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直播销售“神话”继续上演带货,网红、名人、企业老板纷纷涌入直播间。不过,直播“长得漂亮”的数据不一定是主播实力的体现,可能是虚假流量肆意增长。
“秒走”销售速度,销量飙升,销售“神话”不断在直播间上演,网红、名人、企业老板蜂拥而至……直播带货已成最活跃的出口。
在拥挤的直播投放轨道上,数据流量是衡量主播人气的关键指标。不过,“长得好看”的数据,不一定是主播实力的体现,有可能是虚假流量肆意增长。
记者调查发现,刷单的反复“灰产”早已盯上了视频直播平台。在这条数据造假产业链中,粉丝、点赞、人气、评论、转发等都可以“刷”,10000播放量+500点赞+50条评论,只要买个20元的套餐,就可以轻松实现。
找主播带货却被带入“坑”
谈及他的 3 次外展 直播 经历,刘云(化名)形容为“几乎是一个‘水坑’”。
刘云负责运动品牌抖音公司的运营。为拓宽实体店的线上销售渠道,公司决定通过主播带货的方式消化库存。考察后,公司与几位“大主播”签订了佣金分成比例。
让刘云没想到的是,5月底,公司首个直播带货“翻车”。公司找了一个300万粉丝的区域网红主播,直播4小时,销售额不到2000元。
“粉丝数据肯定有水分,估计已经‘优化’过了。” 刘云分析,主播属于作品数量较少的公司,但播放量的单个作品都在100万以上,很有可能整个公司都在“提高帐户”。刘云坦言,公司选择联席主播时,主要是指粉丝流量,但数据的真实性必须以粉丝的购买力来验证,“踩坑”在所难免。
6月,公司又做了两次外展直播,两位主播粉丝量都在百万级别,带货结果分别为17万元和2万元。虽然销售额上升了,但回报却在飙升。“一位粉丝下单买了47件,最后只退了5件。” 刘云语气中流露出无奈,不少粉丝冲动购买,“买的越多,回的越多。”
“直播 带货确实帮公司很快收回了一些资金,但利润空间确实不大。” 刘云坦言,主播一直把货的价格压得很低,售后和退货的成本增加了。折腾之后,不如找个业余的来做直播。
被“刷屏”的数据造假行业
记者在不同平台搜索“涨粉”、“人气”、“刷单”等关键词,以及大量提供视频直播平台数据的社会团体和公司服务弹出,数据“灰色生产”正在疯狂增长。
粉丝、分享、点赞、评论、播放量、直播人气、弹幕……这些衡量平台人气的直播数据指标可以转换进入相应的充电产品被“刷卡”,部分商家还提供打包的“包价”。
“流量数据是主播进入商家备选池的门票,也是筹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主播向记者透露,不少主播会采取“真假并行”的策略,通过原创内容吸引原创内容。一批“真粉丝”,再买一些“假粉丝”来支持门面。
记者随机加入了一个直播涨粉的QQ群,各种刷数据的信息继续霸屏。点击“自助下单平台”链接,记者看到,购买直播间1000个赞,只需1.96元,即可购买直播间的10股仅需1.62元,直播间刷20弹只需3.33元。
群里的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关注、点赞、转发等功能可以通过电脑程序完成,但评论需要兼职人员较多,费用会比较高。
随后,记者致电一家地址在江西赣州的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缴纳年费1980元后,所有数据“优化”服务可享受50%的优惠。在他给出的价目表中,无用户头像的“死粉”0.1元/个,“活粉”0.25元/个,直播0.00035元/次-速度……
采访中,多位短视频用户向记者证实,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关注了一些陌生账号,“很可能是被当成‘直播粉丝’出售的。”
流量业务为何屡禁不止?
“这和早期电商的刷单、刷好评一样,只是应用场景发生了变化。” 从社交电商转战直播带货的业内人士杜俊龙表示,电商领域的数据造假由来已久。,流量生意的味道越来越重。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看来,这样的“生意”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对消费者而言,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也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北京智林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展展表示,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电子商务法》都明确禁止刷票等数据造假,但“刷数据”行为隐蔽性强,往往难以做到。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及时采取行动。寻找。直播平台能否及时发现并制止,取决于平台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平台积极打击数据造假的意愿。毕竟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数据泡沫”的受益者。
日前,中国商会表示,将由中国商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基本规范》等国家社区标准和服务”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各界期待,此举将使“直播带货”成为常态。
赵展分析,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对完善直播配送领域的“游戏规则”,帮助新业态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质量和效率。
刘俊海建议,在制定行业自律标准时,要“开门见山”,尤其是公开征求消费者的意见,通过行业自律压力提升整个行业的公信力,从而提振消费者'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