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2015年5月第36卷第3期(组图)

网络 2022-11-16 01:06

2015年5月第36卷第3期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I N N ER M O N G O U A SO CIAL SCI EN CESM ay.2015V01.36№.3DO I:10.14137/j .cnki .i ssnl 003—5281.2015.03.002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超越性研析高宏强(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70)【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世俗化的双重影响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走向,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在无形中却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价值和社会地位,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世俗化的异变风险。由此引发了三大超越性难题:西方错误政治价值观对我国的理念渗透,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危机。这三大难题给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超越性提出了不可忽视的挑战。为此,国家有必要积极应对这些超越性难题,并努力实现不同阶段探索路径中主流意识形态超越性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主流意识形态;超越性[ 中图分类号] D 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28l ( 2015) 03—0009—07世俗性和超越性是意识形态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均与社会发展中人生意义的注解相关。

人作为一种拥有精神追求的社会动物,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命存在颇具意义。而对生存意义的诠释实际上隐含着意识形态发展的两条可能的路径,即意识形态的世俗化之路和意识形态的超越性之路。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肯定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然本能与生理需求,力求从人享受生活中寻求人生的生存意义;而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则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它注重对现实生活的针砭,且在针砭中不断探求生命的高阶价值。[1](P236’ 因此,意识形态的世俗化体现在物质社会的低阶层面,而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则浓缩到了精神世界的高阶层面。在此,意识形态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的思想和信仰系统,既是人们的行动准则,又是重要的政治黏合剂,还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值得指出的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各种社会思潮及其理念主张按其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地位来划分,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被统治阶级所采纳并用来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意识形态,也是在实践中经过统治阶级运用国家力量持续性地对国民大众进行倡导宣传和精神灌输,逐渐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并深刻认同的意识形态。反之,不被统治阶级所看好和接纳,也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广泛影响的则为非主流意识形态。

为此,相对于非主流意识形态而言,主流意识形态的超越性不能缺乏现实性的人文关怀,更不能缺少世俗化的一面,否则就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功用。一、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趋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世界科技革命的产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 收稿日期】2015一O l —09[作者简介】高宏强,男,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9万方数据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一) 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社会世俗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完善,传统社会结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碰撞下出现了复杂的变化,由此推生了一批新型社会阶层及相关的利益群体。这些新型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无疑是经济市场化的附属品,经济市场化孵化了新阶层和新群体;反过来,新阶层和新群体又影响了经济市场化的社会发展,使得经济市场化下的国民社会日益走向了世俗化的境界。然而,当今中国社会世俗化的内容很难加以简单概括,这是因为世俗化的特征是社会秩序结构和人的内在观念( 或者说社会心理结构) 的世俗化。它既表现于社会整体的变化之中,又表现在人们在观念和行为取向上的变化,甚至可能随着世俗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表现为社会中一些特定的组成领域的世俗化。

总的来看,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表现为社会整体秩序结构的变化、个体观念结构的世俗化改变以及社会特定组成部分的世俗化改变这三个维度。[2]‘ 即122“ 23’ 这三个维度的变化映射到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就出现了意识形态表述的多样化和意识形态矛盾的尖锐化。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在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也颇受多样化意识形态间矛盾纷争的频繁干扰,为此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投入到了对国内社会世俗化的密切关注,以致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在某种程度上偏向于世俗化的发展发向。( 二) 社会世俗化波及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走向尽管从理论讲,意识形态的世俗化与超越性应该和谐一致,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历史上,两者的发展往往不一致,有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和对立。一般来说,在前现代社会,超越性占主导地位,意识形态的超越性是一种异化的形式存在的;而在现代社会,世俗化则凸显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 1] ∽23引联系现实,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的市场经济高歌猛进,由此,大数据、大市场、物联网与人的逐利性不可避免地相互构联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具趋利特性的国民价值取向,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日渐影响国民价值观念,进而推动并加速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走向。

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走向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始终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0直是主导性的话语体系。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以及社会世俗化的波及下,这一主导性话语体系的主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变化。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再到融人全球化的浪潮,从“ 共同富裕” 到“ 和谐社会” “ 以人为本” ,这些话语主题的转换鲜明地体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世俗化的发展历程。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建立、发展和完善中逐步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水平的较大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毕竟是西方的舶来品,不可避免地附带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念。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本身是逐利经济,而逐利经济是以个入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它通过引导和刺激个人财富的倍增来推动社会财富与国家财富的倍增,从而达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全面抬升国家综合国力的目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摆脱不了资本的逐利本性,也消磨不了民众的趋利特性,反而会进一步助推功利社会的世俗化发展。

