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考试要点】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二、学科性质//性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宏观范畴/微观范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
四、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考点一,识记】
1、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中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因而其具有双重任务:“学”的方面和“教”的方面。
学的方面,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主要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里阶段的一些心理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迁移以及学习的相关理论等内容。
教的方面,包括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心理现象,以及在教学中面对的一些情境等内容。
二、学科性质【考点二,理解】
1、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科学。
从学科范畴上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2、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⑴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对象与任务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教育心理学则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⑵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而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这一领域的体现。普通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考点三,了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宏观范畴和微观范畴。
(一)宏观范畴
从宏观上看,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基本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1、学与教的五要素:
⑴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这一要素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学与教的过程。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等。
个体差异,先前的基础知识、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⑵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⑶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识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⑷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传统媒体:简单实物、教具、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等。
现代媒体:电脑、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等。
作用: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大小,影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⑸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温度、光线、照明等)、教学设施(桌椅、黑板、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排列等)。
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三大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⑴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策略以及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等。
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⑶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时时监测、评判、分析、纠错的过程,它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同时进行但又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二)微观范畴
微观范畴,主要分析与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具体的操作环节与内容。见下图。
微观模式下的几个主要问题:
1、确定教学目标;
2、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执行教学设计;
5、评价/反思。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
1、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学习心理: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3、品德心理与心理健康: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
4、教学与教师心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师心理。
四、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考点四,理解】
1、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也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⑵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⑶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⑷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考试要点】
一、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西方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冯特的重要贡献/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引言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为发展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一、早期教育心理学思想【考点一,识记】
(一)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在其教育著作就蕴涵了大量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1、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主张学习要博约结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主张学习不要主观臆测、武断专横、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复习不只能巩固知识,还能在巩固旧知识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新知识。这是孔子的学习论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强调了学与思的关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强调启发教学。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则强调了人性养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孔子非常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他把“道”
视为生命之所系。根据他的言论,他把德育划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阶段,他的德育心理思想是很完整的。孔子在差异心理、教师心理等方面都有所论述。
2、孟子的教育心理思想
孟子在其教育心理思想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如,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这是孟子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想。孔门弟子所著《学记》的教育心理思想,主要包括德育心理思想、学习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等,则强调了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3、儒家其他人的教育心理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之集大成的《学记》中,就系统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德育心理思想、学习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就蕴涵着早期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荀子提出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西方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西方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生来就有的,这些知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性的学习日臻完善。亚里士多德则看到了观念之间的联想能促进理解和记忆,这就是后来的临近律、接近率和对比率的萌芽。他的顺应本性、培养学习习惯、启发心智等教育原则,都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大教育家们,也都十分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夸美纽斯提出了“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认为人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心理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首次提出了“把教学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分支成果进行了总结,他明确提出:“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作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因此,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奠基人”。
二、教育心理学的创建【考点二,识记】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教育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冯特的重要贡献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到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形成了完整了的心理学体系,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1949)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不仅开创了动物学习实验与教育测验,而且建立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提出了学习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及个别差异理论。他的观点支配和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长达50年之久,因此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考点三,识记】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心理学界公认这一年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时间。
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方法能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但理论和研究积累都不够充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解释教育问题,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倾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如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首创智力测验之后,各种类型的测验,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等都先后开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教育心理学则吸收了心理测验和儿童教育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身的内容。
从20年代起,对动物和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派别,这些理论以及学派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了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缺陷:内容庞杂,不系统,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偏重于研究动物和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其研究结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
下面主要介绍美国、前苏联和我国的一些研究情况。
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⑴联结派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不仅创建了教育心理学,而且创建了联结派教育心理学。他认为,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原则和公式;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式;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联结派从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如华生、赫尔、斯金纳等。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⑵认知派教育心理学
