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致曾自卫对尼采“上帝死了”命题的再解读

网络 2022-11-20 00:59

有人说哲学是用来“练习死亡”的,可练习者对死亡的选择还是会让活着的人难以坦然。你用生命予光予热:谁懂撞击暗夜的火花?你用死亡予悲予痛:谁解拥抱明日的平静?你伴歌声决绝:谁的去路好?

就此别过,远方再会!

“World peace, everyone be loved.”

——致曾自卫

尼采“上帝死了”命题

的再解读

文 / 曾自卫

原载于《学习月刊》2009 年第 12 期下半月·总第 442 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_尼采的主要思想主张_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根据海德格尔的研究,尼采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上帝和众神必死的念头, 但是尼采明确提出并对这一命题进行系统表述则主要出现在他中前期的作品中,特别是在《快乐的哲学》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不仅多次提到这一命题, 而且对这一命题从多个角度展开了详细的阐述,对上帝的死亡方式、上帝死亡的后果以及人们对上帝死亡的态度都有深刻的分析;但是在其后期的作品中,这一命题逐渐被淡化。即使是在前期的作品中,尼采对上帝死亡方式的表述也大相径庭。就是在同一著作的不同章节的表述也存在矛盾之处。那么作为尼采其他哲学主张成立的前提的“上帝死了”这一重要命题,尼采的处理为什么不仅虎头蛇尾,而且更加不可思议的自相矛盾呢?在做进一步的探究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尼采是如何处理 “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

1

尼采对“上帝死了”的矛盾处理

尼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上帝死了” 这句话是在 1882 年出版的 《快乐的哲学》第三卷第 108 节中,在文中他这样写道:

上帝死了[gott ist todt],但是人们也会提供千年之久的洞穴来展示他的幻影。

这里尼采显然并没有对这一命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在该书同卷的 125 节中,尼采则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论述。在写于 1882 年到 1885 年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中,尼采对这一主题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在序言的第二节中,刚下山的查拉图斯特拉在森林里遇见了圣者,但当他一个人的时候, 他在一个人的时候对自己说:“这是可能的么?这个森林里的老圣人还没有听说过,上帝死了 [gott ist todt]”。在序言的第三节中,尼采写道:

从前,对上帝的亵渎是最大的亵渎,但是上帝已死,因而这些渎神者也死了。

此外,尼采还在该书的第一卷第 3、17、22 节 ,第二卷第 24、25 节,第四卷第 63、65、66、 73 节等部分分别提到了上帝和上帝之死及相关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在该书中提到“上帝死了 [gott ist todt] ”这一命题时大多使用的是不及物动词 todt,即上帝的死亡是作为自然死亡和一种客观死亡的状态被表述的。

更加有趣的是,尼采在 1886 年为原为四卷本的《快乐的哲学》增补第五卷第343 节又写道: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_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_尼采的主要思想主张

上帝死了 [gott ist todt],对基督教的信仰变的不可信了。

这一新近发生的最大事件已经把他最初的阴影投射在欧洲的上空。通过对德文原文的翻译,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里的上帝的死亡也属于自然死亡,仅《快乐的哲学》中,尼采就对上帝的死亡方式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述, 即使是在该书第三卷第125 节疯子在表述上帝死亡真相时,也出现了的“上帝死了[gott ist todt]”话,仿佛上帝不是被外力谋杀,而是自然死亡的。相反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虽然大部分的叙述给人的印象是上帝是自然死亡的, 但也有些地方谈到了上帝是被人类谋杀的。

作为同样的结果的上帝之死, 在方式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对所有有关上帝之死的原著的对比分析后, 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在尼采的前期著作中,上帝是被谋杀的, 比如前四卷的 《快乐的哲学》,但是上帝的这种死亡方式被提及的次数并不多,在随后的著作中也逐渐被自然死亡所取代,比如稍后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在最后修订 《快乐的哲学》的第五卷时,上帝的死亡方式被最终定格在自然死亡,即在尼采的思想中,上帝的死亡方式经历了一个由被谋杀到自然死亡的发展过程。

2

上帝两种矛盾死亡方式的原因

想明白死亡的方式会有如此的差异,而死亡方式又会发生改变的原因,就必须先澄清上帝两种死亡方式的原因。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四卷第 66节,查拉图斯特拉与退职老神甫的对话论述了上帝自然死亡原因是出于对人类的同情:

