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评论
爱收集资源网

立叉视野中的语体碉克兮术寸能舍会仪子册论文摘要汇编

网络 2022-12-24 10:00

立叉视野中的语体碉克兮术彳寸能舍会仪子册论文摘要汇编□目录有关语体语法及其研究方法的几点意见冯胜利从过程语体的几种模式看语体问题——以“菜的做法介绍”为例高顺全从论坛辩论看语体对语篇结构的制约黄锦章论西方文学语体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蒋严语体学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金立鑫叙事语体和描写语体的修辞操作李秀明上古汉语会话语体屮指示词“是”的语义属性梁银峰非自然会话信息传递考察刘承峰从功能域到语体变量:语体研究的方法与范式刘大为从“了、着、过”看操作和说明语体文U林 陈振宇试论对?话语体中句子焦点的确定祁峰当代多学科发展视野下的语体研究展望陶红印人际代词与语体关系略说王珏 重述话语标记的交互性王晓凌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的语体考察以介词结构为例吴春相 言语行为结构模式视野下的语体分类徐默凡 论制约语体的因素——以语言学论文为例宗守云 病例报告中的描写结构朱玉伟有关语体语法及其研究方法的几点意见冯胜利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语体语法是汉语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木文首先讨论汉语语体研究和西方语域(register). 文类(genre)tA及风格(style)研究的界同,然后提出语体语法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及其相应的形 式机制(乔姆斯基的理论)与社会本能(拉波夫的理论)的理论;在此基础Z上,文章讨论 “泛时空”与“换时空”运作及其与之对应的正式体与庄典体实现的语言机制。

最示,文章 就语体理论建立的方法和原则提出儿点意见。文章认为:语体的研究及其理论的构建,当从 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以及检验)其“体系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实践性”,亦即:(“)元生 性(primitive-essential)、(b)派生性(从何而來)、(c)衍生性(能何而去)、(d)工程操作性、 (e)次范畴多向独立性、(f)邻接领域拓展性,等等。从过程语体的几种模式看语体问题——以“菜的做法介绍”为例高顺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陶红印(2007)把指导读者/听者完成某个具体任务的语言形式称为操作指南语体,比 如菜谱。我们注意到,介绍某道菜的做法这一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并非只有菜谱一种,但不 论哪种形式,对操作过程或者程序的说明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釆用“过程语体”这一 术语。一、过程语体的几种模式(a)菜谱模式、(b)文章模式、(c)互动(对话)模式、(d)独白模式二、过程语体不同模式的语体特征及其组配语体变量菜谱模式文章模式互动模式独白模式传媒文字++土土声音————土土图片±—————视频——++方式正式度++土+典雅度± (高)土—土准备度++± (较高)+现场性——± (弱)+± (弱)交际性——± (弱)± (较强)± (弱)功能说明性++++叙事性—± (弱)± (很弱)土 (很弱)评论性—± (弱)± (弱)± (弱)描述性—± (弱)± (弱)± (弱)三、关于语体的几点思考单一(典型)语体与混合(非典型)语体“语”体与“文”体,说话与作文关于典雅:冯胜利(2011):援古入今、书面(文言)词汇、句式语言能力,陈述性语言知识。

即使是木族人,也需要经过学习。“把”和“将”的区别问题。说者、写者:文化程度低的本族人用“把”而不用“将”, 二语学习者用“把”。如果考虑到受众,文化程度高的本族人也倾向于用“把”,特别是在互 动模式屮。语体和语法:论元结构特征陶红印(2007): (a)以单论元为主、(b)抑制施事、(c)突出受事菜谱模式有此倾向,其他模式则不然。四、结语从论坛辩论看语体对语篇结构的制约黄锦章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一、引言Hasan认为体裁是一个情景类型产生的语篇的统称,和“语域”基本是同范围的。一个 类别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综合就是一个语境构型,决定一个体裁结构潜势。 如果体裁结构的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发牛变化,就会产牛新的体裁。Martin(1992)认为体裁属 于更高层次的符号系统,不仅包括语言活动本身,也包括社会行为和行动,提供了一个确定体 裁地位的框架:即观念形态由体裁体现,体裁由语域体现,语域由意义体现,意义市语法体现, 语法由音系体现(张徳禄2004)o系统功能语法的语体理论为语体和句法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解禅,根据这一理论,语体 是一种宏观结构,语体对句法的制约是通过语篇传递下去的。

冇关语体对句法的制约,陶红 E卩(1999、2007)、方梅(2007)、张伯江(2007)、冯胜利(2011)等做了不少研究,本文 重点讨论语体对语篇结构的制约。论坛辩论属于即时文字会话语休,一方面,论坛辩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合作完 成的语篇类型,与日常会话有共同点;另一方而,它以文字为介质,和以语音为介质的日常 会话冇所不同。此外,还冇一系列其他特征:(1)异域性,会话参与者不在同一个现实的空 间环境中。(2)相对共时性,说话人预设或希望对方能即时接受信息,但由于不在同一个物 理空间,无法确认或保证。(3)虚拟性,论坛是一个虚拟社区,论辩双方的身份往往无法真 正确认,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符号。二、形式结构话轮的保持方式:上贴采用书面形式,-?般不存在被打断的危险,说话人不需要用形式 标记来维持口己对话伦的控制。话伦之间的重亞与间隙:一般不会出现重叠,即使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在同一时间上贴, 最终依然会随机先后排列。间隙时间也与H常会话明显不同,F1常会话间隙在600——800 毫秒Z间,超过这一长度往往会引发特殊的会话含义。论坛辩论即使参少者都当场在线并十 分投入,其间隔时间也要长得多。

而且,-般不会引发会话含义。开始与结束,呈开放性,不一定有明确的开始序列和结束序列,尤其是结束,大部分论 坛辩论是“无疾而终”的。三、信息结构多话题平行:全然不同的话题可以同时展开。多线索推进:即使同一个话题,推进模式也和LI常会话不同,很少严格按照一问一答 (ABAB……)形式,而是多线索推进,即“A1A2——B1B2……”或“A1A2——B2B1……”四、其他(略)论西方文学语体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蒋严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语言学与文学语言的研究的关系应该是非常紧密的,但这一点往往不为许多语言学家认 可。当代语言学的发展的特点是门类越分越细,题目越做越专,研究局域语言结构的人往往 不需要关心语言研究的宏观目标。然而,语言研究的一个终极目的当然是帮助语言使用者更 清楚地认识语言及其运作规律。如果语言学研究不能为文学语言的分析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 法,那是非常令人失望的。从理查兹的《文学批评原理》开始,科学的文学研究就被提上了 FI程。理查兹提出用心 理学为木的价值论来构建批评理论,索绪尔《教程》屮的符号理论被法国符号学派发扬光人, 成为分析文学语言的璽要理论框架,这在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释。

