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4.纵横结合的词汇历史层次研究(1)(图)

网络 2022-11-12 21:11

4. 纵横结合的词汇历史层次研究

汉语方言和语音史研究中,学者们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解决了许多之前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极大地推进了相关研究的深入。词汇同样具有历史层次,相关的事实可能比语音更多也更复杂,值得深入研究。历史层次的形成是基于历史上通语对非通语的一次又一次的影响和渗透以及方言之间的影响和渗透,这种渗透导致语音上的叠置式音变和词汇上的新旧同义词并存。词汇历史层次的研究需要采取纵横结合的思路,也就是把纵向的历时演变和横向的方言分布结合起来,厘清其中的历史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词汇在历史上的新旧更替,就是方言词跟方言词或方言词跟通语词之间此消彼长的结果。史皓元等(Simmons et al. 2006)94-95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汉语‘擦’义,这一带最常用的是‘揩’,同时有‘搌’、‘缴’、‘抹’、‘擦’等多种说法。……有的点只用其中某一个说法,有的点同时采用两三种,不过搭配的宾语有限制,这些都从各个侧面反映出不同的历史层次。”

5. 历史词汇的语体差异研究

语体问题近些年来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成果迭出,进展迅速,但是在汉语史领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参看汪维辉 2020a)汉语史语料的基本样态是“文白混杂”,只是文与白的比例和程度不同而已,不对语料做语体分析,就无法进行科学的汉语史研究,这一点正在逐步成为共识。但是如何分析历史词汇的语体差异,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语体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比较。胡敕瑞(2013)导夫先路,通过比较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和支谦所译《大明度经》这两部同经异译的语言,归纳出十五条文白差异,作为鉴定中古口语语料的标准,其中与词汇相关的至少有十条,比如:“(3)单复音词不同。文言语料多使用单音词,白话语料多使用复音词。(4)常用词不同。譬如文言中的‘目’‘首’‘言’‘击’‘甘’‘坚’‘咸’等常用词在白话中多被‘眼’‘头’‘说’‘打’‘甜’‘硬’‘都’等常用词替换。”(胡敕瑞 2013)173胡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汪维辉(2021a)以一篇写于公元952年的五代公文为例,对其中的词汇进行了语体分析,为历史词汇的语体差异研究做了一点探索。历史词汇的语体差异研究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科学运用语料,也是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项工作有待全面展开,远景目标是编写一部类似于仓石武四郎《岩波中国语辞典》那样的《汉语历代词汇语体词典》。

6. 结合现代句法理论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

词汇和句法是紧密关联的。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词汇是伴随句法特征入句的。如果把语言系统比作人体系统,词汇好比是血肉,而句法就像骨骼。二者的存在与演变是相互影响的。第二,语法性词汇(虚词)同时是词汇学和句法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这部分词汇的功能,需要结合句法才能准确把握。第三,同一语义要素,有时用词汇表达,有时用句法组合表达。蒋绍愚(2015)329说:“人们对世界认知而形成的语义要素,有时可以作为词的语义构成成分包含在词里,有时可以单独的作为一个词出现在句子层面的句法组合中。”第四,词义的准确诠释,离不开句法的参照。因此,结合现代句法理论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是值得期待的一个课题。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贝罗贝、李明(2008)梳理了词汇与句法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的若干情况,蒋绍愚(2015)辨析了“食—吃”“衣—著/穿”的句法行为与词义构成之间的关系,史文磊(2021)从论元结构的角度考察了“派遣”义“使”的用法的历史演变。正如蒋绍愚(2015)335指出的,“在汉语研究中,词义和句法之间的关系也还需要深入探讨,比如,一些特定的句式(如处置式、动结式)对词义有什么要求?哪些词义要素会影响词的论元配置?这些问题都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

7. 基于特征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

站在语言系统的角度看,词汇是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等各部门特征交汇的心理现实体。因此,基于特征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基于语义特征的研究最为突出。例如,蒋绍愚(2015)把古代汉语中综合性的词,按其融合的语义要素的不同,分成若干词化模式:动作+方式(瞻、顾);动作+对象(沐、沬);动作+主体(集、骤);动作+背景(跋、涉);性状+事物(骊、羖)。史文磊(2014)考察了运动动词词化模式的历史演变。但基于句法特征的研究相对少见。汪维辉(2011b)区分了“愚”“痴”演变的词法和句法特征,史文磊、谷雨(2020)区分了介词演变的主句与从句特征。该项课题的大体思路是:设置语音、语义、句法、词法、语用、语体、用字等特征参数系统,在此基础上考察:(1) 各项特征发生了何种变化?(2) 哪些特征率先发生了变化?(3) 特征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详细刻画一批词汇的历史演变过程,归纳其演变的模式,揭示其历史演变的规则、演替的机制。

