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17-09-02[作者简介]何梦云( 1993- ),女,河南信阳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既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秉承人民主体性的政治立场,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发展到了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严峻而紧迫,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应重视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包括“共享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把“提升人民的获得感”放在重要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理论创新,对于新时代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概述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内在的理论基础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系列的著作中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39),因此关于人的本质,大部分学者们的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
但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所包含的内容不能仅仅从 《提纲》 中去理解,他在多部著作中对人的本质问题都有阐述。应系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人的最高本质的特质是消灭阶级差别的革命性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类存在物的目的性的统一,即实现共产主义。1.人的本质问题概述人的存在问题是哲学家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体系中,人的存在是一种观念亦或是别的东西。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中,是以人的本质的特征或者决定性因素视角对人的本质进[摘要]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理论创新,旨在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谁、 发展依靠谁、 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 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理论基础, 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和实现共享发展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并结合实践考察其提出的理论、 实践和现实逻辑, 以形成合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本质; 理论创新; 科学内涵; 共享发展[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445 ( 2017 ) 06-0007-0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何梦云(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444 )中共 南 昌 市 委 党 校 学 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第 15 卷第 6 期2017 年 12 月Vol.15,No.6Dec.,20177行研究,也没有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
事实证明,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一、人不能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无论在什么时期,都不存在个体的社会;其二,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定发生与他人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生产关系,但实际上,还发生着众多类型的关系;其三,社会关系的变化引起人的本质的变化,受到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关系的影响而变化,这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比较难的问题,它与哲学观点的划分依据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回答不同,无法对人的本质进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界定。马克思十分注重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 《共产党宣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 等著作中或隐或显指出人的本质,其中就有大家所熟知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他并没有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而是将人的本质作为一个过程概念来解释,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将引起人的本质的改变。综合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人的本质进行阐释,人的本质特质可以概括为消灭阶级差别的革命性和实现真正自由的类存在物的目的性的统一。
2.生产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社会分工的出现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产生劳动的异化。关于异化理论,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他们脱离了实践,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考察异化的概念,因而并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黑格尔是将异化的主体视为一种神秘的绝对的精神;费尔巴哈将异化限定在说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的概念。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异化理论的丰富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二是劳动本身与人相异化,三是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中指出批判宗教的依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2](P1),批判客观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2](P2) ,进而得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纳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纳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一切关系”的结论 [2](P10)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已经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观点提出来,并且提出实现人的最高本质就必须打破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系。
人的本质是通过与他人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说:“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2](P151)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在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P135) 。社会关系主要是指在物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进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3.人的本质体现:“革命性”和“目的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本质做出多种界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发展本质”、“人的共同体本质”、“人的类本质”等,分别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有所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谈人的本质问题,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础上,不是对人的个体进行本质的研究。人的本质通过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所形成的关系表现出来,但并不是将人的最高本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自在的表现出来,而是处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情况下被迫表现出来,这显然是同人的本质相异的。自分工形成后,随着生产资料被不同的人所掌握,出现了阶级的划分,有产者阶级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压迫、剥削着无产者阶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3](P27) ,这就必然导致人的本质具有革命性。
无产者阶级始终是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群体,同时也是最受苦难的阶级,谋求生存的生物本能促使他们为获得生活资料以延续生命而不得不一方面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另一方面展开同资本家争夺生产资料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做了描述,指出其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P51) 。包含着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最高本质,是人的本质的目的性的体现。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方面体现人的本质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体现人的本质的目的性,革命性和目的性统一在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8中。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首先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进而掌握政权,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阶级差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意义“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建共享”,要求全民共建,因而要实现和保障人存在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的本质的研究,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状况,力求于探寻人存在的历史意义。自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来,哲学家们对人的研究进入高潮阶段,国内外的著名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国外的哲学家大都从宗教观点出发,因而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我国学者因受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提出诸如“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经过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经典作家的发展,对人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社会地位和人的历史意义做出了科学的回答。1.不同社会形态中人存在的社会地位人的社会地位在单位制社会有着很大的意义,不仅仅是指个人在社会各个阶层中的地位,还包含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历史地位各异,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历史地位也有不同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的地位是根据所处的阶级来界定,一般而言统治阶级的地位高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上,被统治阶级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高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讨论人存在的社会地位,引用生物学中群的概念。在生物学中,群的概念是指:在种群内或种群间表现有不同生理生态特征的类群。人的群的概念是指在阶级内或阶级间表现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这样的立意是有根据的:人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感情过程中指出:“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 [2](P139) ,因而得出人的现实性和联系性的特征,结合了实践和现实。在社会中,人以各种群的集体身份进行社会生活,有处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人群,也有处于统治阶级的被统治人群;有处于被统治阶级的被统治人群,也存在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人群。
人群中的社会地位划分的根源在于对生产资料的掌握、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处于被统治的人群往往又是最具生产能力的人群,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以他们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为考量标准,反而在生产中生产统治自己群体的资料,因而他们又是最具革命性的群体。2.社会主义社会人存在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创造历史,并不是刻意的去创造,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P669) 。人民群众不仅创造自己的历史,还创造世界的历史,但是创造自己的历史是人的第一个前提,即生产资料的获得,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世界历史则是在他们不自觉的情况下创造的。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历史人物的作用不是创造历史,而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地位做出科学的评价,还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阶级分析法,即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要将历史人物还原到他所处的阶级、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人存在的历史意义:一是创造自己的历史,即参与满足生命延续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二是创造世界的历史,即创造世界发展所必须的材料;三是在阶级社会里完成历史使命,即推翻阶级压迫的阶级斗争,这是进行阶级革命的主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三大工人运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人大罢工运动等,均体现出人民的历史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指导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统一战线”策略和“群众路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成果,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的革命注入新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党和国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人民主体性的政策,不断调动人民参与建设、参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新时期党和国家在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相继提出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享发展理念”等政策,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三、人的本质思想的时代理论创新:共享发展理念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9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 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其中“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强调“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4](P27)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中国化新成果,其理论源头和价值归宿是实现人的本质,实践基础是自建党以来的革命建设实践。1.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是其指导思想,成功的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共享发展理念”是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