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关键词跳水运动员压水花技术的要点的探讨(组图)

网络 2023-02-01 11:03

跳水运动员压水花技术的要点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2 摘 要 入水压水花的技术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十分重要,不但是整套动作的结尾,也是评分的重要标准。分析并掌握压水花的技术有利于提高跳水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本文说明了水花形成的几个流体力学因素,探讨了压水花的身体姿位,对压水花的流体力学进行了分析,给人们这方面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跳水运动员 压水花 技术 分析 在跳水比赛中,跳水运动员入水压水花技术的好坏是决定跳水运动员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研究和有效训练入水压水花技术是许多教练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仍然跟不上训练的步伐。因此,如何更好地分析掌握压水花技术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一、水花形成的几个流体力学因素 水是流体,它具有流体的基本物理特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在跳水运动中形成的水花是由于运动员入水过程中,要把与人体同体积的水挤出水面,被挤出水面的水就以水花形式溅出。根据我们的研究,形成水花的大小,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运动员身体的体积大小 一般情况下,水花的大小与运动员身体体积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

尤其是对于跳台运动员来说,体积越大,入水时被排出水面的水量就越多,造成较大水花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溅出水花就会越小。 (二)入水速度 入水速度越快,对水面冲击动量就越大,在水面张力的作用下,被身体挤出水面的水花向外逸散的速度就越快,这就可能使水花溅得越高。反之,水花就会溅得低。 (三)迎水面积 运动员从空中入水时,身体与水面的接触面积越大,形成的水花就越大,反之,如果按照流体力学的要求,尽量使身体垂直入水,减小迎水面积,水花就会越小。 (四)身体形态 身材细长,肌肉线条匀称,上下两头成尖状的身体形态接近于流线形,这会使身体表面形成一层气流,以此增强身体表面与水流的粘滞性,在水面张力的作用下使排水量减小,水线拉长,水花因而减小。反之,就可能产生较大的水花。 二、压水花的身体姿位 弄清楚水花形成的基本因素之后,根据这些因素,在入水时和入水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避免水花的形成。 (一)入水时的身体姿位与手势 正确的入水身体姿位要求两臂伸直上举靠近两耳朵,头正直,双腿并拢,两股伸直,两脚绷直,微合胸收腹,背部挺直,臂肌收紧,将身体伸直成一条直线。 身体充分伸直有三个解剖学要点:两臂伸直向上伸展,使肩胛骨向上并微向前滑动;两足绷直向下伸展;臀部夹紧。

跳水运动员空中调整姿势的方法_跳水入水姿势_中国双人跳水新姿势

掌握三个要点,身体就会自然伸直。入水时身体伸直的主要目的是减小迎面击水面积,在入水后减小身体边界水层,减小水花飞溅。但在跳水实践中,多周翻腾和转体的跳水动作中由于翻腾动能较大,加上腾空抛物线的差异,腾空高度,尤其是准备入水的时间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绝大部分运动员的绝大部分动作,特别是跳板跳水,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向后翻腾的动作出现反弓形身体姿势,而向前翻腾和转体跳水则出现屈髋和肩未展开的前屈体身体姿势。 入水时的手势。为了避免水花的形成,达到良好的压水花效果,以双手接触水面时,运动员采用两掌心朝向水,与水面平行(对着水)。对25届奥运会三米跳板跳水决赛12名优秀男运动员的录像资料统计,有7名运动员采用手指张开,两手手指相对的手势;有5名运动员则采用一手握住另一手手指的手势,两种手势都能取得良好的压水花效果。然而,正确的手势是良好压水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二)理想的入水角度 通过视频分析我们了解到,12名运动员中,并不是所有运动员在所有的动作完成后都能将水花压住的。可见要取得压水花的良好效果,还应掌握正确的起跳和腾空动作,入水后的路线和动作等。理想的入水角度应是伸直的身体与水平面呈垂直,即90°入水。