同 吋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思想也辗转传到西方,得到了法国符号学派的推崇。由于政治原因和 语言上的隔阂,形式主义学派的思想在英语世界影响是在Leech和Short的一系列专著兼教 材的推出后才迅速扩大的。Leech和Short把“偏离”、“前景化”、“陌牛化”等思想应用到 对英语诗歌的分析之中,建立了文学语体学,乂称描写修辞学,其巨大的成功儿乎使得很多 人只知道兰卡斯特学派,而不知道这些思想的最初提出者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森为首的俄 国形式主义学派和穆卡罗夫斯基。文学语体学使得语言学研究的成杲能真正应用到文学的语 言分析之中。対“偏离”和“并置”的研究可以在多个语言分析层次展开,包括了从语音到 词汇到句子到语用及修辞的各个方而。然而,指出偏离的存在只是第一步。关联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解禅性理论去解禅文学语体 学所揭示的现象。除了为人熟知的关联原则、语境效果和心力、显义和寓意等概念,关联理 论述认为,语体即语境效果,提出了一种问句驱动的语义分析法,来说明语体风格不同的句 子是山其背后的语用意图决定的。系统的讨论可以在Adrian Pilkington的论诗意的专著中看 到,另外Ian Mackenzie的Paradigms of Reading讨论f关联理论和解构主义的不同。

关联理 论和文学语体学的思想都为文学语言分析提供了有效的语汇和理论。此外,认知语言学的一 些著名概念也被用到対文学语言的分析之中,如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理想认知模型、框架 理论、原型理论等。我们在这里参照Elena Semino的论著讨论模态逻辑屮的可能世界理论对文学语言研究 的影响,认为可能世界理论能够与偏离和关联构成-个分析体系。对偏离的研究主要是指称 层面的研究,可能世界提供了更大的参考语境,其小的许多技术设定可以让我们方便地讨论 关联的达成。而关联被当作一个解释工具。也就是说,在对象语言中研究指称性,在可能世 界这个语境M1讨论关联的达成。文学语言研究不断从语言学研究屮寻找新的可用理论和概念,这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对 汉语文学语体研究来说,这个工作的下文还应该包括对汉语作品的深入分析,并把这种分析 同作品一起向大众推广,这就需要有系统全面的&著问世。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看到较新 较全的著作问世。而另一方面,汉语的文学鉴赏著作是非常多的,只可惜未见到真正全面涉 及语言学分析的论著。有些鉴赏性论著很受欢迎,但常常给人印象式、评点式的感觉,主观 性很强。从这个介度看,文学语体研究者还冇很多工作可以做。

语体学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O、缘起语体学:艺术还是规则?——语体的鉴別是依据鉴赏者的内心体验还是反映为一套规则和参数?语体学:语言学的核心分支还是边缘分支?——内涵上的核心和学科边缘化的孑厉一、语体学学科地位的重新定位关于语言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以往的模型:语义表达一词汇选择一句法组织一语用修辞处理一语音合成在这个模型中好像没有语体学什么事。太荒唐了。修正模型:语义表达一语体和修辞监控一(词汇选择一句法组织)一文字输出或语音合成 语体学和修辞学应该成为语言学的核心分支。二、语体学的研究目标1)寻求构成某一特定语体的语言要素,二者间的关系可表达为:语体X蕴含语言要素Y反过来,语言耍素Y并非一定构成语体X。通俗来说,这一规则表达的是构成某一特 定语体的语言要素的“菜单雹但是同一“菜单”并不一定构成特定语体。某一特定语体的构成 还受菜单小各要素的比配制约。因此:2)寻求某一特定语体语言要素Z间的比配关系(规则)打个比方。同样是茄了、蒜泥、糖、醋、需油、盐、料酒、葱,但由于比例不同,即使 是相同的做法(先翻炒后炯点),可能做成不同的菜,或许是糖醋茄了,或许是酱茄了,或 许是蒜茄子。

特定语体与语言要素比配间的规则可表达为:语体X蕴含语言耍素的Y比配但是相同要素的Y比配并非一定得到语体X,语体X的形成还受到强制格式的制约, 强制格式的制约相当于菜肴烹制小的“顺序"——先炸还是先蒸?因此:3)寻求某一特定语体语言要素比配的强制性格式任何语体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格式,典型的如公文,说明书,新闻报道,学术论文, 诗歌等。小国古典文学作品小的格律诗词是极端的格式表达。特定语体与语言要素比配的强制格式之间的规则可表达为:语体X蕴含强制格式Y看起来强制格式Y和特定语体XZ间有充耍条件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强制格式只是一种 抽象的形式。以上规则总结为:乩语体X蕴含语言要素Y语体X蕴含语言要素的Y比配语体X蕴含强制格式Y可能的充要条件表达:语体X蕴含语言耍素Y &要素的Y比配&强制格式Y如果将以上3个Y编码为Yl, Y2, Y3,贝U:X 三(Y1&Y2&Y3)语体学要研究的便是以上任何一?种X与三个Y Z间的对应关系。三、或许可行的研究思路各个语言要素在语体明显不同的文本中的隐现:各种句式或特定的句法结构,各种功能 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助词),各实词的语体小类(同义词或近义词)。

难度较人, 需要语料库和统计方法。以上语言耍素在语体相近的文本屮所出现的比率。难度较大,严重依赖统计方法。各种语体在文本形式上的强制性格式的抽彖。难度不大。四、语体学研究的应用从上而的讨论可以看出,语体木身是一套规则系统,它存在于较为发达的自然语言。 语体学家的主要工作在于“发现”这些规则(不同语体的不同规则)。这属于基础研究。 语体规则的应用领域至少涉及三大领域——社会应用领域 为社会各行业在撰写该行业文本时提供指导意见;教育领域为本族人和外族人提供各语体的撰写规则;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为计算机自动识别语体类型和生成特定语体文木捉供规 则。五、余言放弃内省的研究方法,走向科学的定量研究,走向实验室方法一一语体学研究将走向一 个前所耒有的、充满科学Z美的广阔天地。叙事语体和描写语体的修辞操作李秀明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文认为语体是一种认知范畴,而非实体范畴,之所以要建立这个范畴是为了更好地解 释各种语言现象,尤其是句法现象与修辞现象。建立语体体系,是语言学者观察、认识、描 写语言现彖的一个方法,是一种简化和抽彖的工作程序。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冃的、 内容的需要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是交际目的和语言手段的结合体,从语言手段方而入手, 它是一-个描写性概念,而从交际目的对语言手段的制约的角度來看,它乂是一个解释性概念。

