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职业教育》评论版2019年第3期推荐何永刚

网络 2022-12-29 12:07

《职业教育》评论版2019年第3期

推 荐

“第一技能”培育:中职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何永刚,黄宏忠,高志伟

作者简介

何永刚,男,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党委书记,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黄宏忠,男,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研究。

高志伟,男,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教科室主任,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德育理论研究。

针对职业学校德育实践中“重技能培养,轻素养养成”等问题,该文从心理、职业、社会三个层面入手,聚焦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最核心需要”,创造性地提出“第一技能”新理念,并借鉴“认知、联结、自动化”三阶段的技能养成模式,积极推行德育技能化,初步形成了“第一技能”养成的“三平台、四路径”,有效落实了“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增强了中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很好的德育实效。

一、“第一技能”中职德育模式的提出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中职学校生源中,属于初中毕业生后20%的比例大幅上升,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高一新入学学生违纪率逐年攀升。据调查,2000年入学的全市中职新生中,在初中阶段受过各种处分的比例接近1%,2005年就突破了5%,到了2010年则逼近10%。第二,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根据对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和2009级学生的专项调查发现:学习焦虑、交往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等心理问题在不少学生身上普遍存在。这些经历了过多挫折和“失败”的中职学生,不仅对学习产生了“习惯性”的排斥心理,也在实习和工作中表现出不良行为倾向,比如自由散漫、不愿合作、频繁跳槽等。大量调查显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二)中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由于目前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过于注重功利性、工具性,过于强调专业化的实用主义教学,导致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短视,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理念、方法上也不尽如人意,缺乏职业素养培养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管理”,不够贴近学生实际,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同时,考核与评价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难以发挥其正面激励作用,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社会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和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而2016年9月正式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是对这一重视的细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职校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成功应对职业挑战的必备素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绝大多数企业更看重员工的职业素养。根据学校对富阳区20家知名企业的专项调查,踏实勤奋、对企业忠诚、吃苦耐劳是企业最为重视的三种品质,而对掌握岗位流程、专业对口等要求相对较低。因为对企业来说,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常态的、短期可见效的,而可持续发展因素诸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团队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等职业素养与企业发展前景息息相关,且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这对职业学校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学校提出解决德育问题的新思路。首先,用“第一”来突显德育的优先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对德育价值的认可度。其次,用“技能”一词来强调中职学校德育是“低起点的德育”,是着眼于基本行为习惯训练的。同时也告知大众:我们的德育走的是技能化训练的道路。于是,“第一技能”的德育理念应运而生。之后数年,我们用实际操作和实效印证了“第一技能”的两大作用。第一,它是专业技能培养的保障系统。“第一技能”强调严要求、高强度和持续度,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人生方向,清除其职业愿景的不清之痛,促使其更努力、更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第二,它是专业技能培养的动力系统。“第一技能”不仅能很好地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更有梦想和追求,而且这一方式也赋予德育以技能意义(见表 1)。

二、“第一技能”中职德育模式的内涵

“第一技能”是指学生终身发展和企业发展均“最需要的、最看重的道德品质”,它在强调“德育为首”的同时,积极倡导以“德育技能化”的方式优化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其内涵可以概述为“三个层面十大要素”,即形象层面、意识层面、品质层面;良好的适应能力、阳光的自信形象、文明的行为举止,团结协助的合作意识、按章办事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踏实勤奋的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顽强的意志、忠诚敬业的精神。其中,形象层面、意识层面、品质层面三者存在着从高到低、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第一技能”是一种关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全新理念和思路。提出“第一技能”的理念并付诸行动,意在为中职学生搭建提升素养、挖掘潜能的平台,持续扩大其职业生涯发展成功面,并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目的。“第一技能”中职德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第一技能”的价值取向是重塑自我,即重在鼓励学生对目前的自我进行剖析,激发起学生重塑自我的强烈愿望,进而引导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重塑。第二,“第一技能”训练的本质是意志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意志力,是导致中职学生种种不成功的重大原因,因此,以意志力培养为本质的“第一技能”训练,能够直击要害,事半功倍。第三,“第一技能”训练的标准是“整个社会的认可”,训练结果应得到包含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等在内的全社会的认可。第四,“第一技能”的内容是学校教育中的“小事”。相较于学校的大事,“第一技能”更关注师生在工作岗位或学习场所甚至生活区、休闲区的一言一行。

