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老年心理2020.08.23:老年心理学研究的矛盾冲突与恐慌冲突

网络 2022-09-23 22:10

编者注:

我们讨厌父母用别人的孩子来问我们,长辈不希望我们用别人的父母来衡量他们

彭华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除了这些对老人的负面印象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理解老人,如何与老人相处,如何解决在老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他们相处。

高级心理学

2020.08.23杭州

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老年心理学实验室的彭华茂。我研究老年心理学。

有很多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而针对老年人的研究相对较少。社会似乎正在推动老年的界限向前发展。今年6月北京确诊首例疫情的患者年仅52岁,大家都称他为“西城大叔”。我们中的一些70后已经说过我们应该成为祖父母。和我同龄的同事把这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后,只有一句话:去你妈的,大叔。

心理学上老年的界限是60岁或65岁,但正如你在生活中看到的那样,60岁根本不像老人。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基本认知能力直到 70 岁或 75 岁才显着下降。

我个人认为,社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年龄焦虑和恐慌,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对老年的负面认知很多,而且人们对老年人也有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

比如,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老人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为什么小气?为什么喜欢转发谣言?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负面信息。

一会儿我们会讲为什么会在老年人群中出现这种现象,但我想谈谈我从自己的研究中了解到的关于老年人的知识。

我从事老年心理学研究已有十多年了。起初,我研究了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也做了老年人认知功能干预的研究。关于认知老化,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反应速度、空间定向、推理能力等都会出现下降。这个是正常的。老化过程。

我从2013年开始研究老年人的决策行为。决策行为也属于认知能力,属于复杂认知。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时,我一直对以往认知老化研究的结果抱有预期,即老年人的决策会比年轻人差。结果被我自己的数据给打了耳光,给大家展示我们的两个研究成果。

第一项研究是关于买车的。我们去4S店买车的时候,如果我们卖给你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给你基本配置,也就是便宜的车,你可以加你想要的配置,第二个方案是给你一辆高档的车,也就是贵的车,不要的配置你可以删掉。

前者我们称之为加框,后者我们称之为减框,通常人们在减框下花费较多。我们的决定的结果会因我们表达它们的方式而异,我们称之为框架效应。

这种框架效应在很多研究中都有发现,我们把老年人作为对比研究,发现老年人并没有表现出比年轻人更大的框架效应,他们是一样的。

第二项研究是关于老年人的决策过程。老年人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会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决定吗?

通过前期调查研究,我们选择了一些对老年人和年轻人具有不同相关性的任务。所谓高相关性的任务,就是对他们来说重要又熟悉的任务,而低相关性的任务,就是既不重要也不熟悉的事情。

我们将这样的任务放在信息矩阵上。每个网格都是一个属性的描述。您可以用鼠标单击它来查看它。你想看多少个网格,看多长时间,看多少次? ,我们不限制,无论如何。

我们在后台记录了鼠标点击,无论蓝线走到哪里,他们都会查看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在做出选择之前,老年人比年轻人查看的信息更多,表现出非常谨慎和深思熟虑的特点。

这两个结果只是我们的两个研究。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发现了这个规律,就是老年人的表现并不比年轻人差,应该说是非常出乎意料的。

我们寻找了各种解释,发现在文献中,那些关于老年人做出比年轻人更糟糕的决定的报道经常使用需要强大的基本认知能力的任务,例如记忆力、速度。那些报告说老年人的决策并不差的人,通常会选择像我们一样不需要太多认知能力的任务。

而且我们还发现,老年人在更接近和更重要的事情上表现更好。可以看到,在选择交友和选择买车方面,交友意味着查看更多信息。这些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动机、情绪、认知能力以及决策者的情境特征都会影响他的决策。

所以仅仅因为老年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下降了,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他的决策能力也下降了。更广泛地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测老年人的各个方面都会出现单一的下降。

其实在衰老的过程中,有得也有失。学术界很多人都发现了这种现象。一方面,有很多研究报告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生理功能正在下降,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报告他们的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和亲密人际关系的质量。 ,包括主观幸福感,正在上升。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衰老悖论。