语法因交际目的而存在,语体可以为达到自身的目的而选择句法形式。本文分析了两种最基本的语体:叙事和描写语体。叙事是对某一事件在一个时间过程中 的发牛、变化过程的表达,描写是对在某一个空间小的事物进行静态的说明。交际口的不同, 其各自的语言手段也不同。叙事语体的参与者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性强,施事者有 强烈的意愿性,非持续性的,是过程而不是状态;而描写语体的对象一般是一个,状态性强, 没有意愿性,是持续性的。时间连续性施事凸显性场景凸显性状态持续性叙事语体++——描写语体——++叙事语体在句法表现上是使用典型的事件句QPJ动词+NP2),描写语体在旬法表现上是 多使用形容词谓语彳U、主谓谓语句、体词谓语句等。叙事语体句表现出较高的动作性,描写 语体句的动作性较低,存在句和判断句的动作性最弱。表达者可以通过对叙事句和描写句进行修辞操作,也就是修辞者在观察外部世界的时 候,根据白己的主观体验,将原来的静物状态用叙事语体句的句法表达出来,提升景物描写 句的动作性,这种修辞操作冇多种表达手段,可以对其进行形式化归纳。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 光留下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炼字——传统修辞研究当中的一个核心话题,也可以用语体的修辞操作来解释,多为选 用动作性更强的谓语成分和谓语结构来捉升描写旬的动作性。积极修辞的表达是改变人们的常规认知图式,体现表达者的主观悄态。修辞意义上的语 体操作,是用看起来不符合现实图景的句了来完成交际H的的手段,可以体现在词汇、旬法、 辞格等各个层面。在修辞现象中,降低事件句的动作性的句法操作似乎较为少见,因为修辞的基本旨趣 是形彖生动,反映岀人类语言表达中的趋动认知倾向。上古汉语会话语体中指示词“是”的语义属性梁银峰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上古汉语的“是”是近指词吗?上古汉语的指示词除了表示近指(此、斯、兹)、远指(彼[匪]、夫)以外,是否还有 屮性指示词,汉语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这主要涉及上古汉语“是”(或作“宜”、“氏”)I的 用法问题。古汉语学界i般把“是”归入近指词,但“是”字在上古汉语的指示词范畴中究 竟占据什么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在上古汉语的会话语体中,指示词“是”的语义可以体现为对会话现场的情景(situation) 的指称,这种用法—般称作“外指(exophora)"或“指示(deixis)”。

此外,指示词“是” 还可以对文本中的某个语言项进行指称,这种用法一般称作“内指(endophora)",内指有 “回指(anaphora)"和“预指(cataphora)"之分,由于汉语指示词的语义不允许预指,所 以“是”的这种用法主要体现为回指。如上古汉语中“是”加在表时、地、人的“岁、刀、 日、时、邦、人”等字Z前吋,用来表示笫二次进入话语或文本中的某个人、客体、概念等, 这种用法就是典型的回指用法,回指用法体现为指称的延续性,在语篇上具有衔接功能。Teng (1981)认为,指示词的回指用法,“不管是在关系从句屮还是在其他语境中,都没有对比 性”。关于“是”的这种语义特点,我们另拟专文探讨,木文不论。从语言演化的方向看, Halliday and Hasan (1976:32)、Himmel man n (1996)都曾指出,夕卜指用法是指示词的基本 用法,而其回指用法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因此,先把上古汉语指示词“是”在会话语体中的 指称属性问题搞清楚就显得尤为重要。二、现代汉语指示词的中性指示用法吕叔湘(1990)把他一贯强调的指代词分为指示、区别和替代三种功能,他指岀,当 所指对象存在于言谈现场,并H是唯一的同类对象,其身份不盂要靠与其他对象的区别来辨 明时,远近距离无须说明,他把这类功能的指示称为不兼区别意义的指示,实际上就是屮性 指示词。

试比较:(l)a.这间屋子通着那间屋子。(指示兼区别)■b.这间屋子住得下这么多人吗?(纯粹指示)在(lb)中,“这”的功能是外指(或叫“直指”),无须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辅助,在有 定冠词的语言中使用定冠词(如英语),在区分强式、弱式指示词的语言中使用弱式的、不 分远近的指示词(如法语),由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屮不存在专门的屮性指示词,2使用“这” 显然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时”和“是”是否为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古汉语学界冇不同看法。 2“该”用于指示没有距离意义,但仅在语篇中用于冋指,不能用于外指,因而只能算是个不太彻底的小性 指示词。 “时”和“是”是否为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古汉语学界冇不同看法。2“该”用于指示没有距离意义,但仅在语篇中用于冋指,不能用于外指,因而只能算是个不太彻底的小性 指示词。 “这”凸显了距离虑义,虽然这一意义并不需要。本文第一节捉到,汉语的指示词要么用于外指(指示),要么用于回指,人体说来,“这” 更倾向于用于外指(指示),而"那”更倾向于用于回指。例如,当我们谈到当前的某个时 间吋,经常说“这个月”、“这个星期”、“这个上午”、“这个晚上”等,而一旦说“那个月”、 “那个星期”、“那个上午”、“那个晚上”时则往往是回指性的。

之所以用“那”而不是用“这” 来表示回指,人概是因为回指的指称对象往往在说话时间之前就已经被说话人所认识和了解 了,因而在时空上容易被理解为是“远离的”,而这止是远指词“那”的属性。在现代汉语指示词的外指用法中,还冇一类情况,即要辅以肢体语言,可以指示言谈现 场中的多个同类对象,例如:(2)主人给客人们作介绍。“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这是我弟弟。”? ? ?(3)她领他登上天安门城楼,指给她看,那是人民大会堂,那是历史博物馆和? ?革命博物馆,那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毛主席纪念堂。? ?上述例了中的“这、那”虽然冇区别作用,但这种功能是靠手势获得的,而不是靠它们木身 的功能获得的。三、“是”——上古汉语中性外指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在上古汉语中,当表示中性的外指功能(即对处在说话人和听话人周围具体的、直接面 对的事物进行指称)时,虽然既可以用“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也可以用“是”, 但据有些学者(如肖娅曼,2005)和笔者的考察,更倾向于使用后者,这有力地说明上古汉 语中“是”是个中性指示词,而不是一般所谓的近指词,它和表近指的“此”、表远指的“彼” 并不在同一个语义层级系统中。

在下面的例了屮,“是”指称的都是会话现场屮的某个特定 的人、客体、方所等(即“情景用法”),这类例子极为常见:(4)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 ?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娄營兀4■冬徉与? ”对曰:“然。”(《论语?微子》)(5)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也,求利焉,而? ? ?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左传?哀公十五年》)(6)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 ? ?(7)无几何,而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 ”晏子曰:“据也。”(《晏? ?子春秋?内篇谏上》)(8)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说苑?复恩》)? ? ? ?(9)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左? ? ?传?僖公二年》)(10)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娄寺创冬羽咎冬。”(《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察今》)小川环树(1981)、冯蒸(1983)、郭锡良(1989)也意识到“是”的这种指示属性,但 他们认为“是”是表中指的;"洪波(1991; 1994)认为,既然“是”可以表近指,乂可以 表远指,应算作“兼指”,上述观点都值得商榷。