当然,在社会世俗化的潜移默化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发展历程不可避免,这一历程也是其实现大众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应然之义,因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隐含着尝试建立一种符合和适应人和社会世俗化状态的意识形态。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倡导的这一意识形态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人和社会的世俗化状态,也就不可能真正追寻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阶价值。故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理应在世俗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实现其更高意义上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蕴涵着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的精神追求,自然的生态环保和社会的文明有序,既深耕于世俗化的现代社会,又驰骋于理想化的未来社会,将人的生命价值、自然的循环价值与社会的演化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以思考,不断剔除侵袭到国民价值取向中的消极理念,持续保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的精心守护和理性发展。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世俗化走向中的超越性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万方数据展以及意识形态领域日渐受到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和腐蚀,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所附属的消极价值观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理想主义与奉献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格格不入并背道而驰。

相对主流意识形态来说_意识决定物质形态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

除此之外,数据信息的沟通、联系与传播所依赖的互联网平台到目前为止是跨国界的,虽然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有效地进行监管,但也无法完全避免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凭借互联网平台改头换面地向我国蔓延,从而逐渐影响或颠覆以网民为主体的国民大众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由此,给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系列的超越性难题。( 一) 西方错误政治价值观对我国的理念渗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与交流日益频繁,传染国际的各种西方错误政治价值观逐步渗透到中国内地,并日渐成长为国内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凭借着现代舆论媒体的广泛传播,在中国内地得到了不容小觑的默默发展。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争锋呈现出尖锐复杂的发展态势,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得异常活跃,这与国际反共反华势力的暗中作祟是分不开的,他们在对我国持续推行“ 和平演变” 的基础上展开了花样繁多的“ 颜色革命” 。一方面,在我国周边大肆鼓噪“ 中国威胁论”“ 新殖民主义论” 与“ 非民主国家论” ;另一方面,在我国国内寻找或培养政治代理人积极鼓吹“ 新自由主义” “ 历史虚无主义” “ 民主社会主义” 等西方错误政治价值观,致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乱象丛生,非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蚕食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

其一,“ 新自由主义” 思潮及其相关势力将西方集团所极力推崇的“ 普世价值” 奉为圭臬,鼓吹经济自由化,反对中国独立自主的产业政策,主张放弃中国道路,转向美英模式。集中表现为不遗余力地大肆鼓噪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公民化、新闻自由化等等西方理念,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制度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讨伐和鞭挞。在思想层面,逐步超出了正常的学术交锋与意见表达;在政治层面,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改良诉求与颠覆倾向。其二,“ 历史虚无主义” 思潮及其相关势力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不承认其在国内外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价值与指引作用,反而认为唯物史观是僵化、保守而又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在历史研究中越来越不合适宜。因此主张在研究方法上用历史选择论取代唯物史观,并以此为指导,在假设的基础上从既定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其三,“ 民主社会主义” 思潮及其相关势力混同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自认为两种社会制度殊途同归、不断趋同的基础上,掺杂了资本主义社会高福利高保障的虚假举措,再标榜为超脱于两种社会制度上的第三种制度模式。这些西方错误政治价值观的理念渗透对于我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超越性发展俨然形成了重大掣肘。

( 二) 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冲击。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在社会的不同领域逐渐形成,并且各自拥有了不同阶层一定范围内的少量受众。究其实质,多元价值观的争锋相对是在争取本国民众大体认同的基础上,以求达成全社会范围的大众共识,进而谋求或捍卫有利于维护并巩固本阶层根本利益的国家政权。然而,事实上,一种意识形态的地位和接受效果并不是由少数统治者和传播者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的多数民众认同状况决定的。只有得到最大多数民众认同并达成共识的思想观念,才会最终形成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P101’ 意识形态要想获得大众的认同,不仅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先进性,还必须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渗透到人们大脑中。【4J ( n㈣也即在意识形态世俗化的基础上实现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将意识形态的高阶价值渗透到国民大众的内心,进而汇聚成民众的向心力、社会的凝聚力以及国家的“ 软实力” 。对于一个现代大国而言,民众的向心力、社会的凝聚力以及国家的“ 软实力” 都深深依赖于国民大众所高度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民众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权稳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隐性基石。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能够和平崛起的强国必定是一个非常团结且极具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国家,而这样的国家也必然拥有着基于主流意识形态之上的大众共识;反之,一个意识形态领域分崩离析、主流意识形态阵营又一盘散沙的国家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较量中必定会方寸大乱,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任由其它多元价值的肆意传播,或1 1万方数据多或少地会削弱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换言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各说各唱势必会冲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而一旦形成混淆视听、众口烁金的舆论势态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就会无法阻挡地跃然而出,届时将会极大地钳制主流意识形态任何以善意为出发的超越性尝试。(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危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逐步推进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社会也由此出现了一种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态势,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对外开放所附着的西方不良意识思潮乘机而入,不断影响着国内民众的传统价值和社会认知,这种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带来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的边缘化危机,也给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带来了超越性困扰。首先,市场经济催生了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实际和实惠,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倾向,淡化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竞争中的弱势者、失败者缺乏同情...

社会价值观 政治 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