他看见人类如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再也忍受不了,他对人类的爱变成了他的地狱,并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

但是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四卷的第 67 节,通过查拉图斯特拉与最丑陋的人的对话,我们很明白的发现上帝被谋杀是因为他成为人们所有丑恶行为的见证人:

上帝洞察一切,也洞察人类,这样的一个上帝必须死去, 人类无法忍受这样一个见证人。

在如此相近的两次表述中, 上帝死亡的方式竟然也会迥然不同。用思维的混乱和行文的疏漏来形容显然缺乏合理性。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后者是上帝死亡的根本性的、主导性的原因, 但是尼采为什么又会在这两种方式中先是犹豫不决并且最终选择上帝的自然死亡作为上帝的死亡方式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尼采的信仰决定了尼采必然选择上帝的自然死亡作为上帝的死亡方式。作为基督教的反对者,尼采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对原有的对上帝的信仰持摒弃态度,并且具有一定的无神论倾向,在他的自传《瞧,这个人》中,他对自己的信仰有这样的表述,我一点也不注意“救赎”、 “上帝”、“灵魂不朽”这些概念,也从来没有在这些概念上浪费过时间。而按照海德格尔的研究, 尼采在青年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上帝和众神必死的念头,在 1870年他写作《悲剧的诞生》的一个笔记中有这样的文字:

我信奉原始日耳曼人的一句话,一切神必须死亡!

了解了上述背景, 我们就不难理解尼采为什么会作出 “上帝死了”这一论断,而对于青年尼采来说, 选择上帝死于人类的谋杀的激进方式也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但是随着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上帝被人类谋杀的死亡方式逐渐被淡化,而自然死亡的方式则逐渐成为主流并得到尼采的最终认可。从根本上看,上帝之死是由于上帝的无能和人类对被救赎的彻底绝望,人类的谋杀应该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尼采却选择避重就轻。尽量避免对人类谋杀上帝这一事件的分析,而只简单的将上帝死了这一客观结果表述出来。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是矛盾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一处理方式同尼采信仰和他的其他其他哲学主张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一表面的矛盾背后的合理性。

其次,

尼采将自己与人类的区别对待也造成了他对上帝死亡方式的矛盾处理。在尼采看来,人类是应该被极度蔑视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 ,他说

你们从爬虫进化到人类,你们心里有许多地方还是爬虫。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_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_尼采的主要思想主张

人, 便是最好的禽兽。

而作为尼采本人,虽然无力改变自己人类的身份,但是他却坚持将自己与“普通人类”区别对待。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他把查拉图斯特拉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当疯子宣布“我们是最大的凶手 ” 中的“我们”应该是不包括尼采本人的。他不否认上帝是被人类谋杀的。而且他把人类对上帝的谋杀看成是不可饶恕的罪恶,是一种禽兽行为。面对上帝已经死亡的事实, 尼采也选择了一种积极的接受心态,但是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不可改变的事实,尼采又不愿意承担谋杀上帝的巨大责任。在尼采关于上帝之死的大多数情况下, 都尽量避免采用上帝被谋杀的死亡方式就是为了既要达到让上帝死亡又尽可能不承担造成死亡结果的责任的目的。

最后,

尼采提出 “上帝死了 “这一命题的目的也要求尼采对上帝的死亡方式进行矛盾化的处理。从表面看,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是为了彻底地否定上帝所代表的传统道德和现代理性。在传统的基督教社会,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道德 、信仰的“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他不仅仅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根源, 更是人类的认识之光,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价值依据”。[1]通过对上帝的死亡的宣布, 可以完全摧毁人们对传统价值的信仰, 而达到解构人类精神世界的目的。但是再往前探索一步,就不难发现,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 他更深层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传统精神世界的解构为他自己哲学思想的构建扫清障碍,为超人哲学和永恒轮回等学说的提出提供构建空间。相比于上帝死亡方式,上帝已经死亡这一客观结果显得更加重要。

