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从三大学派说起
在心理学这个领域,有三个影响力极大的学派,也是三大主流心理学派。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三个学派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
从一个很有趣的角度,可以浅显易懂的解释这三个学派的观点。
那就是人性的角度。
想必几乎所有人都在中学教育阶段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人性为何?
而经过这么多年的讨论和发展,大体上有三种回答是能够流传下来,被大家接受的。也就是:人性本恶、人性不善不恶、人性本善。
显而易见的是,这三种回答分别对应着上面的三大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无意识和本能。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决定人的行为的,是无意识,而不是你自己的意识。
再说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说,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动物,自己的行为不由自己的意识决定,而是被无意识,也就是自己的本能支配。并且由于社会现实存在的道德准则约束,你必须限制自己的本能,作为自我去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才不会让它们的争斗引起的焦虑让你患上精神疾病。
当然,这里我们暂时不对弗洛伊德的观点作出详细的介绍和评价,我们先看其他学派是怎么想的。
而行为主义学派,并不在意是什么从你的心灵深处影响着你的行为,让你发生变化。本着人性不善也不恶的基本观点,这个学派的心理学家,代表人物华生。没错,就是和福尔摩斯的亲密助手同名的华生。
他会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来自无意识,而是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只要施加外界的刺激,人就会做出相对应的行为。有着足够的控制环境,你可以把一个人变成任何一种样子。
华生自己也说过:“给我12名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们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乞丐或小偷等。”
说得可爱一点,这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其实是让人细思极恐的心理学家。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想,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眼里,你是什么?你的未来会如何?
没错,他们也是决定论者,说得直白点,他们没把人当人看,他们把人当成了机器,认为只要施加足够的刺激,人就可以被创造、被改变。
事实上,很多犯罪题材的小说或者影视剧中,很多变态杀手或是大反派,不严格的说,都可以认为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只不过,他们完全无视法律,也无视伦理道德,从支配、改变其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感。
可能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按照层次排列,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马斯洛所代表的,就是我即将要介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这个学派的心理学家代表,马斯洛、卡尔罗杰斯,他们持有的,是人性本善的观点。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的人性观,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正能量。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和关怀,每个人身上正常的成长和发展能力就会得到释放。
罗杰斯说过,美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他强调的是接纳,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去真诚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感觉,坦诚对待自己的经历,寻求自我实现。
每个学派其实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你找到自己支持的学派了吗?你又是如何看待人性的呢?
当然,上面所写的,只是一个角度。我相信,还有其他更清晰、更直观的角度,从其他角度看,也一定会对这三大学派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并且,上面所写的,限于篇幅的限制,其实是片面且不完整的。事实上,每个学派,都有伟大的心理学家,而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是我们永远无法反驳的。所以千万不要仅凭上面的介绍,对于其他学派带有偏见,想要真正地去了解一个学派,最好去完整地阅读某几个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
当然,作为引子,其实三大学派究竟如何这和这篇文章的关系不大。
接下来我会具体地介绍精神分析学派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几位非常厉害的心理学家。
一、从弗洛伊德开始的经典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作为精神分析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并且以他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心理学的领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去那些对于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偏见,事实上弗洛伊德是一位严谨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的一切结论都来自于他所接触的案例,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没有认真地接触过他的著作之前就对他妄下结论的人的观点,没有任何价值。
事实上,弗洛伊德曾经32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名和一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只是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包括当时爱因斯坦不支持他的观点,才没有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爱因斯坦写到过“弗洛伊德不过是个心理学家”,并且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性难以被证实,也成为了他最终没有获奖的主要原因。