陈玉洁(2010: 93)指出,在指示词系统 屮,屮性指示词不同于屮指指示词,因为屮性指示词本身并没有距离意义,它仅仅表示指示, 而中指指示词表示不太远又不太近的距离(参照点是说话人),是冇距离意义的,两者的内 涵不同,她因而提出上古汉语的“是”是一个中性指示词(参陈玉洁,2010: 87),对于这 —?观点我们深表赞同,可惜她未进行深入论证。我们认为,上古汉语的中性指示词“是”本 身虽然没有距离意义,但在具体语境小(尤其是在跟“彼”、“此”对举使用的时候)可以临 时起到指示距离意义的作用(包括屮指),这时区分它的语境义和白身的指示义就很重要。 由于冇些学者没冇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根据现代语感把它归入了近指词,但另一方面又不°小川环树(1981)同意另一位II木学者松下大三郎在《标准汉文法》里的说法,认为古汉语里近指用“此、 斯、兹”,远指用“彼”,“是”字则不定远近,单指某种事物,或指上文己述之人物,谓指屮指。“那么, 汉语文言时的指示词也可以说是用三分法的。”得不尴尬地面对上古汉语的客观事实。如黄盛璋(1983)说:“近指的'是’加在表地区名 词之前有时非近指,加在时间名词前都不是近指。

”从而导致无法白圆其说。四、上古汉语的指示词“是”、“此”在情景用法中的差异上古汉语中,“是”和“此”的区别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黄盛璋(1983) 认为,“是”最初跟时间的指示有关,“此”则跟表达空间概念有关,《论语》时代以后, 除了个别格式还保持这种差别以外,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词在指示或限制事物上是没 有区别的。魏培泉(2004: 78)只是部分同意黄盛璋的看法,他认为“此”表空间是对的, 而“是”表时间尚缺乏证据。我们认为,上古汉语中,用于外指时虽然也可以用“此”,但 显然是因为所指示的人或事物距离说话人较近(即具有距离意义),或者是为了加以区别。 试比较:(11 )乃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駅深井里聂政也!”(《战国策?韩策二》)(12)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战国策?赵策一》)在下面两例中,同一段话中既用“是”,又用“此”,但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13 )明日,晏子朝见,公告之如占梦之言也。公曰:“占梦者之言曰:’师过 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今使人如祝史祠之。”晏子俯有间,对曰:“占梦 者不识也。此非泰山之神,是宋之先汤与伊尹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14)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

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 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吕氏春秋? 士容论? 士容》)在例(13)屮,用“此”重在表区别;在例(14)屮,用“此”重在表距离说话人较近。非自然会话信息传递考察刘承峰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语体分类具有多种维度,以“准备性”为考察切入点,可以细分出“准备性/随机性”、 “单向性/交互性”、“在场/非在场”、“即时/非即时”和“兀余/非兀余”等对立语体特征, 本文在此基础上可区分出白然会话和非H然会话,“非B然会话”是根据会话本身的“准备 性”等语体特征所得出的一种语体类型,会话行为并非现场直接触发,而是经过言语控制者 充分的“设计”或者“准备”,并体现于交际过程、选词造句中。“准备性”体现在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即言者或者言语控制者的目的是为了传递白 己的信息,而不是为了听取对方反馈;在交际过程屮,“在场”的交际双方实为言语控制者 传递信息的形式载体,通过这一载体信息向接收终端传递,如现场听者为信息接受者,信息 具有“在场性”、“即吋性”和“非冗余性”,如信息流向终端不是在场听者,贝出有“非现 场性”、“非即时”和“冗余性”。

最后,在综合以上五个语体特征基础上,把非自然会话屮的信息传递模式区分为五种: 信息传递对象为听者、信息传递对象为听者和不在场第三方、信息传递对象为在场第三方、 信息传递对象为不在场第三方和信息传递对象为在场第三方和不在场第三方。从功能域到语体变量:语体研究的方法与范式刘大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一、语体研究木质上是i种解释性研究。它无法不去关注,所观察到的语言现象可以在所实 施的是什么类型的言语活动中得到解释,也一定会去推知,因为实施了什么类型的言语活动 而必然会导致什么样的语言现象出现。解释性的研究就其方法论而言,就是在寻找事实发生 的动因,找到的动因与事实的关系越宜接、越明晰、越简单,解釋的效果越好;反之越间接、 越朦胧、越复杂,解释的效果越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找到的是复杂的动因,也必须将其分解 为简单的因素,解释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二、传统的语体研究其实也是在言说活动的类型和相应的语言现象之间进行解释性的操作, 但是为什么解释的效应却很难显现出來?正因为它将言语活动的类型归结在混杂的功能域 ——新闻、文艺、科技之屮,并用之来说明语体——新闻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等等。 而功能域复杂的构成使研究者难以理清实际制约相应语言现象的动因,解释其实是难以进行 的。

离开了解禅关系的制约,研究者所概括的语体特征难免是一些主观感受式的,同样没有 了解释关系的制约,这些特征只能是简单地罗列。三、语体研究的新趋向是不再关注繁杂的功能域,转而去寻找能够清晰明确解释语言现象的 基本动因(基木维度、基本特征)。学术理念上的预设就是:这些动因能够清楚地解释语言 现象何以如此。其实质就是将繁杂的功能域加以解析,找到实际上在制约相应语言现象的单 纯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陶红卬、冯胜利、方梅、张伯江以及他们所介绍的McCarthy 和Carter、Werlich. Longacre等都是如此。张伯江提岀三种“语体特征”:是/非正式、有/ 无准备、书面/口语,将其排列组合便可得出四种语体。四、我们用语体变量这一术语来对以上的纬度、语体特征等进行概括。语体是完成一种言语活动时盂要满足的语言条件(或者说盂要遵循的语言规范)。要满足怎样的语言条件决定于言语活动的类型也即人们对该活动提出的要求。每一?种语体变量都是人们对运用语言的一种要求,或者说一种运用语言的方式,从 任何一种语体变量都可观察到言语活动的一种类型。言语活动可以用语体变蜃或者语体变量的纟n合来描写,里而总有一项是主导的。