三、“第一技能”中职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建构三大平台

一是建构认知平台,聚集德育人气。学校依据“操作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出台了《学生“第一技能”教育培养实施方案》,设定了“认识理解→实践练习→反复练习→体验提升→自觉完善”的“第一技能”培养流程。同时,积极拓展校内认知平台,搭建学校、家庭、企业三位一体的认知平台网络(见表2),深化学生对“第一技能”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第一技能”认知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助于在学校层面持续推行学生“第一技能”的培养、训练,有助于全体师生明确培养的目标、途径,而且有助于形成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的局面,确保最终实现“认识到位、措施得力、教育有效”的教育目标。

能力重要还是道德重要_中职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性_学生道德素养有哪些

二是建构训练平台,彰显德育勇气。技能的形成需要依靠反复地、有意识地训练,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中形成一种近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思维方式或动作习惯。对学生“第一技能”的形成方法、途径正是基于技能形成的一般原理。基于此,学校充分利用每天规定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资源,积极创建“第一技能”的训练平台。

除了“日练”之外,学校还创设了“周练”平台,即创设了“‘第一技能’训练实践周”活动平台。它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为期一周的“第一技能”校内专项训练活动。为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制订了《“第一技能”实践周活动方案》,每天由德育处和专业部各派一名行政领导根据方案专门负责具体实施,同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及操作程序。

三是建构实训平台,传递德育正气。德艺双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而是需要企业的通力合作。较之于学校,企业的要求更具有针对性,企业的环境更具有真实性,企业的参与更具有实效性,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学生“第一技能”实训平台,可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从而使教育行为更接地气、更具人气。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工学结合活动,专门设计了“第一技能”鉴定表,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项的测评和教育管理,帮助学生完成“第一技能”的实训和体验。

(二)铺设四条路径

第一,强化课程建设。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落实“第一技能”中职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学校实施了“第一技能”专门化课程建设项目。专门化课程具有目标指向明确、内容针对性强的特点,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为此,学校专门编写了《“第一技能”教育》(该教材已经成为2015年浙江省中职课改试点学校选修课程A类教材),并开设了“第一技能”专门化课程,进行长期的专项学习。

第二,优化养成训练。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具体的德育实践表明,仪式感对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学校创设“第一技能”宣誓仪式,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第一技能日”“忠诚敬业日”“意志品质日”等宣誓活动,不断“净化”学生的头脑,强化学生的“第一技能”理念,为“第一技能”的有效培养铺平道路。

第三,注重文化熏陶。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学校全力打造以“第一技能”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积极建设“第一技能”文化环境。从“美丽教师”到“美丽双班”,再到“美丽校园”,从班徽到班旗,再到校服、校旗、校徽、“第一技能文化公园”,甚至是校园中每一条路的命名(如“忠诚路”“坚持路”等),每一个指示牌的设计,每一棵树的选择,都是“第一技能”顶层设计的具体呈现。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第一技能”的艺术气息。除此之外,学校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宣传教育手段,先后创设“第一技能网络大讲堂”“第一技能微信公众号”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场景,使“第一技能”教育更为及时,也更加实用。

第四,创新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第一技能”的养成有着导向、强化、巩固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不断自我激励的心理模式。因此,学校不断创新“第一技能”考核机制,以提高“第一技能”的教育效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点。

考核创新一:日行晚思。日行晚思是一种以学生自身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自我(个体)评价方式,具有快捷、隐蔽性强的特点。

考核创新二:实践标兵。学校每周分班级、部级、校级三个层面进行层层评选,推选出各级的“第一技能”标兵,进行全班、全部、全校性地公开表扬、表彰,将突出的事迹以校园网、广播、报刊、图片等形式进行全时段、全覆盖宣传,使争做“第一技能”标兵成为校园新常态。

