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的夜校
陪伴你的第411个夜晚
恩培多克勒
虽然是唯物论者,却自认为认识了自然规律有大能(性格很神棍),据说他自称能使人起死回生。
多元论,认为事物是多种要素的混合 :“世间的事物没有一件事自然,而不过是混合以及混合物的分离,人们把这些东西叫做自然。”
四根说:为了解释世界的多样性,拒绝用单一的要素来解释世界,因为这必然会陷入那单一的要素如何比其他要素更优越的问题(72变的猴子为啥本体是猴子,既然他也可以变成其他东西)。于是他将常见的元素都归为基本的根,即风水火土,万事万物都是这些差异要素的比例所构成的(毕达哥拉斯的比例,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认为原子是通过爱恨来进行运动的,爱则聚,恨则散。这就成了和泰勒斯一样的泛灵论,又和阿拉克西美尼一样通过聚散来解释宏观事物的生灭。在生灭的过程中不生不灭的是四种永恒的根,即他将宏观事物的生灭解释为不灭的根之间的聚合与分离。
恩培多克勒还用孔道说和流射说来解释为什么某些事物或物体可以结合产生新事物,在有些情况下事物又不能结合产生新事物。他认为,事物或物体的表面都布有微小的孔道,每个事物的构成成分都通过孔道向外流涉,某些事物之所以能彼此结合产生新东西,是因为这两种事物的孔道彼此吻合,使得构成两事物或物体的成分可以通过孔道彼此结合,他说水就可以融合,水与油却不能融合,原因就在这里。这一思想非常类似于分子化学的思想。
同类相知:在他的四根说和流射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他知道植物界里也有性别,而且他也有一种演化论与适者生存的理论(当然必须承认多少是幻想的)。他认为“活机体是以片段形式从土地里发生的;个别的肢体、头、身体四处游荡,于是凭机遇结合为一些古怪的综合物…” [2] 最初“四方散布着无数种族的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蔚为奇观”。有的有头而无颈,有的有背而无肩,有的有眼而无额,又有孤零零的肢体在追求着结合。这些东西以各种机缘结合起来;有长着无数只手的蹒跚生物,有生着许多面孔和胸部朝向各个方向观看的生物,有牛身人面的生物,又有牛面人身的生物。有结合着男性与女性但不能生育的阴阳人。但最后,只有几种是保存下来了。尽管这一进化论的表述现代人看来是荒谬的,但是这里面蕴含了进化是性状间盲目的随机组合和试错过程的思想,所以还是十分贴合现代进化论的。
意义:开始注意到世界的差异性,并且开始注意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来解释世界,这都为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奠定了开端。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将恩培多克勒哲学的基础上,将其发现的差异性推广至极端。世界不仅仅是四种,而是无穷种无限差异的元素,他称为种子组成的(无限的质的差异),并且推动静态的种子聚散的精神动力也在种子之外与种子形成差异,这种精神动力即是努斯(nous)(努斯搅拌并推动着种子作漩涡状运动)。因此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是一种彻底的差异性哲学。
在这种差异性中,坚固不变且不灭的种子和能动的努斯被区分出来,前者又是实在差异性的来源——即无穷差异的质,而后者则是与差异性相差异着的独立于差异的统一性,即维持世界理性秩序的有目的的精神,努斯。注意努斯和种子同样都是不灭的,是永恒差异着的精神和物质二元论。这种差异的哲学, 不仅仅在物质和心灵问题上支持一种差异的二元论,在物质层面上又支持无穷异质性的多元论。努斯是运动即运动规律的源泉,是逻各斯的精神承担者,是有理性的精神,世界的精神上的统一性。
努斯:在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里,努斯是有理性的精神,是逻各斯的精神承担者(努斯是一个精神实体,而不是逻各斯那样的抽象形式,因此是后者的承担者)。逻各斯是理性,而努斯是认知着逻各斯的精神。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一概念,用来指代人有理智的灵魂。但后世的近代哲学家有些则为了突显努斯和逻各斯的不同,即精神和理性的不同,有时也将努斯看作一种非理性的具有创造力的精神力量。
他认为,在世界伊始这些所有的种子都是混合在一起的一个巨大的混沌物,而世界万物的构成是通过分离运动来形成的,他提出一个漩涡的理论模型,就是指这个巨大的混沌物通过旋转,然后产生的离心力,将万物甩了出去,从此万物也就开始分开了, 从而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万事万物,这于现代的星系诞生理论十分相似。
异类相知: 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
局限:陷入极端的差异论,甚至连统一性都与差异性形成一种外在的差异,这样就无法解释统一性如何将差异性统一起来——即如果世界是无限异质的,努斯如何将他们统一成单一的秩序。世界仍然被外在的动力(自然之外的神秘精神力量)里机械的推动着,似乎没有达到世界的内在统一性。
