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有利于君主专制);人君须仿效天道,行仁政。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
5、评价:(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4)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第四课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二.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五.补充知识
宋代儒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提出了儒家自身对宇宙的形成和人的本性的看法, 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1)“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2)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3)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4)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齐家是治理家族。
治国是治理国家。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家强调解脱。都想要解脱了,还在乎什么呢?
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世间的,首先应做好人这个基础,把基础做好了才有条件学习佛道二家的知识,人应该不违世法以证佛法,宗教是人类理想的最高祈祷目标,宗教的道德标准超然地高于人世间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足以看出,在三教中儒家思想这个基础的重要性了。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
2、背景:政治: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进步思想主张:
(1)反对孔孟学说,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2)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5、对李贽思想的评价: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二、倡导经世致用
1、含义: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2、背景:
(1)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3、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各自的著作)
4、主要思想:
(1)学术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
(2)提出种种拯救时弊的主张——《天下郡国利病书》
(3)“工商皆本”学说广泛提出
5、评价:
(1)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为后世提供重要思想源泉
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背景:明朝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主要思想:
(1)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2)关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3)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评价:
(1)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2)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3)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览表
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原因:[1]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
[2]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
[3]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
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第二单元复习纲要(整理)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汉字起源: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汉字萌芽:刻画符号(半坡彩陶)
3.汉字形成:甲骨文
4.汉字发展: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它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二、书艺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成为艺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2.关于篆刻
中国的印章篆刻与书法并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以小篆为基础,融合隶书风格。到明代与书法、绘画合为一体。第八课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1、起源
时间:新石器时代
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
特点:自然、生动、粗犷、浪漫
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2、战国时期的发展
工具:毛笔
材质:绢帛
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特色:浪漫、神秘、古拙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魏晋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
1、顾恺之
时代背景:魏晋时期
创作群体:文人群体
绘画理论:―以形写神‖
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2、吴道子
时代背景:盛唐时期
特点:―吴带当风‖
艺术成就:―画圣‖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三、文人意趣
——从宋代到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的发展
1、宋代
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2、明清时期
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四、民间风情
————从宋代到明清时期的民俗画的发展
1、宋代
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题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明清
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①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二.楚辞
1、什么叫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句式灵活
3、代表人物:屈原——《离骚》
三.汉赋——带韵散文
1、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2、原因: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四.唐诗——黄金时代
1、原因: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2、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五.宋词——―长短句‖
1、代表人物:李煜、苏轼、李清照、岳飞、辛弃疾、陆游
2、社会背景:①古代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的繁荣、城
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生活更加丰富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民的感情更加丰富,“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六.元散曲——元代兴起的新诗体
1、基础:宋、金俚曲俗谣
2、社会背景: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第10课从传奇到小说
课标要求:知道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传奇(唐)
1. 社会背景:
①唐前期的百年大治,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②“俗讲”和“变文”的出现,对传奇的出现产生较大的影响
③统治者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文人辈出
④妇女地位有所改善、宗教的传播、唐中后期的动乱为传奇提供了题材
2.特点
传奇是唐人小说的通称,是成熟的文言小说,是文人创作的虚构故事,以言情为特色
3.代表作:《柳毅传》《南柯太守传》《莺莺传》
二.话本(宋)
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最早的白话小说
1. 社会背景:
②“说书”的流行
2.特色:适应了下层市民生活的需要,模仿讲唱艺术的体裁,运用通俗的语言,大部分取材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下层市民的民主、进步思想
3.意义:对后代的通俗小说、戏剧、讲唱艺术发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三.小说(明清)
1.社会背景:
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 代表作:
(1)―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3.特点:
①分标章节回目、首尾完整相连
②直接反映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也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第11课梨园春秋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萌芽——傩仪
傩仪蕴涵着古代戏曲的萌芽,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傩仪:傩从先秦时代到汉、唐都很盛行,以惊吓、驱逐恶魔为目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后变成国家仪式
二.发展——南戏与杂剧
1.南方——南戏
(1).流行区域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和福建泉州、福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
(2).背景: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坊市的限制废弛,出现了许多集市和娱乐场所
(3).特点: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在民间流行比较贴近百姓生活
2.北方——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1)背景:
A、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B、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宣泄在戏剧中
(2)特点:
结合多种表演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3)代表人物:
―元曲四大家‖
三.繁盛——京剧
1.背景:
①北京是休闲文化的中心,流行许多戏曲
②徽班进京(―四大徽班‖:三庆班(高朗亭)、四喜、春、春台)徽班吸取了昆曲、棒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
表演形式,融进了北京的语汇。
2.第一个繁荣期:清朝同治、光绪年间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从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启蒙思想所贯穿的人文主义的光芒,即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三次解放运动。
二、重点、考点
1.重点:①智者学派的形成、观点、意义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意义;
②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实质与意义影响;
③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实质与意义;
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主要人物及思想、实质及意义;
⑤近代科技的勃兴。
2.考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早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与热点,而新增加的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相关知识也定会成为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可从几方面入手:一是该思想兴起的经济和政治根源;二是各思想家的内涵与特点;三是其意义与影响。
三、课文内容解析
第13课希腊先哲
1.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智者学派的观点)
解析: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
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
3.希腊先哲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思潮
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文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为文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定位。
第14课巨人迭出的时代
1.为什么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最早产生在意大利,那里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陈腐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主张建立和发展世俗性质的资产阶级文化。
(2)历史根源: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3)14世纪中叶蔓延于意大利的黑死病促使人们反省:长久以来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的生活,活着也形同死亡。
2.了解人文主义(见教材)
3.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提供精神动力。
第15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1.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
首先,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其次,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16世纪,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会的日趋腐败,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高涨。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势力强大,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方式来进行。
2.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加尔文继而提出“先定论”,贯穿于宗教改革的思想,并不否认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将信仰的权力归结给第一个普通的教徒。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旨在将与上帝沟通、中介的权力归为教皇、主教等神职人员,教徒必须依靠参加繁缛的宗教活动,包括如购买赎罪券等,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换言之,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的分歧在于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加尔文进一步论证因信称义,将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归结为上帝的预先安排。谁能说得清楚上帝是怎样安排了每一个人的命运?于是,谁都可以发财致富,只要你别忘了感谢上帝。加尔文用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意志等大道理,扩大了上帝对每一个人的控制,而实际上就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个人的权力。
宗教改革中的这些思想在维护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强调人的虔诚,只要虔诚地信仰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恩赐,强调的是个人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与此同时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宗教改革在思想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在实践上否认了教会对欧洲的统治,为扩大国家的权力提供了理论。
第16课理性之光
1.启蒙运动的含义及思想主张。
2.你认为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思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区别)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基础知识填空)
1840——1919年“西学东渐”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1)鸦片战争前后的林、魏:“开眼看世界”
抵抗派:地主阶级——代表: 、 (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2)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学西方(器物层面)洋务派:地主阶级——代表: 、、等
(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代表: 、等)
3)90年代末的维新变法:主张改良,学西方政治制度(层面)维新派:资产阶级——代表: 、、、等
4)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主张,学西方政治制度
革命派:资产阶级——代表:等
一、开眼看世界
1.鸦片战争前后,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西方联系扩大;
2.清政府长期对外实行政策,愚昧无知、落后、妄自尊大。
3.为,,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4.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立译馆,翻译报刊;
命人译出《》、编译《》;
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
5.《》: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
开了近代由爱国而学习西方的先河。
6.魏源:受林则徐嘱托编写《》一书;
提出“”的思想主张
7.影响: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而学西方渐成中国近代思想主流。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1. 19世纪60—90年代,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冲击。
2、洋务派的主张:
1)倡行“”的文化主张;
2)在维护的前提下,只有“”,采用,才能“自强”、“求富”。
3、顽固派的主张:主张。
4、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采用西方
5、两派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都是实行君主专制。
6、影响: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等。
2)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
由于战争结局的刺激,后来进而提出,实行
制度的要求。
3)评价: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2、康梁维新派
19世纪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同时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增长,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是。1)、康有为:设,聚众讲学;
撰写“两考”,借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宣传维新,提供变法的理论依据;
在思想界产生“”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康有为著作(“两考”)的特点:把和相结合。
.康宣传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阐述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3)谭嗣同: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发出那个时代的;
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
倡导男女平等。
4):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提出“以为体,以为用”等主张
借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
5)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交锋。
·影响: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是辛亥革命在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一、背景1、失败后,倒行逆施,掀起逆流;
2、一战期间,中国得到发展(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3、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
4、一批认识到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运动兴起的标志是年陈独秀创办《》.
2、其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 .
3、其主要思想阵地是《》;其主要活动基地(运动的中心)是。
4、任北大校长后,以为办学宗旨,提倡“”.