8. 汉语历史词汇数据库建设与研究

汉语历史语料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数据用海量来形容,并不夸张。但是,这些数据库成分芜杂。就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而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深度加工的数据库。理想的汉语历史词汇数据库,是建立在语音、语义、句法、词法、语用、语体、用字等特征参数系统上的历史词汇数据库,为一批词汇的历史建立详细的特征档案。

9. 基于词汇类型学和语义地图方法的汉语语义演变规律研究

汉语语义演变规律的研究,近几年结合词汇类型学(lexical typology)和语义地图(semantic map)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张定(2016)对“追逐”义动词的研究,贾燕子、吴福祥(2017)对“吃”“喝”类动词的研究,墙斯(2019)对水中运动动词的研究。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跨语言共词化数据库(https://clics.clld.org/)的建设。该数据库由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Johann-Mattis List等学者建成,涵盖了3156种语言的关联词汇,目前已更新到第三版。本项课题期待引入词汇类型学、语义地图模型、认知语义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路,选取若干语义范畴,从人类语言词汇普遍性与差异性的高度开展汉语历史词汇学的调查研究。由此我们既能以简驭繁地把握词汇和词义的演变模式和方向性,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以偏概全的问题,使学界对汉语历史词汇共性和個性的认知更为客观和深入。

10. 汉语词汇多功能模式的历时演变研究

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_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_基于合一语法

另一项在汉语语义演变规律上有待开展的课题,是汉语词汇多功能模式的历时演变研究。国外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Heine和Kuteva编撰的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的世界词库》,2002初版;2019增订版,增加了洪波、龙海平等作为编撰者)中。该书收集了世界上数百种语言、上千篇研究文献,可谓集大成之作。该项课题的思路是:(1) 筛选汉语某一范畴词汇的多功能词项,建设相关的数据库。(2) 汇集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调查辨析,编纂“汉语词汇多功能汇纂语料库”。(3) 在编纂过程中,开展汉语词汇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并概括出若干模式。(4) 开展跟该范畴词汇多功能模式相关的类型学研究。

附 注

[1] Swadesh(1952)457对核心词表的设计和应用有如下说明:

Suitable items for a test list must be universal and non-cultural. That is,they must refer to things found anywhere in the world and familiar to every member of a society,not merely to specialists or learned people. Moreover,they must be easily identifiable broad concepts,which can be matched with simple terms in most languages. Of course,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devise a list which works perfectly for all languages,and it must be expected that difficult questions will sometimes arise. This can,however,be very simply met by omitting the troublesome item when necessary. The rules for filling in the list for each language may be stated as follows:(a) Try to find one simple equivalent for each item by disregarding specialized and bound forms and the less common of two equivalents.(b) Use a single word or element rather than a phrase,even though the meaning may be broader than that of the test item.(c) Where it is impossible to find a single equivalent,omit the form.

[适合列入词表的必须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且不受文化特性限制的词项(概念项)。也就是说,它们所指称的必须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见到、且为社团全体成员所熟知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少数专家或有学识者所掌握的。另外,它们必须是容易辨认的概括性概念,这样才可以在绝大多数语言中找到相应的简单表达形式。当然,要想编制一个对所有语言都完美适用的词表是绝不可能的,各种问题肯定会出现。但是,必要时可以删除这些棘手的词项来解决疑难杂症。在为具体语言设计词表时,可以遵循以下基本规则:(a) 尽量寻找词表项目在该语言中相应的简单形式,排除那些专门性、黏附性的形式,如有两个对应形式,排除非常用形式。(b) 选取独用的词,排除短语形式,尽管意义上可能更具概括性。(c) 如果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形式,那就删除这个词项。]

参考文献

1. 贝罗贝,李明.语义演变理论与语义演变和句法演变研究.(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词汇 汉语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