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教育的终站:“成为你自己”——尼采哲学

网络 2022-11-20 01:00

教育的终站:“成为你自己”

——尼采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的时间谬误:“ 短命门槛” 抑或“ 终生之思”

尼采认为成功的教育乃是一种“ 已经蔚然成风的由正确学校教育所激发的对于真正教育的需要”。在教育方面, 一个人是否听从内心的召唤, 取决于“ 一种崇高精神品质的高度和程度” 。

尼采哲学主张人类应当克服和超越自己, 成为卓越的“ 高等人” 。“ 高等人” 的状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安静和生命之舒适状态, 教育的使命正在于高贵人格的生成和独立思想的养成。然而, 教育门槛的设定使教化难逃短命的厄运, 人们不再期求一种绵延终生的教育, 而是以时间作为教化终结的界标。在以工业化为依托的教育时代来临后, 学校渐渐沦为“ 社会婴儿” 的集散地:在这里, “ 婴儿们” 被迅速培养成精致的实用主义者和社会生产的工具。如果一个青年没有按照“ 生产规程” 成长, 他就被认为是无用的残次品, 并迅速被社会大潮所抛弃。整个社会被功利化的需求所笼罩, 急于求成正逐渐成为人类潜在的共识。正如尼采所说:“ 举目所见, 到处都是一种无教养的匆忙。”今日中国的匆忙犹盛。从胎教开始, 细胞就被催逼着生成一粒优良的种子; 在幼年时期, 父母们为了使儿童能够赢在最初的起跑线上苦苦奔波; 而少年们则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里鏖战在教科书和习题的海洋里无法自拔。最终的结果是, 在这样一场与自然相逆的生长过程中, 教育机构不再是开启智慧和发现自我的场所, 而是沦为工业生产和商业竞争的实习地; 教育不再追寻闪动在岁月中的人文精神光芒和珍贵的思想珠宝, 而是沦为制造社会生产工具的机械过程。

尼采的主要思想主张_孔子主要思想主张_伏尔泰的主要思想主张

尼采认为,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 只要在其历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 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 而只是一份指导人们在生存斗争中救助和保护自己的说明书。今日之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时间谬误:本该延展至一生的教育被挤压到人生前期的短暂时日, 一旦时限来临, 教育便戛然而止。然后, 现代教育的成品或半成品纷纷涌入商业社会的生产大潮, 从此成为忙着攫取金钱和其他物质资源的“ 成熟” 的人。“ 他们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惨淡经营, 而追逐起幸福来绝不会像今天与明天之间所可见到的那样急切, 因为到了后天, 也许一切追逐的时机都将告终” 。人类已然忘记了自己历经无数世代而累积起来的精神瑰宝, 只为眼前的物质私欲受尽焦虑的折磨。在生命前期的一小部分岁月里, 人类被迫灌输了大量如潮水般汹涌的知识, 却鲜有关乎生命的终极智慧的介入。老子曾言:“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在工业化时代, 社会对实用知识的需求远远超过对关切生命之智慧的需要, 与此相适配的教育也渐渐显现出快餐式的节奏与模板化的格式。然而, 仅仅追求社会功用的教育本质上是反教育的。

真正有意义的教育绝不仅仅存在于人生的某一时段, 教化的深层目标亦不在于满足商业需求, 而是要激发关乎生命本体的智慧。为此, 在生命初级阶段的教化不应是对某种既定角色的先期培训, 而应是对人类灵性的开启; 教育最大的收获不是迈过了某个阶段性门槛, 而是启悟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而长久的终生之思。“ 一种更高种类的人, 恰恰不喜欢‘ 职业’ , 因为他懂得召唤自己, 他有时间, 他自己支配时间, 他根本不考虑是否‘ 成熟’ 的问题” 。教育所能给予人类的最好礼物乃是造就与生命共舞的高贵灵魂, 并指导他们终生过着一种高尚的善的生活:即使离了他人的指导依然能够运用自己的头脑, 对人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力, 从蒙昧中得到解放并因此深爱生命。

二、教育的空间质疑:“ 同一” 还是“ 个殊”