而弗洛伊德的影响力之大,已经不局限于心理学领域,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也有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受到弗洛伊德影响的艺术家几乎不存在。
那么,究竟弗洛伊德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和理论,才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二、从潜意识说起
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状态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
潜意识(unconscious)中,进行着人大部分的心理活动,其内容包含着那些被社会道德、法律、宗教所禁止的、原始的、冲动的本能冲动。
而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中的想法要进入到意识中时,就会在这里接受调节和控制。
当那些想法接受了前意识的调节之后,最终就可以进入到意识当中,也就是当前能被人知觉、注意到的心理活动。
当潜意识中的想法无法进入意识之中时,这些欲望和想法得不到满足,就只能乔装打扮,像一个特工,把自己危险的武器隐藏在西装外套之下,表面却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通过这种隐藏,事实上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想法和欲望,已经偷偷地来到了现实之中。
而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者,就需要把这些特工外表的面具和伪装撕开,从而看到其真面目。这些特工最常见的伪装,就是梦、口误、幽默等等。
举个普通的例子,每个人都会出现“口误”。比如你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朋友叫你的时候,说出口的却是另一个名字。和丈夫在一起睡觉的时候,丈夫脱口而出的,是他前女友的名字等等。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实口误,代表的就是潜意识的想法,在尴尬背后,其实是潜意识中的欲望和本能在作怪。
比如,其实你的朋友潜意识中并没有把你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还对你有着某种戒备,因此他脱口而出的,就是他真正信任的朋友的名字。后面的例子同理。
而在这些想法的背后,其实还有本能。比如这代表了你的朋友内心有着某种欲望或是需求,其实他对于口误说出的那个朋友有某种欲望或是情感上的需要。
再比如一些黄色笑话,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听过。幽默是一种魅力,但你或许没有想过,幽默背后,是潜意识里真实想法和本能的流露。
三、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他将人格结构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当三者协调发展是,人就健康正常;当三者关系失去平衡,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本我 (id)对应潜意识内容,遵循principle of pleasure,也就是快乐原则。本我随时都在寻求欲望的满足和释放。而当本我的需求产生时,就会驱使着人去为之行动。本我中还包含着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两种本能,也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促进人活动的内在力量,包括生理需要和生存繁衍的本能,比如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需求。而死本能对立于生本能,包括攻击和破坏的原始冲动。
自我(ego)是现实化的本能,它遵循着principle of reality,也就是现实原则。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和本能欲望,都要经过自我理性的审核,转移或者是缓慢释放本我的能量。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化的自我,超我包含理想和良心两个重要部分,服从于principle of perfect,也就是至善原则。超我也是意识的主要内容,为自己的行为定下标准,如果自己所做达到了标准,就会感到满意;如果没有达到或者违反了标准,则就会感到愧疚。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将超我视为好或不好。超我实际上是社会规范、家庭教育、道德观念结合为一体的产物,它会说服一个人,去为了追求幸福而行动。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的超我在这个人的发展阶段受到了极大外界的特殊影响,就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危害。比如一些人没有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超我对于本我无法起到控制的作用,那么就可能出现一些病态行为,甚至是危害到社会的行为出现。
如果超我发展畸形,比如说,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伤害到其他人的行为感到愧疚和后悔,但也有少数人,是以伤害他人为乐趣的,不仅不会感到愧疚,甚至会获得满足和快感,这就是典型的超我发展的异常。代表人物就是历史上一部分恶名昭彰的连环杀手,这里就不举例子了。
那么,当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兄弟,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时该怎么办呢?
四、焦虑的产生以及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当三者之间产生冲突时,人会产生焦虑。
这样的焦虑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所谓的现实性焦虑,也就是指人受到现实中的威胁时产生的焦虑。比如一个人走在路上好好的,突然冲出来几十个彪形大汉,拿着棍子刀子,朝着这个人冲过来。这个时候,这个人就会非常的焦虑,此时的焦虑就是现实性的焦虑。
而神经性焦虑,是由于内部的威胁,也就是说,来自人内心的威胁。当一个人担心自己无法控制情感或本能,并引起非常不好的后果时,就会产生神经性焦虑。
而道德性焦虑,是当一个人担心自己违背道德性的标准,或是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候产生的焦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和朋友约好一起出门,可到了约定的那个时候,朋友已经在等着了,而那个人却还在睡觉,当他醒来发现自己错过了时间,违背了朋友之间的约定,那么他的内心就会产生焦虑,担心自己没法面对朋友的质疑。
而针对这三种焦虑状态,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什么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会引起我们之间焦虑的因素,可我们却仍然健康地活着呢?