书而语体〔+书面+有准备+正式]学术论文语体[+论证+研究+书面+正式]演讲语体[+口语+独白+止式+现场]语体本体组成的两个层面分析层而:标识性特征、隐含性特征、倾向性特征(有些语言特征则不敏感于语体,无 法在语体中获得解释)解释层面:语体变量及其组合语体变量的确定及分析将是语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丝毫不亚于语言特征 的分析。可按照言语活动的三大要索来确定——功能类型叙事、描写、说明、指示等传递方式冇介/无介、现场/非现场等人际关系 互动/独白、正式/非正式等五、语体研究的以种范式解释范式2.本体范式3.变量范式4.历时范式从“了、着、过”看操作和说明语体刘林陈振宇复旦大学中文系从篇章功能的角度考察语体,需要结合理论思考,在考察具体的文木的基础上,才能得 出可信的结论。在非叙事语体方面,操作与说明之间有所不同,但是以往关于它们的考察, 却没有注意到各种具体文本Z间的差界,实际上,操作与说明内部必须分为不同的小类;以 往已经采用特征分析的方法,来描写和解解不同语体的不同语言现象,但是,由于缺乏足够 的具体文本分析,所以这些描写和解释都带冇“理想化”的色彩,与实际情况冇一定差距。

本文为了得出一些更为可靠的结论,考察这些特征中的一个方面:吋I'可性质。本文试图 以“了、着、过”作为参数,考察实际文本中存在的语体小类及语体要素的分布情况。本文考察的重点是非敘事语休中“操作”与“说明”的十个文本,研究结果表明:操作语体的共同特性是祈使性,即告诉读者/听者怎么去做,这是它从根木上排斥“了、 着、过”的原因。但是,如果一个操作是有条件的,需要说明在何种时候、何种条件、由何 种主体、对何种客体实施操作,这些条件或背景就构成了 “操作中的说明/叙事因素”,从而 允许用“了、过”引入一个过去(相对过去时)的事件,作为该操作的条件。除此Z外,操 作结果还可用“了 2”突显;“看”也可能用于描写状态等等。因此,从时间要索看,操作 语体可分为三个小类:操作1类(太极动作)操作2类(家常菜、手机使用)操作3类(法律)多事件连续操作++-即时性操作++-主体为听话者++-需要过去事件作为条件-可能可能有无独立的说明不需需要需要有无凸显的结果■可能可能说明语体的共同特性是静态说明性,即告诉读者/听者事物是什么和怎么样,而表示是 什么和什么样的语句是静态的,它与时间无关,这是它从根本上排斥“了、着、过”的原因。

但是,“了、着”本身有静态描写用法,这种用法不受说明语体的限制。另外说明同样会有 需要背景信息的时候,如可能需要引入对象的历史过程,引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这时 这些插入的历史及个案,就是叙事性的,其中“了、着、过”的使用,就构成了“说明中的 较强的叙事因素”。因此,从时间要素看,说明语体可分为三个小类:说明1类(普查)说明2类(软件、技贸、企业)说明3类(心理、哲学)过去事件作为背景信息-++静态“了、着"少多多介绍事物的历史-少多个体经历作为例证-少多有无独立的叙事--需要有无凸显的结果-可能可能为了比较,我们还考察了两个叙事类文木,这一考察证实在时间性这一特征上,叙事与 非叙事语体Z间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我们发现,即使是以篇章功能为导向,也很难对非叙事语体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 总是会出现不同的层次,而且常常出现交叉的现象,如操作中夹杂的说明因素,说明中夹杂 的叙事因素。这种多层次现彖与语体复合(夹杂)现彖尚需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概括,说明 今天的语体理论还显得太粗疏。试论对话语体中句子焦点的确定祁峰上海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我们区分焦点强迫形式与焦点操作策略这两个层次,并认为只有重音,只有韵律上的突 显性分布(包括不可简省和特别重音),才是焦点的表现形式。

其他所有的东西,无论是词 汇上的、语序上的、句式上的、语法标记上的等等,都是焦点强迫形式,即它们要求白己或 受口己约束的某一成分成为句子的焦点,但说话者既可以釆取顺向策略满足它们的要求,也 可以采収逆向策略不满足它们的要求,所以它们并不能最终决定句子的焦点。来看下面的例句:(1)甲:张三喜欢篮球吗? 乙:唔,张三只喜欢打排球。乙话语中的“只”是对比排他性成分,指除了“排球”以外,张三其他的运动都不喜欢; 作为焦点强迫形式,“只”要求将其约束的“排球”作为句了焦点;由于乙的对话是针对甲 的问题(张三其他的运动都不喜欢,那么篮球当然也不喜欢),所以“只”的要求得到满足, “排球”成为了句子焦点。这是顺向策略的结果。但是在下而的例子中,“只”所约束的“排 球”作为句子焦点不再能够成为句了的焦点:(2 )甲:张三喜欢打排球。乙:是,张三只喜欢打排球。甲己经说了 “张三喜欢打排球”,所以“排球”成为了旧信息,为了合乎信息传递的原 则,乙需要强调他与甲不同的地方,所以他不满足焦点强迫形式“只”的要求,而是采用逆 向策略,给“只”本身赋予特別重音,使它成为句了焦点。这一操作必然带冇主观态度,即 乙是在对甲进行有限的反驳。

反驳一般是说对方的命题为假,而有限的反驳只是说对方的命 题的一部分不对,需要修正,以便更符合事实。乂如:甲:张三只喜欢打排球。乙:张三只喜欢打排球,我们则兴趣广泛。在这一对话中,已经说了“张三只喜欢打排球”,所以不但“排球”,连“只”都成了旧 信息,它们都难以成为句子焦点。乙选择了不在“只”管辖范围Z内的主语“张三”作为句 了焦点,其冃的是在“张三只喜欢打排球” Z上再加上一个对比排他结构,即“张三”与“我 们”之间形成对比,于是焦点强迫形式“只”被置于内层,其焦点耍求不再被理会。可见,说话人的焦点操作策略对句子焦点的确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结论在对话 语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反过来说,不同的语体对句了焦点的确定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即语 体的差异导致语法规律的差异,对话语体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语体,包括书面语体,在焦点的 确定上,更能体现区分焦点强迫形式与焦点操作策略这两个层次的意义。当代多学科发展视野下的语体研究展望陶红印洛杉矶加州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及应用语言学系二十一世纪Z初的语体研究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共同的大势,其重要特点是多学科 发展的视野以及由此带來的理论深度的增强和研究手段的多元化。

木文结合汉语的实例简论 语体研究屮若干未来值得注意的重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在理论方而,语体研究得到了多个有影响的语言哲学及语言学理论的支持,这种多源归 一现象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展态势。其重要者冇巴赫金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维特根斯坦的 语言哲学、民族志学和会话分析、动态语法理论以及话语心理学等。这些理论认为,语言运 用、话语与修辞没有实质分别,都有社会功利性,是语体和语法形成的根本动因。这类理论 视点为修辞和语体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利器,也为语休学、广义修辞学的深入发展捉供了深厚 的理论基础。在方法论方面,当代语体研究得益于现代化的电了手段,例如这些手段在(文本)语料 库开发方面的应用,使语体研究的科学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料库的开发既为语体研 究提供了便利也构成了挑战。便利因素包括定量性和高效性。存在的问题是,语料库的实践 与语体理论的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最后,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发展同样为语体的研究提供了一把双刃剑。从有利的方面看, 多媒体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材料,为深入理解语言的实质提供了有用的视点, 但是多媒体语料呈现的多维性也为语体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挑战,但是这种挑战是我们 无法回避的。