在尼采看来,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创造力, 并以此作为他的生存核心。现代教育之所以被功利所支配并偏离教育的本义, 乃是由于时代的浮躁风气侵入教育领域所致。这种风气不仅催生了速成教育, 也败坏了学校所应秉持的对学生的个殊化对待方式。在现代社会所衍生的生计教育模式下, 受教育者不再能够与自然结成朴素的信任关系, 也无法在慢养的过程中成就个体的独特性, 而是被迫卷入简单划一的培训程式, 以图尽快成为社会生产机器中的装备, “ 无人能够抗拒那个使人永无喘息之机的强迫性教育, 沉湎在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里, 这一点使他惊恐” 。事实上, 由于受教育者的素质千差万别, 单一的教育模式使他无法探知自己内心的真实喜好, “ 他茫然失措, 没有人引导他走向那种改变人生形态的教育, 头顶上他能够据以驾驶他的航船的所有星辰皆已熄灭” 。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将不同类型的人教化为同一模式, 而在于将个体的特殊性发挥到极致。如何发掘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尼采提出了三种策略:学习看; 学习思; 学习写。首先, “ 学习看” 是一种看待事物的独特方式, 受教育者应怀着警觉来接近世界, 从各个角度看事物的全貌, 不对某种现象立刻做出直观反应。尼采认为, 对外在事物无可抗拒和不加怀疑地立即作出反应乃是力感不足的反映, 是衰败和颓废的表现。“ 所有的无教养, 所有的卑贱, 皆由于不能抵抗一种刺激” 。能够掌控自己的视觉反应和由此而生的情感冲动, 从而能够平静地反思、质疑和评判外在事物, 是一个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明证。其次, “ 学习思” 是一种追求独特意愿的技巧, 它需要受教育者亲身体验并经由个体努力而获得。尼采慨叹现代社会已丧失了真正的思考, “ 谁还切身知道精神性事物中轻快的足带进每一块肌肉的那种奇妙的震颤”!高贵的教育绝不应夺走人类的思想本能, 而是应使人类的思想从禁锢中解放出来, 使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再次, “ 学习写” 是一种笔尖的舞蹈, 是指非基于功利目的的写作。功利目的写作亵渎了思想本该有的形式, 为本应飞舞的笔触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抛开桎梏, 思想才能飞舞; 忘却功利, 笔尖才能奔放。“ 人们不能把任何一种形式的舞蹈— — 用足、用概念、用词语跳舞的能力— — 从高贵的教育中排除出去……人们也必须能够用笔跳舞” 。

出于生计的教育不再要求被教育者拥有独特的观察视角、独立思考能力和非功利性的写作能力, 而是只要具备社会生产所需要的某种单一技能即可。作为受教育者, 当他们一旦被抛入现代工业社会中, 片面的分工和刻板的工作内容足以严重摧残个性, 他们日夜处于令人窒息的匆忙之中, 渐渐成为离自己最远的人。“ 人们现在已经羞于安静, 长久的沉思几乎使人产生良心责备” 。从学校教育开始, 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就已内化为每个受教育者的标尺, 并使其放弃了自身的特殊色彩。然而, “ 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 只不过是生活中这么一种, 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 ?如果一种学校教育不曾给予青少年探索世界的好奇之心, 不会唤起他认识自身独特性的勇气, 我们就无法说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也许, 在教化伊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首先应当做如下的反思和回答:

— — “ 为什么我跟别人不一样?”

— — “ 为什么你要跟别人一样?”

三、教育何欲:从“ 物质提升” 到“ 精神高贵”

尼采的主要思想主张_孔子主要思想主张_伏尔泰的主要思想主张

在现代社会中, 教育常常被淹没在非理性的匆忙和过度膨胀的物欲中, “ 世界从来不曾如此世俗化, 如此缺乏爱和善良” 。不仅受教育者被抛入深深的时代迷茫之中, 教育者同样被物欲的横行所困扰, “ 学者阶层不再是这整个动荡不宁世俗化潮流中的灯塔或避难所; 他们自己也一天天变得不安, 越来越没有思想和爱心, 一切都在为日益逼近的野蛮效劳”。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 悠闲和单纯的教化方式日渐消失了。社会对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越来越集中在物质方面, 财富的丰厚程度已成为成功与失败的标志。然而, 物质的丰富并不意味着精神也丰富, 倘若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非但没有为他铺就通往高尚生活的路径, 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 他便并未获得自由。正如梭罗所说:“ 有些人看起来阔绰, 集聚了一些资本, 但他们既不懂如何利用它, 也不知如何摆脱它, 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他们是最贫穷的。”因此, 优秀的教化过程应当实现从“ 物质提升” 到“ 精神高贵” 的转化过程, 它使一个民族摆脱颓废的恶习, 并塑造出独特的精神风貌。