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利特
真正的原子论最早可能是留基波最早创立的,德谟克利特是其学生(他们师徒二人的观点相差不大),而且更为出名。在留基伯的基础上,真正将“原子论”发扬光大,从而创立了原子论的阿布德拉学派。原子是不断分割后最后不可分的实体,像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样不可毁灭,atom 希腊语即不可分割的意思(a否定前缀,tom分割)。
德谟克利特不像阿那克萨戈拉那样把差异性和统一性看作是本源,而是认为 存在 和 虚无 的差异是更根本的差异。由于世界被归结于 有 和 无 两种对立的质,那世界质的差别就被化约为了同质的原子和同质的空间的结合。德谟克利特企图将无限多元的差异简化为二元对立的结合,以简化阿那克萨戈拉在质上无限杂多的元素学说。但德谟克利特的虚空作为一种非存在并不能提供一种真正的质的差异,因此原子间的差异虽然可以被归结于否定性即虚空(空间几何形状的差异),超越了巴门尼德对差异的取消,却把真正质的差别全部简化为量的差别了(事物的差异来自不同原子以不同数量按不同比例的堆积,以原子间数学几何图形的差异代替原子间质的差异)——这就是最为典型的早期机械唯物论的思想。
存在 就是原子,虚空 就是原子在其中运动的空间。德谟克利特第一次承认了 无 的存在性,并且将其看作原子间差异(排斥和分离)以及运动的源泉(空间将原子分开)——既然巴门尼德的存在离开虚无就无法运动,那么不如把巴门尼德的球撕成碎片撒入虚空(这些碎片都是完全相同的来自巴门尼德的存在之球,因此是同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完全机械的和必然的,按照一定的比率(逻各斯)运作,人的精神被还原为感官和认识对象间的机械作用(不像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将灵魂也看作物质,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机械的必然性支配的原子论(自然宿命论),和赫拉克利特一样,他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人应该适度的顺应自然生活,既然一切是注定的,那么就不必要对未来进行忧虑了(类似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由此他被称为“欢笑的哲学家”。
自然宿命论:自然宿命论者一般都是机械唯物论者或者泛神论者。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注定的,不过不是靠神的意志而是靠自然规律所命定的,因此叫做自然宿命论,人生在世是无法作出任何自由的选择的(干脆不具备自由意志)。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斯宾诺莎以及科学家中牛顿,拉普拉斯,爱因斯坦是典型的自然宿命论者。
基本思想:
1. 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同恩培多克勒)
2.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唯一两种质是 存在 和 虚空,企图用二元对立的质结合产生其他质,即将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二元对立性间的排列组合)
3. 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是物质自我运动的思想,排斥了用类似于努斯这种外在精神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4. 认为灵魂实际上是由最活跃,精细,圆滑,灵敏的球形原子组成的(庸俗唯物论),死后灵魂将随肉体分解,人死灯灭。
5. 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a) 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b) 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这一点启发了普罗塔拉以来的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哲学,最为极端的唯物主义,即客观机械的原子论唯物主义却为最为极端的唯心主义,即怀疑论主观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历史真是颇具讽刺意义。
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认为幸福是圆滑和精致的原子的作用的结果,而人生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追求幸福。但他所谓的幸福并非是沉迷于物质享乐,因为物质的享乐是短暂和盲目的,只有追求精神的快乐和适当地对欲望进行节制(他主张财富只要达到中等水平以满足必要的需求即可,以免使人忧虑)才能获得最大最持久的以及真正的幸福(与伊比鸠鲁一样主张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提倡满足欲望但也节制欲望,节制欲望但不敌视欲望)。
