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汉语语法史研究高端论坛(2019)”在鲁东大学举行

网络 2022-11-12 21:10

本报讯 近日,“汉语语法史研究高端论坛(2019)”在鲁东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与鲁东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鲁东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开幕式由鲁东大学文学院院长胡晓清主持,鲁东大学副校长亢世勇致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永龙致开幕词。

会议为期两天,共举行六场大会主题报告,27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报告围绕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或从专书语法描写、断代语法研究和贯通式的通史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或宏观论述,或微观分析与描写。对代词、副词、介词、助词以及被动句、平比句、增宾句、使动句等热点语法项目都有深入的专题研究。与会学者积极借鉴现代语言学如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最新理论成果来研究汉语历史语法问题,研究中还引入了丰富的汉语方言、民族语言材料及世界其他语言材料,在世界语言大背景下探究汉语历史语法的特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蒋绍愚在题为“汉语史的研究和汉语史的语料”的报告中提出,“文言”和“白话”是两个语言系统,而非简单的语体之别。汉语史研究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文言”或“白话”,在语料选择上,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料。

词汇化与语法化_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_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洪波表示,一个虚词有两种以上功能,其语音形式不变的现象称之为虚词多功能现象,学界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对虚词多功能现象认识存在较大差别。其中范畴化视角不仅看重某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文意贯通,还看重其他语境的条例化和规则化,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研究视角。对于虚词多功能现象应采取辩证的认识态度。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赪对早期上古汉语言说动词的语法化进行解读,认为早期上古汉语常用的言说动词“曰”“言”“云”作为篇章连接标记,兼有组织话语和人际互动的功能。汉语相关句法成分联系不紧密为其虚义用法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的句法槽,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对言谈内容的关注度常高于言语行为”的语义语用特征是其语法化动因。三个动词自身的句法语义特点又影响了各自的具体演变历程,使它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杨永龙的报告为“试说青海甘沟话的增宾构式‘N哈V给’”。他认为,增宾构式是指通过在动词上添加词缀等形态操作,在动词原来所带名词性成分之外再增加一个名词性成分,使不及物动词及物化,或者单及物动词双及物化等。因此增宾构式是一种及物化的过程,是在原有论元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论元。甘沟话的“N哈V给”用法之一是增宾构式,究其来源,外因是语言接触的演变,内因则是汉语自身的演变,具体来说是介词并入的结果。

词汇化与语法化_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_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青年学者胡平、张亮、姜南、孙品健、张定等分别作主题报告。

会议闭幕式由北京大学教授杨荣祥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福祥在总结当今汉语语法史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青年学者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在研究材料方面,不但要使用现有的传世文献,也要充分利用“清华简”“安大简”等出土文献资料进行语法史的研究;在研究领域上要加强先秦汉语语法研究(尤其是先秦汉语形态研究)以及《红楼梦》诞生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语法史研究;在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应该具有一般形态句法学、语言类型学及区域语言学的视角。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就汉语语法史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鲁东大学文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聆听了此次会议。

(王雪燕 冯海霞)

汉语 语法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