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生产资料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意识形态9、社会意识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先进文化19、生产力是指()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20、生产资料包括()一切劳动产品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2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生产资料2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24、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5、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2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8、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29、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30、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分配和交换31、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3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3、“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4、“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35、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3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3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39、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4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4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政治体制4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43、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44、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4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46、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7、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48、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4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5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51、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意识形态52、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5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无法判别的5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经济体制的性质5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56、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57、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
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58、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59、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60、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6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领导人的选择性62、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6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6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经济基础的发65、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66、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6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68、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69、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这是()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71、人类的本质活动是() 劳动72、人的现实本质是() 一切生产关系总和7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7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二、多选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明确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生产力水平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4、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6、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 类。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 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9、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两者区别的有()()()() 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10、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 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 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12、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 社会关系性因素1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 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16、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1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1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
这两 个部分是()()()()() 观念上层建筑20、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后者属于观念范畴,前者属于政治范畴2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10 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2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23、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一定要适合”的含义是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一切具体细节24、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决定于()()()()() 领导层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涉及社会基本领域26、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 观念结构27、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8、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29、事实雄辩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0、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现象的知识31、科技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也可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33、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者都 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4、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 社会历史很复杂因而不易认识的认识根源35、所谓现实的人,是指()()()()() 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36、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科学观点告诉我们()()()()() 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37、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是()()()()()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和性质12 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观点划清界限38、人民群众()()()()() 不能包含剥削阶级3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41.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历史条件4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 基础。群众观点就是()()()()() 一切听从群众的观点43、党的群众路线是()()()()() 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44、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它认为()()()()() 个人的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才是积极的45、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
这种观点是() 说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是等同的三、判断题: 1、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存在的点滴变化都会立刻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4、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 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所以,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 5、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6、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7、“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 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8、任何阶级斗争都推动社会发展。 9、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10、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11、任何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概念? 4、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 5、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及其分类?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8、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9、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10、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11、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 12、如何理解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13、如何理解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 14、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如何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如何? 17、如何理解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9、如何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21、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2、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 14 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要求平民政治,平 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 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 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 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 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 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 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 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 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 的观点进行评析。 (2)比较材料1 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 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 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日,****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增进合作。有多大程度的相互信任,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合作。中国的做法是把扩大国内 需求、调整振兴产业、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 增加就业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 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我们应该倡导:企 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材料是如何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 会出现的。 ——马克思 材料2: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 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 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 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 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15 请回答: (1)材料1 的中心思想。
(2)材料2 的中心思想。 (3)材料3 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2007 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 危机,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 界蔓延之势。 材料2:在过去五年,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 首要任务,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年增产,储 备充足。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材料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 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 生产水平。 材料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材料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 治、文化利益。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1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2)材料2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材料3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改革开放30 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发展 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 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 增加,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 模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 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据统计,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1978 有2.5亿,到2007 年末减少为1479 万;农民人均收入由134 元增加到4140 元,实际增长 6.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党在改革中为什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16 材料: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 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427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2)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五、论述题: 1、试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倡导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意义。 答:(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 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 极的阻碍作用。 (2)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