一个民族何以走向衰落?只要看看它对物质的重视和对精神的蔑视就会明白了。因此, 优秀的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一批教育者:他们本身是精神高贵的有教养者,通过每时每刻的言传身教向受教育者传递一个民族高尚的精神瑰宝和文化养料。如果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世界级的竞技场, 在竞争中获得胜算的因素绝不仅仅是经济水平与军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被全世界所瞩目和认同的精神内核和民族气质, 有一批具有自由思想的大师, 每一个国民都有融入生命中的精神信仰。那么, 教育应当如何培养精神高贵者?在尼采的教育观中, 精神高贵者的培育离不开三种因素:

第一, 对哲学的需要。自远古开始, 人类始终在思考严肃和根本的哲学问题。在尼采看来, 如果一个人“ 被以适当的方式引向这些问题, 就会较早陷入那种持久的哲学性的惊异, 唯有在这种惊异的基础上, 就像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上, 一种深刻而高贵的教育才能生长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乏信仰, 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 中国人传承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精神— — 关于生命本质的朴素理念。然而, 在当代社会, 中国原有的文化正日渐式微, 现代性的蓬勃发展将古老中国抛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并提出种种未解的难题。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对生命意义的关切, 就丧失了其基本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底蕴。人们忽视了生命所带来的真正意义, 执迷于追逐那些看似给人类带来幸福实则将其推向深渊的东西。在哲学缺失的时代, 知识比智慧重要, 地位比人格重要, 金钱比愉悦重要, 权力比公平重要, 所有实用的学科都受到过度的重视。在这样的世界里, 到处充斥着炫目的名利, 但却没有真正的尊贵; 到处洋溢着金钱所带来的奢靡、欢乐, 但却绝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也许我们可以诉诸变革, 但“ 一次政治改革怎能使人类一劳永逸地成为心满意足的地球居民” ?因此, 尼采认为, 哲学绝不是应对社会问题的知识, 而是一种因教育而获得的生活方式。“ 一个时代, 如果它苦于只有所谓普及教育, 却没有文化, 即没有贯穿其生活的统一风格, 那么, 它就根本不会懂得拿哲学来做什么正确的事” 。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缺失了一种令人心宁气和的民族气质和精神内核, 而这种精神瑰宝无法通过知识宣传的方式获得, 只能在静默中用心体悟, 这种体悟的过程乃是一个得益于哲学教化的生成过程, 以“ 缓慢” 为主要节奏。

第二, 对艺术的本能。尼采反对苏格拉底式呆板的科学精神, 他认为艺术才是生命最本质的东西, “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 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然而, 在喧嚣的现代工业社会里, 艺术日渐被卷进无休无止的奔忙之中, 并被飞速转动的时代打上了太多功利的烙印。人类对艺术的本能如此轻易地被摧毁, 以至于对于一个深潜于艺术中的人, 人们仿佛面对着一个没有经过生活磨砺的幼稚孩童。任何对自然的神秘性和对艺术价值的思考都被粗暴地打断, 取而代之的是对时下生存和发展的热烈关注。在现代教育领域, 许多儿童被家长送进各种借文化艺术之名行商业运作之实的课外学校, 最终的结局是:小孩长大以后, 发誓从此再也不碰艺术和文化。这究竟是艺术的悲哀还是儿童的灾难?当艺术降格为生存竞争的工具时, 它便不再是艺术。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_伏尔泰的主要思想主张_尼采的主要思想主张