无神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类似于费尔巴哈的观点)。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精细,圆滑,灵敏的球形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彻底的唯物论,没有给宗教的神和来世留有任何空间,这也是他追寻此世的享乐的原因,反对脱离尘世幸福的空洞的道德。
“一个人不愁他所没有的东西而享受他所有的东西,是明智的”,可见他认为真正的追求利益最化的人反而懂得节制欲望,以免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反而减损人的幸福。
后来的伊比鸠鲁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原子论以及关于幸福的伦理学说。
意义:重新让从巴门尼德到麦里梭再到德谟克利特,存在彻底的被拉回了具有时空的有限世界中,并且为了使得有限世界的运动成立,虚空被重新引入。第一次有了最近似于现代科学的原子论的思想,世界被理解为粒子的机械的堆积,即还原论的思想。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类似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注意,德谟克利特的 存在 虚空 二元论哲学中,最为吊诡的是作为运动和差异起源的虚空是一个整体,而作为 存在 的原子反而是多。
还原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最为简单和基本的要素复合而成的一种理论(即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主张将一切事物还原为最简单位的机械组合以便把握,最早由笛卡尔在《方法论》中系统的阐释,即笛卡尔方法论。其中,一般所说的还原论是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还原论,即一切事物包括生命和精神在内都可以还原为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而其他的诸如化学,生命,社会,精神这些现象不过是基本粒子运动的宏观表象,是不精确的衍生的知识。极端的还原论者认为如果我们的物理学足够发达,化学和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可以取消(也有一些人认为生物和化学未必可以取消,但坚持心理学可以还原为生物学,或者社会学可以还原为经济学)。
备注:原子虽然是从变动的现象世界中推理出来的(现象中事物的可分割性),但毕竟是推理的产物(原子既是经验推得的,又是从存在和虚无的关系中通过纯粹思辨得到的),思维推理的对象依然与感性经验异质,因此这里依然隐藏着现象和本质(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分离。传说德谟克利特不相信自己的感官经验,只相信理性推理的结果,所以刺瞎了双眼。这和自然科学的悖论是一样的,科学一方面鼓吹知识来源于经验,但是科学原子论本身提供的世界图景却与人类感官所体验到的世界完全不同(缺乏质的差异,宏观物体如桌子椅子不存在而只存在构成它们的不可见甚至在量子力学上其运动也不符合常识的只能数学化理解的微粒),甚至人类的感性的知觉经验本身都被认为是不存在的(物理主义的取消主义,即取消意识的存在性,只承认肉体的物理属性),这就造成了矛盾——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含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二分。一句话,原子虽然是属于生成变化的有限世界的,但不完全是经验的。
希腊元素学派的意义:在爱利亚学派的基础上,强调差异性和运动的实在性,恢复了现象世界的部分特征。但他们的原子或者元素等并不完全是经验的,同时也是推理的产物。各种不同的元素论哲学,同时发展了各自的认识论,但大体上把人的认识归结于原子或者元素和感官的相互作用,开启了西方认识论哲学的传统,并且是一种素朴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子论作为一种最为客观的甚至带有机械色彩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居然开启了认识论的传统(元素派那里仍然是最为素朴客观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却为后来最为唯心主义的怀疑主义的智者们开辟了直接的道路。
局限:对差异性的强调使得对 统一性 的关注不足,且元素论的还原论倾向将一切都变成微粒的机械组合,忽略了宏观事物的整体性本身具有的独立性。虽然开启了认识论这一课题,却由于创立之初过于朴素,不能抵挡作为他们继承者的怀疑主义对其理论的破坏。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meditating on the seat of the soul by Léon-Alexandre Delhomme (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