5、当时出现的宣传新文化的刊物有:《新青年》、《》、《》、《》。
6、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等。
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与是运动的核心内容,由首先提出)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口号:―打倒孔家店‖
(为什么要打倒?如何评价这一批判?实质是什么?见书P94--95)
(2)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利用来深刻揭露。
“吃人的礼教”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
(3)《》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4)鲁迅的《》把贞洁观与夫权、君权相联系,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巨大危害性;
也撰文批判传统贞洁观念。
(5)“她”字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由创造出来的。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文章:胡适《》;陈独秀《》
(2)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提倡,反对文言文;
提倡,反对旧文学
(3)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
主张推倒旧文学,建立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4)以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上的准备。
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文化的平民化
1、随着运动的深入,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新潮流。
2、在教育界:初年,面向群众的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就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思潮。
3、在文学界:散文:在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
诗歌:在“”口号下,诗歌注重内容和形式的革新。
五、1917年以后,增加了新内容: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
六、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见书P97
(基础知识填空)
一、哲学理论基础——“”
1、“”学说是孙中山的政治纲领——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孙中山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的思维方式。
2、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还揭示了从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以为基础,以为指导。这体现了孙中山对与关系的认识,即高于。
二、旧三民主义
1民族危亡、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行不通;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
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提出“,
“的纲领,走上了的道路
1905年11月,孙中山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撰写刊词,首次提出。其中民族主义是反对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的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政体,建,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民族主义是;民权主义是;民生主义是;
4
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推动的发展,建立起中国第一
局限性:A、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B、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新三民主义
1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C、陈炯明叛变的刺激
2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
,对内反对;(即联);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和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即联);民生主义是,,实行。(即扶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
新三民主义是,是;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和
4
新三民主义是是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的革命性,是国共两党和
5
(基础知识填空)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
1、受俄国胜利的影响,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发表《》
《》等文章。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
2、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创办《》;与陈独秀讨论《》
3、毛泽东等人以主义为指导,建立了,开展
二、毛泽东思想发展脉络:
1、发端:国民革命或大革命时期(1924-1927)
思想内容:A、革命领导权:; B、革命力量:
著作:《》、《》
2、初步发展:国共十年对抗时期(1927-1937)
思想内容:A、革命道路:; B 、土地革命;
著作:《》、《》《》
意义: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思想内容:A、革命阶段:B、人民战争思想
著作:《》;《论持久战》等
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
4、发展:抗日战争后(1945—1976)
思想内容:A、新中国的国体;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国家资本主义与和平赎买;发展生产力;
D、两类矛盾学说及处理矛盾的理论
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党的建设理论;
5、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的结晶;
五、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
2、毛泽东思想是与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基础知识填空)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包括
①②③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背景
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的《》,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脉络
邓小平理论把的基本原理与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走一系列重要问题。
提出:中共十二大
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制定了分的目标。
成熟: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本质。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的目标。
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其他:和平与发展理论;一国两制;“三个有利于”;
三步走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个文明。
4、意义:
(1)、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2)、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
(3)、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回答“”这一重大问题。
2、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2002年中共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第六单元复习题纲第
26课现代科技革命
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1、17—19世纪牛顿经典力学日趋完善、成熟。
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代表了17C最伟大的科学成就,19C被看成是绝对的权威
2、19世纪末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物理学的新发现而陷入危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出现的背景
二、科技革命
(一)、宇宙世界——相对论(爱因斯坦,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1.内容: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时间、空间、运动、质量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较典型的现象是运动物体长度变短(尺缩效应)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钟慢效应)运动的物体重量变大。2、意义:
(1)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2)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的领域;
(3)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二)、微观世界——量子论(普朗克)
1.量子理论: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玻尔的原子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2.意义:
(1)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其形成标志着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2)量子规律的新技术深深地改变了人类地生活,包括激光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3)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核物理等科学地发展,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
三、现代物理学兴起的意义
(1)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宏观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的不足,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仅对物理科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科技
一电脑与网络
(一)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1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计算机的出现把人类引入“信息时代‖
2.1969年国际互联网,网络使地球缩成一个“村“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从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资本不同的是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本是信息
2.信息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如遥控生产,远程教育,远程会诊,网上追击罪犯,电子报刊等。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
(一)生物工程的形成与应用
1.基础:遗传学核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工程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形成:19C70S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3.应用:1993年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正式投放市场
(二)遗传工程的重大发展
1.地位: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2.发展:1990,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7年―克隆羊‖出现
3 .成就:21C完成对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三.登上太空
(一)。人类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
1.1957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2.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3.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载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4.1981年4月,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这是世界宇航事业德又一个里程碑。
5.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我国成为第三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德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宇航员
四:高新科技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1)改变和添加了人类生活的内容,如网络技术的应用,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且对传统的信息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它对人类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思考方式,让人类对自己和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更新。
第28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