人际代词与语体关系略说王珏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一、语体及其属性已有语体定义语体是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建立的风格类型,也叫言语功能风格。语体是由于交际环境不同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体系,即言语特点的总和。语体是语域变异的集合,是内外修辞手段的聚集体。语体是一种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现彖,语体的木质属性就在于是一种言语行为的类 型。语体是实现人类直接交际中最原始、最木质属性(亦即确定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语 言手段和机制。语体是在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与山场合、目的、对象等因素 所组成的功能分化的语境类型形成适应关系的全民语言的功能变片类型,具体表现为受语境 类型制约选择语音、词语、句式、辞式等语言材料、手段所构成的语言运用特点体系及其所 显现的风格基调。2 .对语体的一点认识2」言语交际过程的已冇模式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模式申农(C.E.Shannon)-韦州(Weaver)通讯系统模式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5W”模式刘大为(1995)语体概念的三个层次:(1)交际需要;(2)由交际需要所选择的语言使 用方式也即行为方式;(3)由特定语言使用方式所造成的、话语或文木屮的语言形式上的变 异特征。

2.2语体生成要素与语体构成层次的再认识影响语体生成的要素语境情景交际者影响语体生成的要素语境情景交际者交际者关系内容、动机工具文体语言符号及其组合方式二、人称代词的属性两类人际代词自称语——第一人称代词,介入语语体构成及其层次选择语言系统、时空范畴交际方式对话-法律语体交际方式功能类型方式体裁语音、词语、语法、修辞色彩第二人称代词人际代词的属性语篇性、人物称代性(在语境中代替指人名词并行使相关句法、语义职能)、句法功能 (主语、宾语、定语)、已知性侏知性、社会性、人际性(使用往往取决于交际者自身因素 及其相互关系,例:尔汝之交、《尔汝歌》、《卿卿我我》、《我侬歌》、《你我之间》)、言语角色性(言者、听者)三、人际代词隐现与语体划分人际代词隐现及频率与语体之关系 话语/文本:人际代词出现与否 言语行为:听者在场与否语体类另H依其语篇功能,元语言资源分为两类:交际元话语——重在帮助读者理解语篇;互动元 话语——重在揭示言者?听者联合建构语篇的程度。互动元话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主要作用有:评价作者观点,介入读者,表达作者与读 者的同等关系,揭示作者与读者联合建构语篇的程度,具有体现作者对语篇内容和受众的态 度、方便读者理解语篇和构建与读者关系的重要作用。

互动元话语包括五个子范畴:模糊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言者口称语——第一人称代 词及其单复数形式、听者介入标记——笫二人称代词、听者介入标记——第二人称代词。自称语是作者明确的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是最平常、最直接的一种人物指示方式,是否 运用自称语往往是写作者的有意识选择。介入标记是作者聚焦读者注意力或把后者参与纳入语篇理解的-?种手段。人称代词隐现与语体我+你:対话——电影、话剧脚本我+0:独白——演讲稿0 + 0:法律文本、说明书人称代词多寡与语体言者+L听者书信、留言、通知、现场报道[言者]+ 0 :新闻、专业论著、文学四、结论从言语交际角度看,话语或语篇应有人际代词出现;人际代词隐现、多寡与语体正式程 度成反比例关系。重述话语标记的交互性王晓凌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重述话语标记指的是“即、也即、亦即、换言之、换而言之、就是、就是说”等表达形 式,作为话语标记,它对句子的逻辑真值语义无所贡献;在句法上有独立的位置,通常独立 成句,或者位于后续小句的句首;语川上用來连接前后两个相同意义的小句,后续小句是对 起始小句的同义复述,因此类似“我就是张三” Z类句子中的“就是”不作为话语标记列入 考察范围。

所考察的话语标记一共包括十一个,合并为三类:(a) “即”类,(b) “换言”类, (c) “就是”类。本文采用了语料调查的方法,选取了学术论文(100篇)、文艺演出文木(约三十七万 字)、网络聊天记录(约三十万字)这三类语言材料。调查结果发现,“换言”类与“即”类 标记都只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在演出文木和聊天记录中尚未发现相关用法。“就是”类标记 在网络聊天记录小岀现频率最高,约为每万字出现18次,而在学术论文屮出现频率较很低, 约为每万字出现1.3次。通过对口语语料屮“就是”的语篇考察发现,“就是”的重述功能体现为:一是进一步 确认对方的意思;二是就对方的问题对自己说过的话进行进一步解释;三是第三方对第二方 的问题进行解答(在群聊中)。这三种重述功能都体现出很强的交互性特征,即新语句是建 立在他人II」语句的基础Z上、基于交际过程中的疑问而进行解释的。而“即”类和“换言”类的语体分布则说明它们的交互性非常弱。在论文中,信息的传 递是单向的,即使一些场合用口语形式报告论文内容,有一定交互性,但那不是论文的组成 部分。言者没冇机会与读者进行即时的交流。但是交互性弱并不表示没有交互性,我们认为重述话语标记表达了言者的交流意愿。

出 于传播和说服的需要,言者要考虑到各类读者的学术水平,将自己的意思尽可能平时的表达 清楚,以免引起课解或者由于解释不清楚而造成说服力减弱。重述自己的话语——言者实际 上假设了他的读者可能看不懂他的表达意思,而在论文内部实现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自足。研究结果还发现了同为学术论文的社会科学论文和白然科学论文的一些差别,重述话语 标记在前者出现频率比后者要高近两倍。木文还对产品说明书和法律文献进行了横向对比考 察。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的语体考察——以介词结构为例吴春相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一、引言一般认为,虚词只冇语法意义,实词才冇词汇意义,而词汇意义包括理性意义和色彩意 义等。介词是典型的虚词,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为介词结构相关的语体问题。二、介词的语体类别具体采取的判定程序如2 1)看某介词出现的语体环境;2)结合介词本身的音节数量。三、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充当补语的介词结构的书面语体色彩同样充当补语分为:1)介词后的体词性成分为光杆名词或定中式名词结构:2)在特殊 条件下才允许介词后出现助词“了”; 3)在介词与体词性成分之间自由出现“了”。定语结构的韵律制约因素介词如果是单音节的话,介词结构示“的”的省略分为:1)双音节的名词改为单音节的同义词;2)口语色彩的单音节词改为卩面语色彩的单音节词;3)直接省略“的”。