考核创新二:三方评价。为便于客观、公平的评价,构建外显形式的“第一技能”评价体系,确定相关评价指标,明确了评价主体,优化了评价的标准和形式。毕业时,结合见习、实习企业的评价,学校最终给每个学生评定“第一技能”等级(分高级、中级、初级)并颁发“‘第一技能’等级证书”。

四、“第一技能”中职德育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

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是学校“第一技能”德育模式的直接成效。在“第一技能”的教育影响下,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近七年的违纪率下降了2.47%。2014年9月,原城镇、富春两所职高合并成现在的新学校,拥有了4500名师生,管理规模扩大了一倍,德育管理难度空前提升。而规模扩大、人数提升的新校园却依然秩序井然,充满了欢乐、友爱与和谐,原因何在?从对 2014级高一学生近1000名家长的学期末调查情况来看,91.7%的家长一致认为要归功于学校的“第一技能”德育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孩子改掉了自己多年的言行陋习。

(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的德育新模式

随着“第一技能”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学校逐步探索出了校企合作的“校企双元管理”德育新模式,积极推行“一岗双证(专业技能证书和第一技能证书)”,使得学校毕业生逐渐成为企业的“抢手货”。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达98%以上,高端企业就业率近三年均有10%左右的提升。

(三)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在“第一技能”影响下,学生身心更加健康,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学业发展加速。一是近三年学校主体专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初级通过率均在 98.6%以上,信息技术等专业更是接近了100%。二是技能竞赛成绩有大的突破,近两年,有200多人次在市、省、国家级比赛中获奖,金牌和奖牌总数在杭州地区名列前茅。

(四)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催生了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师

随着“第一技能”理念的不断内化,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能力和教育实效得到大幅提升,催生了全国优秀教师高晓春、“黄炎培杰出校长奖”获得者何永刚、“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黄宏忠等一批德艺双馨的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第一技能”中职德育模式的创新点

2016年10月8日的《中国教育报》第5版的职教周刊上,国家督学、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院长为“第一技能”做了点评:“‘第一技能’的创新意义在于,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受教育者产生需求感。有助于学生更为具体地认识到良好品行对从业、对人生的意义,从而能更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更主动地开展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第一技能’的创新意义在于,借鉴了技能形成原理来改造传统学校德育,使德育走向务实,避免了传统德育隔靴搔痒的困境,提高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第一技能’的创新意义还在于,借鉴了专业技能训练的经验,凸显了品行习惯培养的常态化。这种教育方式十分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职德育的规律。”

在理念创新方面,借鉴技能形成原理,立足学生素养实际,聚焦企业“最需”,创造性地提出“第一技能”新理念,在强化“德育为首”的同时,实现了校企文化的融通、融合,打破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教育之间的藩篱,规避了职业素养教育假、大、空的误区,促成了德育的技能化,实现了“德育落地”。

在内容创新方面,从形象、意识、品质三个层面梳理出“第一技能”的十大要素,即,形象三要素:良好的适应能力、阳光的自信形象、文明的行为举止。意识三要素:团结协助的合作意识、按章办事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品质四要素:踏实勤奋的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顽强的意志、忠诚敬业的精神。进一步明确和聚焦了中职学校德育的内涵,规避了中职学校德育假、大、空的误区。

在载体创新方面,建构“认识理解→实践练习→反复训练→体验提升→考核完善”的“第一技能”实践操作体系,形成“第一技能”的认知、训练、体验三平台,保证了体系中五个环节的独立性和相关性,有利于学生从认知到固化再到内化,循序渐进地养成“第一技能”。

在路径创新方面,依托制度规范、课程建设、养成训练、考核激励,不断强化“第一技能”养成教育的规范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通过颁发“‘第一技能’等级证书”等手段,积极创新考核路径,夯实“第一技能”在校园文化和个人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职业素养 学校推荐 提升技能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