斯坦福大学对 18 至 84 岁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体验进行了为期 10 年的跟踪研究。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积极体验比年轻人多,即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此外,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更加稳定,与明天相比,情绪体验的强度不会出现波动。

为什么老年人在身心衰退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相对较好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德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巴尔特斯提出了一个SOC理论来解释我们在遇到身体和精神资源的损失时应该如何处理。

SOC 理论是三个词的首字母,选择、优化、补偿。 Baltes 经常以波兰出生的钢琴家鲁宾斯坦为例来说明这一理论。鲁宾斯坦是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家。 80岁还能开钢琴演奏会,有人问他有什么玄机。什么。

他说一开始他只选了几首弹奏,那就是他的选择。然后他会一遍遍地练习这几首曲子,这就是优化。为了应对手指灵活性的下降,他会在歌曲中快节奏之前将整个演奏速度放慢,这样当快节奏到来时,他只需要弹得比较快。这是补偿。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不容小觑。

老人买保健品是什么心理_买手机是京东好还是唯品会好_医学保健心理

源自 SOC 理论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是由我在斯坦福访问奖学金期间的合作导师 Laura L. Carstensen 提出的。她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更年轻。

在谈这个理论的具体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问题。

首先,如果你有半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没有任何外部压力和安排,你可以选择一个人度过半个小时,你会选择和谁在一起?家人、刚读过的小说的作者,还是最近有很多共同爱好的朋友?

第二个问题,如果你即将自己去另一个国家,而你还有半小时的空闲时间,你会选择和谁在一起?

在这两个问题中,在第一个问题中,大多数年轻人会选择刚刚读过的小说的作者或者刚刚认识的朋友。老年人选择与家人同住。但说到第二个问题,大家都会选择和家人在一起。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剩下半个小时,不同的是剩下的时间紧迫。我们的行为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你刚读的小说的作者和你刚认识的朋友,体现了知识获取的目标。家庭代表情绪调节的目标。

知识获取的目标是说我们做某事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所以我们会去很多课,读很多书,认识不同的人。情绪调节目标是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我们寻求亲密关系,找到生活的意义,然后专注于当下并投资于积极的事情。

这两类目标没有区别,只有优先级不同。当我们认为未来时间无限时,我们会优先考虑知识目标,当我们认为未来时间有限时,情绪调节目标就会成为优先目标。

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老年人对未来时间的感知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会把情绪调节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所以,老人做事看重很多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也看重自己的亲情。

知道了老人的首要目标是情绪调节目标之后,我们其实可以了解老人的很多行为。

比如学习新技术,为什么有的老人愿意学习,有的不愿意?

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愿意学习的老年人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满足,而不愿意学习的老年人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挫折、自我批评、遇到麻烦。

如果一个年轻人感受到这些负面经历,他的首要任务是获取知识,他可以克服这些负面经历并继续学习。但老年人往往不学习,不舒服的时候也不学习。

老年人为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避免很多消极的刺激,比如不愿意看悲剧,不愿意看悲剧画面,我年纪越大越是这样。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老人的这一特性。当你想说服他做某事时,你可以谈论积极的方面,例如锻炼的好处,而不是谈论消极的方面。运动有什么坏处?

去掉老年是全面衰退的简单标签后,再来看看我一开始提到的对老年人的一些印象。如果你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是不完整的。是年龄造成的。

被骗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在购买保险时被骗。这是一些人经常提到的。有人说老人的判断力下降了,太容易相信别人了?但我想提醒大家,我们刚才的研究结果——在信息正确、全面的情况下,老年人是非常谨慎和体贴的,他们的表现还不错。

那你为什么还被骗?原因当然很复杂。

我觉得一个是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很大,这就给了骗子上当受骗的空间。

第二个是关于这些保健品和老年人保险的信息通常比较稀缺。当信息比较缺乏时,主要依靠他人的推荐作为判断依据。

其实我们都缺乏保健品和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除了检查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很少这样做,而且我们大多数人都听别人的建议。老人听销售推荐,我们听朋友、公众号、红博推荐,你会发现没有本质区别。

而且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人。我去买衣服的时候,很明显衣服穿起来很普通,但售货员却不停地夸奖他们。它很特别,很符合你的气质。 ,我可能会买它。

第三,我觉得有时候是一些老年人特定心理需求的体现。有些老人不是没有判断力,他们太孤独了,需要关注。骗子说的比我们甜多了,“阿姨,你保养的很好”“叔叔,看你的风采,好像以前当过领导啊。”这么甜,我们能说出来吗?