3

上帝不死的隐晦事实

不管上帝是被人类谋杀还是自然死亡的,上帝的死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在结合尼采对基督教的猛烈抨击,上帝的死亡似乎是万劫不复的,不会有死而复生的可能性。但是上帝并没有完全的死亡。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中的“上帝”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上帝,只是基督教的上帝,形而上学的上帝,死去的也只是上帝的实体而非灵魂。或者可以说,尼采的“上帝死了”只是上帝的某些特征和表象,其内在本质仍然完好无损。

在形式上, 尼采的哲学体系构建是复古性的,他确实杀死了上帝,却又把超人摆在了上帝的位置上, 在尼采的心目中,“超人既是完美无缺的道德化身,又是评判一切的价值标准, 既是神意无边的终极目的 , 又是不受约束的立法权威”。[2]总之,在超人身上多或少的都保留着些须上帝的影子。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作为超人形象存在的查拉图斯特拉同上帝一样有着不可超越的神秘力量和强大的道德感召力。虽然他蔑视人类,他认为“智者在人群中走 ,仿佛在禽兽中一样 !”[3]但是他还是像上帝布道一样面对愚蠢的人类做一次又一次的演说,希望使他们摆脱人类躯壳的束缚而成为超人。在地位上 ,他也同上帝一样谋求高于众人的尊崇地位。他甚至宣布 “只有一个真神上帝 !”,[4]而他最后回到和他最开始走出的洞府就像基督上帝的天堂,在那里 ,无论是人类还是禽兽, 无论是国王还是教士,都能享受到世间不可能有的欢愉,而这位预言超人诞生的预言家就是东方拜火教的教主。在尼采看来 ,上帝作为个体是必须死的。传统的神也是应该死的,但是他们的死亡并不代表人类对神的信仰也应该死亡。恰恰相反, 人类需要有信仰,需要有对超人和偶像的崇拜,所不同的是作为上帝的取代者超人比上帝更加强大、更加完美。

在内容上,尼采提倡重估一切价值。这一重估自然会解构原有的价值体系,从而导致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崩溃,但是在对原有价值体系的解构完成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确立的过程中, 出现了相应的价值真空, 虚无主义的泛滥不可避免。在尼采没有完成的《强力意志,一切价值的重估》中,尼采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但是由于架构并没有完成, 我们只能从他的其他著作中寻找答案。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旗帜鲜明地反对基督教的宽容、忍让、慈爱等传统道德观,号召人们进行竞争、战争、怀疑。他说:

尼采的主要思想主张_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_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同情只是弱者的心理,坚强的人知道痛苦的代价。一个能够对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轻易宽恕自己的, 他人的宽恕只是对他的贬低。

而谦卑和恭顺更被他愤怒的痛斥为奴隶道德。他所做的不过是对原有的价值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价值利益的重新分配, 传统的以善恶为标准的道德观被抛弃, 代之以以强弱为标准的道德观。强调重估一切价值,不过是对原有的价值进行翻转, 仍然是在价值的范围内进行的评价, 没有超越价值范畴,即使是在价值范围内,尼采对价值的调整也是有限度的, 对原有的价值和道德的调整都有一定的保留。他虽然极力否定传统道德, 但也毫不掩饰的呼吁真诚:“无论是在苏格拉底还是在基督教的道德中从来都不从有过真诚。真诚是还未完全成熟的最年幼的道德”。

从某种程度上, 确实可以说是尼采杀死了上帝, 更确切的说是尼采将人类对上帝的谋杀直截了当的暴露于人类自己面前。但是在尼采心中,上帝作为偶像的存在和信仰的存在却并没有被杀死。这也恰恰是尼采的悲剧之所在, 他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史无前例的非理性方式向人类传统的精神世界发出挑战, 但在尚未完全拆毁旧的桎梏时便急不可待地开始了对人类新的精神家园的构建。人类传统的本已摇摇欲坠的精神大厦在尼采的努力下被成功拆毁。但在旧的地基上,尼采却开始了他新的忙碌,其结果只能是满目疮痍的残垣断壁和破败不堪的一片废墟。

参考文献:

[1]何仁富,《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社会科学研究,1999.(4)。

[2]丁冬红,《人之解读———西方现代人本哲学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

[3] [4]尼采,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文集[M],漓江出版社,2007。

不要死的哲学,要活生生的哲学

图文编辑 / 神走路

投稿邮箱 / tuua@163.com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 上帝已死 死亡方式 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