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与社会意识的区别

网络 2022-11-13 02:59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社会的性质、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与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态的区分。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有鲜明的阶级性。逻辑学、语言学除外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小小说)(社会意识的变化)售货员一边与一位小伙子聊闲天,一边把该找的钱扔在柜台上。吴老汉将钱拿起来,点了点,眉毛微微一皱,便若有所思地放进口袋里。走出商店,吴老汉忽又站住了。他重新把钱掏出来,仔仔细细再点一遍,复又返身进了商店。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落后或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政治法律思想与哲学、文学艺术等。)(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在理论上,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它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注意: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胡适(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决定性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发展水平和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或依据.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由此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规律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客观要求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机器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封建主义奴隶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原始社会适合打破适合适合适合打破打破打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它第一次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的时代,不是以这个时代的意识为依据,而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在实践上,它为我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体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注意: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2、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或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3、经济体制与经济基础有所不同: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机构的总和。

其中,意识形态又称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机构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的强制性的暴力机构。国体是指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界及在国家中的地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根本上说,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上层建筑,为切实维护、保障、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服务。(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遍性。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五种社会形态。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社会形态更替特殊性的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时可根据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依据:(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一样, 都是客观的。 (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一样, 都是客观的。 (3)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的进化过程 一样,都存在着客观的规律。 第一,人们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选择,绝非违反规律的选择。 第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和空间, 而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究竟选择何种社会形态要 从具体实际出发。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即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程度。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 把握和顺应程度。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这是一个“扬弃” 的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跨越性: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完 善、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 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 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渐进性与曲折性、跨越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和影响着其 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 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 变化 生产关系 变化 上层建筑 变化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生产力的 发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 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 类社会发展。 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注意:根据这一原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生产力 标准”的思想,即把生产力作为判定社会进步与否 的客观标准。 (一)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 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 (三)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就是要全面正确地分析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正确地把握社会各阶级的力量 对比,正确地处理各阶级的矛盾和关系。 (一)社会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 1.含义: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 进行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作用: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的决定性环节。 3.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4.实质:社会形态的变革。 1、含义: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变革, 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 2、作用: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 4、实质:同一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自我完善。

1.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 知识体系。 2.技术: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 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 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2、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3、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全球问题”的实质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的反映。 首先,“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其次,“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和国际合作来加以解决。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 (2)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能力 为代价。 (3)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协调 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英雄史观1、含义:它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 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 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 史的观点。

(1)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 可以决定历史进程。 (2)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生产 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活 动的历史,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众。因 而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政治条件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 精神条件主要指传统、既存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的人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生产劳动的人。 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不在于自然性。 2)人的现实的社会本质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 的,不是先天就有的。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 永恒不变的。

4)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其中 的某一种社会关系。 要学会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和分析社会中的人,反对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 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无视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形而上学的人性观。 1)从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出发去说明人的 本质。 2)把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性的某些具体 特点说成是决定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本属性。 3)总是把他们所设想的某种与生俱来的人性说成 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共有的本性,并把它作为分 析一切关于人的问题的出发点。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 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立足于整体的历史过程来探究 历史创造者问题。 社会历史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 认识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 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同的个人、阶级、民族 (群体)创造出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主体在历史中的作用不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的参与者; 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人物就是对社会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个人,有杰出人物与反面人物之分。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美国红枫 编辑:pgfcsdvfggr346777 第一,要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第二,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阶级必然性和阶级局限性) 第三,要坚持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的方法。“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 第四,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 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 非功过进行具体、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 定的阶级关系之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 加以考察和评价。 一个历史人物所属的阶级在当时所处的历史 地位,代表了他的阶级的哪种倾向性;对历史 人物要通过特定历史阶段复杂的阶级关系、阶 级斗争环境,对其特殊性格和特殊表现做出具 体的分析和说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