如果介词是双音节的,都不能省略“的”。状语的口语色彩及具变异1)描写性的状语表现为文艺语体;2)介词结构充当非描写性的状语时,其语体情况冇以下儿种:a如果某介词是语体词,则该介词形成的结构的语体与其一致;b如果某介词是中性的,则该介词结构语体要通过后面所跟词语的语体來判定; c如果某介词及其后跟的词语都是屮性的,就要调整介词结构的韵律结构。四、同义结构间的句法变换1 .同位置的同义结构Z间的变换同位置的同义结构之间的变换,有如下4种情况:1)替换介词;2)替换介词后的词语;3)介词及其示词语同时替换;4)增添或删减词语。不同句法位置的同义格式变换不同句法位置的同义结构变换,只体现在补语同补语之间的变换。五、结语言语行为结构模式视野下的语体分类徐默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语篇是由一系列言语行为按照序列组合而成的,每一个语篇都能 描写为一个言语行为的序列结构。而语体是同一类型语篇背后抽象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 式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便用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必然会具有共同的言语行为结构模式。在这个 意义上,言语行为结构模式可以作为语体分类的-个重要标准。言语行为结构模式主耍包含三个因索:言语行为的类型、不同类型言语行为的数量以及 它们的排序方式。

依次考察这三个因素就能界定一种特定的语体。当然,在考查这些I大I素Z 前,还必须考虑分辨这些因索的形式标记。我们对一些新闻进行了言语行为结构模式的标注,以此为例说明语篇言语行为模式的实 际归纳办法,并对新闻语体进行言语行为结构模式的界定。论制约语体的因素——以语言学论文为例宗守云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论文是一种语体,属于科技语体。木文以语言学论文为例,说明制约语体的各种 因索,这些因索导致了语体的原型效应。一、制约语体的主要因素1、文本一个完整的文木,就是一个语体的样木。语体具有整体性特征,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才有可能谈语体。如果只从所运用的某个语言材料出发來认识语体,就得不出合理结论,甚 至会出现错误认识。文本包括三个部分:内容、结构、语言。其中内容最重耍,其次是结构, 再次是语言。首先,内容。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语言学论文?首先要看是不是谈语言学问题,这是个 底线,如果越过这个底线,就不能继续下去。其次,结构。作为语言学论文,应该具备特定的结构:摘要、关键词、题冃、小标题、 前言、结语、注釋、参考文献等等。科技语体结构都大体相同,因此,单单从结构看,没有 办法区分语言学论文和其他专业论文。

所以结构必须结合内容,才能确定语体的下位类型。再次,语言。在传统研究中,语言特点常常被作为语体的重要特征,说到某个语体,在 词语上有什么特点,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等等。我们认为,语体的语言特点当然是不能忽视 的,但语言特点必须受制于结构和内容,如果只注重语言特点,就会出现许多例外和没冇办 法解释的现象。语言特点很人程度上是一种风格,同样是语言学论文,有人写得风趣,有人 写得晦涩。如果把吕叔湘的语言学论文和朱德熙的语言学论文的语言进行比较,可能在词语、 句式上会冇很大不同。文木是制约语体的主要因素,其中文木内容最重要,其次是文木结构,最后是文木的语 言特点。2、场合文本必须在特定的场合下才能实现语体价值。对语言学论文來说,如果是在提交、报告、 交流、发表等场合下运用,就真正实现了其语体价值。就书面语体而言,其载体也是场合之一,比如语言学论文,语言学杂志可以作为其载体, 这也是场合,尽管场合有点特殊。在极端情况下,有时载体起着决定语体的作用,比如李国 文的《非绝密档案》(由16件档案组成)和陈亭初的《提升报告》(由4组报告和批复组成), 从文木木身看是公文语体,但从场合看是文艺语体,因为二者载体都是文学杂志。

二、制约语体的次要因素1、冃的在传统语体定义中,冃的常常是定义语体的主耍因素,最常见的表述就是“为适应不同 的交际需要”。我们认为,目的只是制约语体的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比如,对语言学 论文來说,其目的似乎很简单,就是揭示语言规律;其实很复杂,有的是老师逼着写出來的, 有的是为评职称写出来的,等等。以目的定义语体,具何理想性色彩,如果考虑到现实目的 的多样性,可以认为冃的不是制约语体的主要因素,而是次要因素。2、主体语体和交际需要有关,交际至少涉及说写者和听读者两个方面。就语言学论文而言,似 乎还应该加上处理者,比如杂志编辑、审稿人。1)说写者。说写者是语体的创作者,对语体有影响。可以说,是说写者群体创造了语 体。语体随着说写者群体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说写者群体的消亡而消亡。比如,网络语体随 着网络使用者群体产生而产生。语体具有社会性,说写者只是适应这一社会性的要求进行创 造使用,但并不是制约语体的最重要因素。比如,如果我不写语言学论文,别人照样写,假 如这一期杂志不发我的文章,还会发别人的文章。也可以说,说写者个体对语体影响不大, 只有群体才是影响语体的因索,但也只能是次要因索。

2)处理者。处理者往往根据语体的要求处理说写者的文木。处理者会考虑文木木身的 情况,如内容、结构、语言。但也会加入个人的喜好。比如,在一家杂志不能发表,在另一 家杂志可以发表出来,其决定因素当然和文本质量有关,但也和处理者有关。3)听读者。听读者冇两种,一种是被动接受文本的,一种是批评接受文木的。前者对 语体没有影响,后者会彩响语体。比如,一个杂志的文章偏离了语休,批评者会建议这个杂 志“归正”。总体来看,主体是制约语体的次要因索。如果冇一篇语言学杂志的文章,我们不看冃的、 主体,仍然可以确定这就是一篇语言学论文,只要它是文本和场合的统一,就可以确定它属 于哪-?类语体。三、语体的原型效应决定语体的诸因素,导致了语体的原型效应。比如,哪一篇论文更像语言学论文,往往 需要满足各种因素条件。如果一篇语言学论文在文本、场合、F1的、主体上都貝?有典型性,就是最典型的语体样 本。比如朱德熙的《说“的”》,在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上都符合语言学论文的要求,乂 发表在《中国语文》这样的典型的语言学杂志上,其冃的是为了揭示汉语语法规律,其作者 是著名的语法学家,因此《说“的”》是典型的语言学论文。

