-productive lines of research.)
这些测试都是经验性的,如果把一个理论看做一些相关观点组成的系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这个系统的输入信息是假设或情景,而其输出就是结论或者可观察的结果。而系统的内部结构就是由假设得出结论的这个过程。符合性测试,就是考察理论的结果和现实世界是否相同;完备性测试,就是考察这个理论是否还遗漏了部分事实,需要补充其他的假设,因而使得这个理论从一般性的变为特殊性的;节约性测试,就是考察理论的某一部分在解释可观察现实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被完全忽略。只有通过这三项测试,一个理论才能说是经验上有效的。
社会科学家们在强调他们的理论未必要通过所有这些测试才能被接受时,总是喜欢说经验研究有多困难。经济学家也是如此,他们指出,自己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并不能够像在实验室里那样,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不变,而对统计数据的依赖也并不能够产生确凿的结果。这些观点都太正确了,却仍然不是放松对理论的经验有效性检验的理由。如果它们算是什么理由的话,它们只能是对社会科学的理论进行更加严格的测试的理由。当理论被转化为实际政策时,它们必须展现出对社会的影响,并产生一些清晰而明确的结果。 当政策实施时,其预期的结果就应该出现。这就是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尽管要求所有的理论都通过这样的测试可能是太严格了,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但是,经济科学目前的可悲状况恰恰证明了,当此种或者任何一种经验检验缺席时,一个理论体系持续作为学界中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新古典经济学内核的经验有效性
如今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与凡勃仑时期的略有不同。理论的核心是4个基础元素:(1)一个包含所有个体的无差异曲线的集合,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可以表示全社会中所有家庭对任何两种或更多商品的偏好;(2)有一个包含所有生产者的连续、光滑的等产量线的集合,当放在一起时,就表示了用于生产产品的劳动及其他投入的结合;(3)有一个包含所有企业、工厂的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的集合,表示了生产部门;(4)有一个包含所有投入品的边际产出曲线的集合,不只包括劳动投入,同样包含资本投入。这四个元素中的一个或多个,通常就构成了经济学家所作出的微观经济学观点的基础,而任何建立在这些元素之上的理论架构,就被看做是“新古典的”。
限于时间和精力,花了一晚上是翻译了这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pdf版的论文,可能需要点击右上角用互联网打开,文件约350Kb,或者给我继续翻译的动力。:D
当然啊,现在明明是应该忙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为什么会突然搞出这么一个公众号呢。一方面是突然想起了几个月前不小心申请过开通,另一方面也是想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拖延理由。
就这样咯,田老师的食杂店,欢迎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