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古贤先哲把“善”视作人类最原始、质朴的天性。自古以来,在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儒、释、道”文化都把“善”看作是文明的核心。因为心中存善念,无数仁人志士才怀有造福他人、兼济天下的美好心愿和高尚举动。发自内心的善行才是高尚的,所以行善者必须具备独善其身的境界,以独善其身为基础,才可能滋生一颗兼济天下的大爱大德之心。
要做到独善其身,并不容易。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现实中,生活就是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能否控制得住各种欲念,能否抵御住各种诱惑,对每个人都是个极大的考验。人们在公众场合,绝大多数都能展现理性、道德、善良、文明等美好的一面,但在私下,身处不良环境中,面对各种诱惑,人的劣根性往往就容易暴露出来。无欲则刚,如果内心总是潜藏着太多蝇营狗苟的私心杂念而不灭而发酵,就难以独善其身,就更难做到心怀他人或兼济天下。此时,要做到独善其身,就需要具备“慎独”精神,一个道德高尚者如果经过“慎独”炼狱的“烘烤”,就能在无人监督下洁身自好,抑制贪念,不作恶。当中国共产党人还在延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1939年,刘少奇同志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经典讲话,结合战争年代的实际,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重要修养加以阐述,提出具体的要求。正因为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普遍经受住了“慎独”的严酷考验,所以才能赢得越来越多民众的信任,引领全国人民赢得解放大业。七十多年过去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光辉思想和“慎独”精神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仁人志士们。
自从有了阶级社会,法律法规制度就是规范人们行为举止的他律要素,道德约束则基本属于自律要素范畴。在我们所处的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人们固然离不开法律法规制度的他律,但我们的社会也是日益文明的社会,人们更需要提倡和践行道德自律。“慎独”以道德标杆衡量自身,是一种最严苛、最高标准的自律,是一种最完美最有效的道德规范。
要做到独善其身,必须要有宽广无私的胸怀,能做到宠辱不惊,淡定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成功或收获不沾沾自喜,面对失败或挫折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弃。
两千五百年前儒家宗圣曾子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吾日三省吾身”。要做到独善其身,须多多反躬自省,时刻检讨自己的所思所作所为,以及时矫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按照“亚圣”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处时代的要求,独善其身的最高标准似乎只是要求失意的封建士大夫守本分、不作恶而已,而且,在那个物质贫乏、信息闭塞、人类智商相对较低、人际关系简单的远古年代要做到独善其身显然相对容易一些。但在当今经济高度发达、物欲横流、人类越来越聪明、人际关系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代,独善其身、尤其是“慎独”的难度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当今时代,能做到独善其身者,无论他(她)是否为大众所知,实质上就足够成为道德典范。一些广为人知、克己自律的道德模范之所以能够持之以恒行善播爱,首先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到“慎独”,是独善其身的模范。因此,我们学习道德模范,首先应该学习他们“慎独”的高贵品质。
独善其身是规范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当下,由于大环境影响,职业道德危机比较严重,像食品、医疗、环保等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需要学习道德模范利他主义的高尚品德,时时警醒自己,做到独善其身,以“慎独”态度严格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独善其身,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同世界了。当然,世界大同只是一种理想社会,人人独善其身也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但如果有更多人能追求独善其身的境界,理想不灭,那我们的社会无疑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