第三, 古典文化的修养。尼采认为, 高贵的教育还应包括对一个民族古典文化的敏锐感受和发自内心的敬仰。一旦缺失了以古典文化为核心的优秀教育, 世界便立刻会被一种低级趣味的伪教育所占据。尼采严格区分了古典文化与“ 日报式” 教育的界限, 他认为现代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败坏了高尚教育的本质, 使青年们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快餐文化迅速吸引。“ 低俗的伪教育毁坏了一个民族对高尚古典文化的感受力, 使优秀人类智慧的传承出现前所未有的断层。在当今时代, 电子产品的登场使古典文化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媒体市场的良莠不齐, 一些迅速流行的恶俗文化正侵蚀着青年们的精神味觉, 使文化面临日益浅薄化的恶境。当此之时, 也许只有心存良知的教育者在努力前行, 不畏艰难地播种真正教育的种子, 怀着希望与一切逆教育的恶行抗争, 才能造就一个民族拥有着高贵精神的真正未来。

四、教育何为:从“ 成熟” 到“ 成为你自己”

在工业社会, 教育在时间上的短暂性、空间上的单一性和内涵上的物质性催生了教育成品的标准模板:人们拿着钟表思考, 沉迷于匆忙之中, “ 那种令人不得喘息的分秒必争, 那种不等成熟便采摘一切果实的急躁, 那种你追我赶的竞争, 它在人们脸上刻下了深沟” 。为解决生存问题而完成的速成教育, 终究会使人陷入另一场更为深重的精神危机。在尼采看来, 真正意义的成熟并不是将人的一生永远禁锢在“ 负重” 的状态, 而是要寻找精神的最后主人— — 实现从“ 你应当” 到“ 我意愿” 的过程。教育虽然关乎生计, 但并不以生计的解决为唯一目的, 教化的终极目标乃是使个体获得自由。教化所要实现的是人的思想和心灵的自由, 是使人真正成为“ 自己” 。

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应是使人成为“ 成熟” 的社会产品, 而是要将其当作鲜活的个体来对待。康德对此有着简洁却异常深刻的见解:“ 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 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一个人如果仅仅将自己视作未来的社会生产工具, 他就不是将自身看作目的; 一个教育机构如果仅仅将受教育者教化为劳动力, 它便未能完成教育的伟大使命。真正高尚的教育并非将受教育者由懵懂引向“ 成熟” , 相反, 它应帮助他们从“ 成熟” 转向回归童真和亲近自然。如今, 社会化过程将孩童的欢乐和想象力磨平, 以便适于做一架机器的一部分, 恰恰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真谛。事实上, “ 在自然秩序中,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他们共同的天职, 是取得人性; 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 就不至于忽视履行自己与这种天职相关的职责” 。教育的珍贵之处恰在于使受教育者无论面对何样的人生都可以保有最初的内心纯净, 学会顺应自然并获得一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

伏尔泰的主要思想主张_尼采的主要思想主张_孔子主要思想主张

人类应当推崇和追求这样的教育:它致力于寻找个体的真实心性, 并使人真正“ 成为自己” 。在某种程度上, 教育并非是一个积极建构个体的过程, 而仅仅是一种充满爱心的守望。塞林格认为, 教育其实只是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让人开始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符合自己心性的东西。对所有人而言, 生命的意义正在于过一种符合心性的生活。高尚的教育使人类的灵魂从所谓教育的强权中解放出来, 不再必须按照既定的路径行走, 不再必须按照设定的方式行事。我所经历的, 就是我所意愿的。只有这样, 一种关乎生命的人生才算真正开始。每一个人, 无论边缘者、幼童、老叟、残疾人、疯狂者, 都能够拥有一种与生命相适的高尚生活的可能。而生命只有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 才显得如此可贵。正如尼采所说:“ 这就是生命吗?好吧!那就再来一次!”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在回望人生时, 不妨自问:迄今为止是否有一种教育使自己灵魂振奋, 使自己的人生找到珍爱的价值, 使自己朝向真正的自我一步步地攀登, 使自己发现深藏于内的更好的自我。惟其如此, 他才算受过了教化的洗礼, 并走在充满意义的人生之路上。在教育的终站, 只有一句如雷贯耳的召唤:“ 成为你自己!” 每一个受过高尚教育的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选择时, 当可从容地对自己说:

“ 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 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向何方?不要问, 走便是了。”

(原载《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有删减。)

图片采自网络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德国文德书院致力于优质汉语和中德文化教育info@cdkb-akademie.com

尼采 成为你自己 人生哲学 哲学专业 哲学家
上一篇: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吗?(通用10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