如果某个因索不够典型,就离开了原型范畴,非典型因素越多,距离原型范畴就越远。从文本看,如果一个文本在内容、结构、语言上偏离了语言学论文的特色,就失去了典 型性。其中内容的偏离影响最大,如果一篇论文语言的内容很少,而文化、心理的内容过多, 就不像语言学论文了。如果结构上有偏离,也不像语言学论文,比如补口性的文字,很多人 认为不是论文。语言上当然也有要求,论文语言可以活泼、轻松,但总不能像散文诗-?样。从场合看,语言学专业朵志上的论文是最典型的语言学论文,其他正式发表、出版的论 文最接近原型范畴,抽屉论文就远离原型范畴了。当然也不排除抽屉论文有埋没的情况,但 毕竟是极个别情况。从目的看,为揭示语言规律而写作、发表的语言学论文是最典型的,其他目的典型性程 度较弱。从主体看,就写作者而言,一线专家所写作的语言学论文应该是最典型的,一方面他们 具有最强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还有社会的期待和认可。一般的学生习作则不够典型。文本和场合是主要制约因素,目的和主体是次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原型效应上,文本和 场合的典型性是起主耍作用的。比如一篇学生习作,发表在《中国语文》上,从冃的和主体 看不够典型,但从文木和场合看是非常典型的,因此仍然是典型的语言学论文。

再比如一线 专家的论文,如果文本不尽合理,发表不出來,尽管目的、主体是典型的,但也不是典型的 语言学论文。病例报告中的描写结构朱玉伟复旦大学中文系一、该如何界定描写结构?篇章结构是语体/文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描写要表达的不是单纯的空间关系, 而是一组空间关系的认知组合(也即“样貌”)。因|佃我们将描写结构定义为感知活动中的空 间关系组合在篇章结构上的投射。空间关系,至少可以分为方位、性状两种:方位空间关系:有独立形态的单元Z间的多样化的方向、位置关系。性状空间关系:属性或状态与载体不可分割的依附■占有关系,二者方位唯一。描写结构至少有两个层次:描写结构1:感知活动与所感知空间关系组合的关系。感知活动以感知类意向动词为标 志,空间关系组合被意向动词所控制。描写结构2:感知活动支配下的空间关系组合。主体的感知活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视线位移带动的、身体运动促使视线位移进而带动的、不依赖视线位移而单独进行的。以Z 为基础,方位空间关系、性状空间关系就可以分化组合为四种基本篇章结构类型:「身体运动起因的,必然可冇——A①连环参照、方位空间关系i>④图式化I单纯视线位移起因的,必然可有—— ②总分参照J性状空间关系一感知活动单独持续进行,必然可有 ——③性状连续侧显笫④类特点——结构关系隐性化:从语篇上看单元之间是各自独立的,其组合关系只存 在于认知中;对单元的表达仅限于性状空间关系(即不再包括显性的方位空间关系),依存 于不同单元的性状也可能会隐含统一性。

如:(玉雕双象)如扇的大耳附贴在头,粗大的四肢似迈动蹒跚的步履,如刀似戟的牙 虽还没有长出,而它们独有的长鼻却已经可以自由卷扬了。(不同单元的性状统一:动 态性增强)二、病例报告的言语特征分析病例报告是通过对一两个仝动病例的记录和描述,试图在疾病的表现、机理以及诊断治 疗等方面提供第一手感性资料的医学报告。(a)语义内容上,以详细描述有特殊意义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等为重 点。(b)认知媒介上,症状、体征等信息的获得主要依靠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助其延伸 的医学观察仪器、材料等。(c)言听双方关系上,言听者多限于医学界内部,对于人类生命 体这个总体认知对象的基木结构、认知媒介及其使用方式等都比较熟悉。病例报告中主要的篇章结构是描写性的。三、病例报告中描写结构1的特点:内置式两种空间观察模式1)空间关系的组合离不开主体的感知活动。一般悄况下先耍从主体的感知活动开始, 因而描写结构1的模式为:认知活动+【客体空间关系组合】。这可以称为外置式观察,其在 医学报告中也存在。2)以言听者共知、熟知的图式为基础,认知重点在于基木单元的性状变异时,认知主 体(言者)就会沉浸在该图式中展开观察一一这可以称为内置式观察。

其在医学报告中最常 见。它的语篇模式是:【基本单元】+感知活动+【(次级(生)单元)+性状变界】。【右肺上叶尖段】见【肺泡呈萎缩不张状态】,【该段支气管腔内】见【灰白色 黏稠痰液阻塞】。医学感知活动的名物化问题基本的医学观察仪器、方式、材料等为医学界共知、熟知,医学感知活动也就会被极大 地缩略,表达小会仅仅保留材料/工具等名词作为标记。但由于材料/工具模拟了人体纽织的 性状,表达上二者也就构成了方位关系。内置式的描写结构1就变得更加复杂。心动过速,很少有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及奔马律,同时X线胸片也见心脏普遍扩大。同一单元的反复感知问题为了准确把握人体组织的性状,冇时候需要对同一单元进行反复观察,内置式描写结构 还会有“反复■精细深入”的特征:【脑】:肉眼检查【凡轻度脑膜炎症反应,脑膜血管充血、水肿,以顶叶为甚】。镜下见【蛛网膜下腔增宽,内有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单核、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 充血:L四、病例报告中描写结构2的特点:隐性的单元组合为主1?病例报告中的描写结构2,以第④类图式化为主。当对同一个单元的不同侧面进行连 续侧显时,就构成了第③类结构关系。女口:胸片发现两肺散在小片状浸润阴影,边缘模糊,密度不一致。

单就第④类而言,由丁?医学观察首先耍精确把握特定人体组织的性状,图式会被周全 或逐层认知,因而会呈现出隐性的单元组合为主(非隐性的性状统-?性为主)的特征。1)周全否定与不避趋同通常的图式化描写,主要是侧显单元的既有显性特征。而病例报告要侧显图式的整体性 状,即便是有些单元没有显性特征,也要给以否定表达。心脏未见异常。腹膨隆,肝脾未触及,叩诊呈移动性浊音。一个或多个观察角度中,多个次级单元图式彼此Z间可能冇共同的性状特征。但病例报 告首先要把握每个单元的性状,故而即便是特征相同依然要分别予以呈现。在病例报告的初 级图式化描写屮,隐性的不同单元组合关系要比其性状统一性重要。腹部CT见肝主、脾主、腹水,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增主。B超见甲状腺肿大, 颈部多发淋巴结肿主,脾生,腹腔积液。2)单元的受动关系一个次级/牛单元的性变或产生,周围的单元则可能受其影响而发牛性变或位移。这也 是病例报告中隐性单元组合为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左肺被压缩,纵隔右移。3)碎片化与认知整合而当对同一单元进行梢细化程度不一的描写时,该单元及其次级单元性状就极可能在两 个视域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同单元的性状是被碎片化表达的。而一个单元的整体性迫使认 知主体对不同视角屮同单元的不同性状进行认知整合(可体现在最终的病症断言上)28

语言学 会话含义理论 文本分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