有时老年人更愿意为了家人而被恶作剧。一些低级的骗子会说,你的孩子要血洗,你必须避免灾难。为了家人的安全,老人应该记住我们刚才提到的情感目标,他宁愿被愚弄。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老年人愿意为他们的配偶和孩子投入金钱和时间,即使这种投资是不合理的。

所以老人受骗不完全是年龄造成的。事故发生后,不应一味地责怪老人,而应分析老人的深层次心理需求。

再看看小气的东西。人们常说,老人太小气了,老了都舍不得扔东西,有时甚至会捡起家里的垃圾。我不认为这是年龄特征,而是代际和个人特征。过去,上一代人物质资源贫乏,生活节俭。在我们这一代,我的孩子这一代,当我们老了,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再发生了。

还有被年轻人影射的大妈审美。我想这也反映了几代人的特点。上一代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颜色可供选择。既然有,就会有补偿行为,所以就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

所以我们在看待老年人的一些表面行为现象时,应该区分年龄特征、代际特征、情境特征和文化特征。

我们如何理解老人

除了这些对老人的负面印象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理解老人,如何与老人相处,如何解决在老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他们相处。

我是做心理学研究的,所以我会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角度讲这个。我们平时关心老人的基本是身体健康、吃喝、不开心,但这些其实是一些基本的情绪和基本需求,而老年人有更复杂的情绪和更高级的心理需求。可能没有得到照顾。

老人买保健品是什么心理_医学保健心理_买手机是京东好还是唯品会好

让我们先谈谈情绪。喜悦、愤怒、悲伤和喜悦是我们的基本情绪,这些情绪在婴儿出生时就存在。但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有更复杂的情绪,比如骄傲、自豪、尴尬、羞耻、内疚,这些情绪都与自我评价有关,直到两岁以后才会出现。老人的这些复杂情绪往往被忽视(其实孩子们也经常被忽视)。

我有一个认识多年的阿姨,早年参与我们的研究,与我交往十多年。她大约每六个月给我打一次电话,询问我的生活和工作。有时候我说我给你打电话,她说不要打电话,不要耽误你的工作,我只是问问你的情况。

一年半以来,我一直没有接到阿姨的电话,所以我很担心。联系她女儿后,我得知阿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在疗养院住了快一年了。

我只是说我要去见我的姑姑。她的女儿说,我妈现在只看到我的姐姐和弟弟,没有其他人在。我妈说她不记得他们是谁了,他们来的时候都在说过去。她不记得自己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在别人眼里特别不好。

我很理解阿姨的心情。她是个很会面子的人,自尊心很强,很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即使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这种自尊心仍然存在。我也很看重别人对她的看法,所以我没有要求再见到她。

当老人的这些复杂情绪被注意到时,他们其实是很在意的。

我想谈谈我学生的家。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都被关在家里。我学生的岳父身体还不错。因为疫情,他暂时住在儿子家里,窒息而死。所以,家里有快递的时候,他会下楼几分钟。

有一次我父亲出去很久没有回来。儿子很着急,打了个电话,才发现父亲在小区里赶路。儿子很生气,觉得父亲不知道外面疫情的严重,在外面乱跑。其实父亲是想给孩子省钱,自己去买高血压药。

父子俩一生气就吵架——

这两个人太吵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焦虑、沮丧和为孩子着想,而儿子却没有注意到。然后他们俩都感到非常愤怒和委屈。