那是因为心理防御机制会帮助我们减少压力,增强适应能力,阻止或者减轻焦虑。
经过心理学家们的补充和总结,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1.压抑。这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它会阻止那些不好的东西,例如记忆、经历、想法等等进入自己的意识,将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
譬如人生中前五年发生的心理创伤性事件一般会被压抑成为无意识,还有一些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创伤性事件,当警察对受害者进行询问时,他们常常会无法描述出事情发生的细节,甚至彻底忘记事情发生的过程,这就是压抑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因为一些记忆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是痛苦,那么压抑机制就会强迫个体去主动地将这一段记忆埋在心灵的深处,直到彻底忘记。但事实上虽然被压抑,那些被隐藏的东西还会再无意识中活动,寻求发泄和满足的时机。
2.否认。是一种在外人看起来可能很奇怪的机制,它会让当事者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拒绝已经发生了的不好的事情,即使那是事实。譬如无法面对亲人离开、无法面对自己失败等等。
3.转移,也叫置换。当个体感到焦虑时,他可能不会把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发泄到危险的人或物上,而是把它转移到其他他人身上。
譬如一个在公司被上司责骂的男人,回到家里会朝着自己的妻子孩子发火,这就是他将自己的焦虑转移的结果。
4.反向形成。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心理防御机制,指内心很难接受的想法或是情感以相反的态度或是行为表现出来。
举个例子,一个女生可能会对另一个女生表现得非常热情、友好甚至亲密,但事实上,她内心并不真的像她表现出来的那么友好。也许是因为嫉妒她的成绩好,也许是嫉妒她的身材好,又或许是嫉妒她长得漂亮,又或是种种原因。为了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态度,这个女生外在的表现反而会非常友好或是热情,所谓“表面朋友”“表面熟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男生也一样。
而往往真正的熟人或者是朋友,是能够毫不留情的吐槽或是互怼的那种。能一起玩,也能和对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能毫无芥蒂的吐槽对方。反过来想,有时候一个女生会对一个男生特别冷淡,或是各种针对,也有可能是在掩饰她内心对这个男生真正的情感和态度,当然,男生对女生也是如此。
要知道,一颗真心,越是纯粹,就越不会带有多余的粉饰。对女孩子而言,如果一个男生对你有非常多的甜言蜜语,非常多的讨好或是包容,那也可能是在通过外在的对行为和态度的强化来掩饰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比如“只是玩玩而已”这样的想法或是其他冲动。
往往真正走心的话,表露真心的言语,总是磕磕绊绊的。那是因为情感太过于强烈,导致说话的人需要时间去认真地组织语言,想尽善尽美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而虚伪的话,大家都能说得很流畅很自然,那是因为不需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只是说出来而已。
我之前也写到过,两个人之间真正的交流,其实不会产生热烈、自然的气氛,而应该是尴尬的、时常沉默的,甚至有一点低沉的气氛。当然,如果是家人、好朋友或是亲密的恋人,他们之间即使保持沉默很久,也会有着自然融洽的气氛,那是因为两个人在同一个频道上,并且非常了解对方。
5.投射。这个机制是将自己不愿接受的想法或是情感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听起来似乎和之前的转移有些相似,但其实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有这么一个案例,是国外的,在警方抓到一个杀人的逃犯时,经过审问,这个杀人犯内心其实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也不认为自己邪恶,反而认为警察才是邪恶的一方。这其实就是投射机制的表现。
再比如说,一个男孩子喜欢一个女生却不敢表白,他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表白,就会认为自己的室友也喜欢那个女生,从而什么都不做,让自己不那么焦虑,而事实上他的室友可能并不喜欢那个女生。
6.升华。这就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防御机制了,一个人会把那些让他感到焦虑的情感或是想法转化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和态度。
举个例子,一个平时不爱健身的人突然去了健身房,其实就是一种升华的防御机制,可能他刚刚失恋,也可能刚刚遇到了失败或是挫折,需要把自己的攻击性的欲望转化成健身、运动的行为,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往往热衷于健身、体育竞技的人,其实可能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的攻击性欲望比较强。
还有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女孩子喜欢一个男生,但却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个男生。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为了配得上那个男生,她愿意去拼命学习、健身,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出色,这也是升华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所谓的“化悲痛为力量”,说得大概就是这种机制了。
7.合理化。说白了就是为自己找看似合理的理由开脱,当个体面对已经发生的难以接受的情景时,就会找出一个合理的、自己能够接受的解释,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这个没什么好举例的,最简单的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谚语足以说明一切了。
譬如一个成年人在非常紧张的时候,也可能会做出咬手指,东张西望等行为。
还有一种最严重的情况,就是个体面对无法承受的事实之时,会直接退回到儿童阶段,譬如哇哇大哭,甚至智力、人格都退回到儿童时期,让一个成年人表现的像一个孩子甚至是一个婴儿。俗话说就是“吓傻了”“急疯了”“气傻了”这种情况,可能会在凶案现场或是亲人去世时发生。比如一个目睹凶杀过程的幸存者,就可能会退回到早期的不成熟阶段。
9.认同。这种机制是说一个人通过模仿表现出他人(通常是自己尊敬或关注的人)的特征或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或是消极情感。
举个例子,一个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在受到上司或是同事的压迫时,会感到焦虑和沮丧。他可能会通过表现出自己所认同的人的行为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比如大学时候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曾经说过,这种时候就要勇于去反抗、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那么这个新人就很可能去勇敢地反抗,去勇敢地争取自己的权利。