该学派源自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在美国得到传播和发展。这样,在美国逐渐形成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它极力反对联结派教育心理学,在反对中,得到了发展。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得到流行,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兴起,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三位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列维·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及维列鲁学派(维果斯基和鲁利亚(А.Р.Лурия)、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的开山鼻祖,他于1926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布隆斯基(1884——1941)是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强调儿童个性的统一以及探索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综合研究的途径,其代表作是《心理学概论》、《记忆与思维》、《学生思维的发展》等。
谢·列·鲁宾斯坦(1889一1960),提出了“意识与活动的统一原则”,1935年发表的《心理学原理》,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40——50年代,开展自然实验法研究,在综合性研究下重视教育实践研究,形成了学科心理学及知识掌握等理论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梅钦斯卡娅《算术教学心理学》,博戈亚夫林斯基、梅钦斯卡娅合著《在学校中掌握知识的心理学》,孜科娃《掌握初等几何学知识的心理学概论》。其特点是:忽视理论探索,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全盘否定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创造性不够,理论思想不活跃。
3、我国的教育心理学
前期,主要翻译介绍欧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我国心理学家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一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9年,高觉敷出版《教育心理学大纲》,1947—1948年又出版了《师范学校教育心理学》;1933—1937年,艾韦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36年出版《教育心理学实验》,1945年出版《教育心理学大观》;1935年,潘菽、吴绍熙出版《教育心理学》,1944年,萧孝嵘出版《教育心理学》;50年代,开始学习、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集中表现为:
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尽管不同的教科书对如何教或如何学的问题各有侧重,但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同时,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歧日趋缩小,相互之间吸收着对方的合理内容,学派界限趋于模糊。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尤其是60年代初,由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把这种热情推向了高潮。人本主义思潮、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
其代表人物及著作:布鲁纳(J.S.Bruner )开展了课程改革运动,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知识结构学说,被公认为是当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加涅(Robert Mills Gagne)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分类,《学习条件》)和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认知同化学说及有意义语言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在当代的认知理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联结—认知学派的托尔曼、人本主义的罗杰斯及安德森(John Robert Anderson,《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60年代以后,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①理论思想活跃。列昂节夫发表了《论学习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问题》(1957),逐渐形成以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派和以梅钦斯卡娅为代表的“联想——反射”理论派。②加强了与学校教育工作的联系。代表人物是赞科夫、达维多夫、厄里康宁、兰达与塔雷金娜等人。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明显变化,吸收了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新成果。1972年,彼得罗夫斯基《年龄与教育心理学》,把年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融为了一体,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改造教育心理学。1963年内部发行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文革期间,
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遭到重创,限于瘫痪状态。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并且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如合作学习等。
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2、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4、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此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70 年代末,我国的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
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考点四,识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3、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动机、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等必将进一步深入或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个别差异和个别化的教学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
5、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阅读教材)
【考试要点】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普遍联系、动态发展、矛盾统一以及质量互变等基本观点,对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针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研究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揭示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并客观地研究教育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和机制。
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研究心理现象时把人的心理看做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加以综合考虑,从心理系统与环境、心理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制约关系来认识各种心理现象,总结各种心理规律。
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整体性;2、层次性;3、动态性;4、自组织性。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际出发,研究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研究的结果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研究重点:应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原理,探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
其规律,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4、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⑵保证被试者有积极的教育影响。
5、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研究者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被试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态度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内容;
2、收集资料;
3、提出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
5、执行计划。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考点三,识记】
(一)描述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记录教育过程中某些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来揭示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1、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
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⑴优点:可以观察到被试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所获结果比较真实。
⑵不足:研究者比较被动,只能等待行为的发生,因而难以观察到所需研究的行为;收集资料费时;对观察结果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2、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调查者所了解的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种是问卷调查,另一种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⑴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和问题编写各个部分问题
优点:省时、省力,简便易行;取样大,研究的被试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研究结果的统计处理具有科学性等。
缺点:缺乏灵活性,且不够深入;问卷题目容易表露某种期待的答案;被试对问题的回答常有猜测,不易真实;统计处理较简单,难于进行质的分析等。
⑵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适用个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对研究者具有很高的要求;研究者要努力保证访谈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研究资料也难以量化。
3、测验法
1、测验法即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测量工具衡量心理、行为特征的方法。
2、测验种类: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
3、优点:能对心理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4、缺点:难以从中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4、个案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学生,特别是那些学校上有困难或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
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背景资料、生活史、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
优缺点:能够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但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5、行动研究法(勒温)
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想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体现在从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性研究方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有两种形式: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1、自然实验法:也称现场试验法,是在教育实际情境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
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变化。
它有三种基本组织形式: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循环实验形式。
优点:兼具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另有:自然、切合生活实际;具有主动性。
缺点:实验情境不易控制,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2、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实验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优点:能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对实验条件和被试活动作出精确的记录,便于分析和研究。
缺点:实验条件与实际生活差别较大,所获结果往往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推广
【2015菏泽统考真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