跳水运动员空中调整姿势的方法_跳水入水姿势_中国双人跳水新姿势

垂直入水能够使身体迎面击水面积最小。要做到身体笔直、入水垂直,首要条件必须是腾空下落抛物线垂直于水面。这个条件是很难达到的,甚至是不可能达到,特别是跳板跳水更是如此。因此,入水角度应根据腾空抛物线下落的陡峭程度来定,根据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来定。腾空高度越高,抛物线离板(台)的前端越近,它下落的坡度就越接近于垂直。因此,在完成相同动作时,10米跳台比三米板跳水的抛物线下落坡度更易于接近垂直,运动员的身体入水角度也就易于接近垂直。高质量的跳水都应力求高腾空和接近于垂直的腾空抛物线,入水角度也应力求接近90°。 另外,由于腾空抛物线的下落角度与水平面呈一定的角度,因此入水角度也应与抛物线呈相应角度,入水点即在下落抛物线延长线与水面的交点位置。 由于运动员身材的高矮、胖瘦等原因,不同运动员入水时身体姿势各有不同。尽管如此,在入水时运动员必须调整好身体,使其从手到脚按顺序准确地沿着抛物线的轨迹通过入水点潜入水中,最大限度地减小迎面出水面积,减小水花飞溅。为避免和减小不正确的入水动作引起的水花飞溅,前空翻跳水在身体未到位时应在入水时使两臂和头部指向身体前下方;在越位时应在身作潜入到髋部之后,将两臂向两侧分开并弯曲髋关节。

中国双人跳水新姿势_跳水入水姿势_跳水运动员空中调整姿势的方法

后空翻跳水,在身体未到位时应将两臂向后引,挺身,在越位的情况下则应有身体潜入到小腿之前屈髋,同时下颌紧贴胸部。 (三)正确的“缝隙”入水技术 运动员入水后只看到水在水面翻滚而无水花溅出,这是最优者。正确的“缝隙”入水技术可使运动员入水后不溅水花,只见水在水面翻滚,甚至于很小翻滚。入水后被身体所挤出水面的水在水面产生翻滚,实质上是正确的水上入水和手势将空气带入水中,并且通过运动员在水下的动作,被挤出的水形成涡流。水的涡流在水面上形成就呈现出翻滚的视觉。好的“缝隙”也有高低和实践的差别,这也与运动员身体在水下的动作有一定的关系。布朗等的报告指出,缝隙入水后的第一个动作时滑行,第三个动作是在水下做滚翻或铲勺动作(指向前翻腾跳水动作)。在滑行过程中手臂角度在改变。翻腾小的缝隙入水在滑行过程中身体在水中的横截面积随之改变。滑行方向前空翻动作向前下方强力推进,后空翻动作向后下方。在水下保持入水时的身体姿势容易产生水花。翻滚和铲勺动作的开始时机,平均在水下1.8米深处,在髋入水之后。缝隙入水在水面出现翻滚较小的滚翻或铲勺动作开始的较晚,离水面较深,平均约3.6米。翻滚较小的“气水柱”初速度较快。水下滑行动作形成低压区,而浪翻或铲勺动作则是创造涡流。

跳水运动员空中调整姿势的方法_中国双人跳水新姿势_跳水入水姿势

两者共同使上升到水面的水产生翻滚,避免出现飞溅的水花。 三、压水花的流体力学分析 压水花的基本流体力学特性就是被身体挤出的水流在水下和水面上形成涡流。运动员身体入水后,在水面上展现出的翻滚水流就是水的涡流在水面上的表现形式。 为了尽量减小水花,运动员应该以正确的身体姿位入水,使入水点更加准确,入水线路更加符合力学原理,缩小身体迎面击水面积,以达到减小击水水花的目的。 入水压水花的理想状态是创造尾随的水气混合的低压涡流腔,促使被身体挤出的水流顺着涡流腔回流。入水时运动员双手反掌,手掌对水,手指相对稍张开,或其它平拿对水的手势,其主要目的就是将较多的空气带入水中,并利用掌心,掌背,两臂外侧,内侧形成的压差,使水流产生涡流,并将水气混合,使流经身体的水层变成水气混合的涡流边界层。这个边界层流经人身凹凸不平的部位,凸出迎面部位压力大,水流速度慢,如头,肩,胸,臂,腿部腹肌,脚等处,凹入的部位如颈,腋,腰,腹,腿根,膝窝,足腕,脚等处,压力小,水流速度快,流线形成涡流,使运动员全身体表被一层水气混合,充满涡流的边界层所包围。随着运动员身体进入水中而在双脚后部汇合形成尾随水气混合涡流腔,促使被挤出水面的水流沿着涡流回流,水面水流翻滚。

创造压差阻力,使水下身体运动速度减慢,因而被挤出水面的水流速度也相应减慢,从而减小了水在水面翻滚的高度,或水花飞溅高度。 四、结语 由上文可见,入水压水花技术的掌握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十分重要,跳水运动员入水时,入水身体姿位一定要两臂伸直上举贴近耳朵附近,身体各部分收紧伸直,将身体伸直成一条直线。以伸直的身体与水平面呈垂直的入水角度入水,并要达到规定的入水深度,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运用入水压水花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莎.抓好陆上训练促进少儿跳水运动员掌握入水压水花技术探析[J].内江科技.2010. [2] 柯紫丹.少儿跳水运动员压水花技术训练的教学体会[J].游泳.2014.

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