但也有其他可能,比如这个新人的父亲也曾经遭受过同样的情况,而这个新人又非常尊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当时是无奈地、屈辱地承受了自己不该承受的压力和任务,并且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忍,要躲,那么这个新人最可能表现出来的,就是逆来顺受,对很过分的要求也不敢拒绝或者质疑。
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一个理论,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性是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他认为,这种性的冲动和潜力在人发展的不同阶段,附着的身体部位也不同。
由此,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同时他提出了固着的概念,指一个人的性本能提留在一个特定的阶段,从而导致他外在表现出特定的行为。
如果冲突或固着停留在口唇期,那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就可能是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等,甚至性格上自卑、依赖或是洁癖等,也被认为是口唇期出现了问题。
肛门期,一个婴幼儿需要接受排便训练,他在这个时期需要学会自己控制大小便。如果这一阶段出现了问题,则也会对未来的人格产生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冷酷、顽固、刚愎自用的性格,可能就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同样的道理,其他时期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也会有对应的不同的表现甚至是疾病出现,但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五、简单说说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在治疗或者咨询过程中,会采用自由联想、解释、释梦、移情分析、阻抗分析等技术,帮助来访者或是患者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蕴藏着的真正想法,并引导他们去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们把新的领悟带到生活中去。
但在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挑战,比如对移情的分析和处理。在精神分析师和咨询者交谈的过程中,交谈者会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的身上。但在发现了移情之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将移情分析解释给患者,就是真正的技术所在了。
咨询师当然可以毫不犹豫、无所顾忌地将他所发现的一切都告诉患者,但下场往往不会有多好。比如当来访者对咨询师掏心置腹时,咨询师却告诉来访者,你现在的表现就是移情现象,其实你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欲望是如何如何,恐怕咨询师会被痛骂一顿也说不定。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让自己直接面对自己内心潜意识中的种种欲望和本能,直接面对那些超我所不允许、不接受的,但却是内心真实的想法,对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处。
六、结束+随便谈谈
在电影《危险方法》中,弗洛伊德曾经和另一位心理学家(女主)讨论过这个问题,事实上,弗洛伊德也明白自己的那套理论会被这样抨击是因为什么。他比谁都明白大家厌恶、反对的是什么,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绝不改变。
这就是我尊重他的原因。
不是因为他不懂世事、不懂人情世故,而是因为,他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人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他不愿编造出一套谎话,去欺骗患者。
他认为真相值得被尊重,患者也同样应该了解真相。
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够正视真相,正视自己真正的想法,正视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同样的,像他一样看透了一切的人,并不能全部成为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因此,就产生了能够让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一些理论和派别,比如宗教,比如一些我不会说出来但广泛被大家认同的观念和理论。
看到真相,看到真实的自己之后,人会怎么变化呢?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也说过类似的话,“稀奇的悖论是,当我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以后,我可以作出改变”。但他仍然认为,一个人只要接受真正的自己,就会发生变化,就可能会超越自己现有的存在形式。
也许只要相信,去勇敢地面对真正的自己,就一定会发生变化,这就足够了。
如果你知道弗洛伊德受到了叔本华极大的影响,那么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和他的为人处世,也自然就不会奇怪了。
叔本华是谁?用现在通俗一些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影响了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柏格森、弗洛伊德、荣格、托尔斯泰、莫泊桑、马勒、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大佬的超级大佬。
我同样认同的是,任何学科的问题,研究到深处都会回到哲学领域上来。甚至说的极端一些,任何问题本质上都是哲学问题。
而在我们存在的时代之前的数个时代,已经有很多很多的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对于那些我们困惑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我在看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的时候,看到弗洛伊德写到,解释一个东西,就是在赋予它意义(不是原话,但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很有趣,当我们在试图解释面前的事物之时,其实是在试图对其赋予意义,同时也是在对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那么我在敲打这些文字之时,其实也就是在对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这么一想果然就会让人激动起来啊。
作为开创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而在他之后,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心理学家,在他的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对世界和人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由于我精力有限,这一篇文章就写到这里,下一篇,如果还有下一篇的话,我再继续来说说这个学派其他心理学家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