晚上,我的儿媳,我的学生,在客厅里跟老公小声说,你不应该这样跟爸爸说话,我们要了解爸爸的心情等等,然后老爷子刚说完就冲出卧室,假装去洗手间。他为什么要冲出去?我一定是听到了儿媳说的话,一定很兴奋。终于有人知道我在想什么了,但我年纪大了,脸上也顾不上,只好假装去洗手间了。

有时我们觉得父母年纪太大,不能照顾好自己,或者可能被坏人欺骗,所以我们总是想为他们做一切,安排一切,甚至有时“我不“不要你想,我要我想”的情况。但实际上,老年人有控制自己生活的欲望,也就是我们心理学所说的控制感。

我有一个朋友和他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他担心父母长大后会发生什么,所以他在父母家里安装了一个摄像头。结果,有一天他发朋友圈说老两口悄悄订机票和酒店,在家拔掉相机,朋友圈把他屏蔽了出去旅行。等他知道的时候,老两口已经去了陕西。

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眼熟,是不是像我们青春期的叛逆?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老年人控制感的表现。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可以让我们感到安心,老年人也是如此。

哈佛大学的兰格教授和她的学生罗丹对养老院老人的控制感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他们将疗养院的老人分成两组,责任增强组和对照组。

我们可以看到两组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一组可以自己做决定,另一组要听安排。

这个实验进行了三周,我们可以看到两组老年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责任感增强组的老年人表现出更快乐的情绪和更高更强的活力,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下降,只有对员工的黏性程度增加。这项研究充分说明了控制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Being Mortal》(《最好的告别》),用一句话来概括控制感,我觉得很贴切,也送给大家:《The Best Farewell》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

老年人作为主体,也有体现价值感的需要,也就是说,被需要比被关心更重要。曾经有人跟我聊天说,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经常不知道说什么,问一下身体状况,问一下吃的怎么样,然后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说你可以谈谈你自己的工作情况。他说他从来没想过。

也许我们都认为我在职的父母不理解我,但我们怎么知道我的父母不想听呢?我们研究了城乡老年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与成年子女的亲子抚养与老年人抑郁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给予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老年人的抑郁程度越低。

例如,当我的孩子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可以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当他们的孩子不开心时,我可以安慰他们。能够为孩子提供这种支持的老人越多,孩子就越多,他越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他的心理健康就会越好。

所以当我们给父母打电话时,我们可以谈论自己,即使他们不能提供建议,成为听众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当然,实现老年人的价值感有很多方式,比如照顾家人、帮助孩子、服务社会等。

还有一个年轻人经常担心的问题,就是长辈喜欢转发谣言和健康帖。我想这也部分反映了老年人的价值观。从中年到老年,我们会体验到一种繁衍的感觉,就是要照顾下一代,为下一代或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努力。这就是繁衍的感觉。

长辈们转发这些帖子,其实是想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分享给年轻一代。这也是价值感和再生产的体现。但是,一些老年人可能缺乏一些必要的信息素养,比如只有知道信息的来源,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以微信为代表的腾讯研究院调查了老年人的数字化生活状况,发现晚辈虽然教老年人使用微信,但他们教的是发红包、发语音信息、视频聊天等工具功能,但是一些老年人比较注意的事情却很少被关心。

例如,什么样的公众号是高质量的,没有人告诉他们。没有人告诉他们“益视”是一个优质的公众号,也没有人告诉他们我们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的公众号是优质的。

所以年轻一代应该与老年人分享这些信息,分享我们认为对他们有益的信息,丰富他们的信息渠道。这可能是解决方案。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有的年轻人会苦恼地说,为什么自己家的长辈就不能去旅游、唱歌、学这学那?

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谈谈他们祖父母在家里的生活状况。一位学生说,看到你爷爷奶奶用智能手机上网聊天,我很惊讶。爷爷奶奶很传统,很保守。他们每天都买菜、做饭、散步、看电视。说这话的时候,他很惭愧。

但我想说没关系,老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生活方式。我们不希望我们的父母用别人的孩子来问我们,长辈也不希望我们用别人的祖父母、别人的父母来衡量他们。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