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知识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十个核心问题(一)

网络 2022-12-23 06:56

1、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法、英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2、《人间喜剧》

19世纪法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91部小说的总称。作者采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将这些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具体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是这部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内容最丰富。这些作品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实和风俗人情,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新的社会罪恶,成为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其中主要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3、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多部作品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分为六个场景,即“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此种方法将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历史且全面的描写了现实。

4、人物再现法

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让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联系起来,才反映出这一人物性格的全貌。人物的这种反复出现也使他们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侧面得以展现,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整体。据统计《人间喜剧》大约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约有四百多个人物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这一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5、巴黎公社文学

它包括公社成员在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所写的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它开创了法国资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其中以诗歌数量与成就最多最大。其主要内容是描绘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英雄气概,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它往往采用通俗活泼的形式,以劳动群众自己的寓言,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纯朴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欧仁·鲍狄埃是最杰出的代表。

6、宪章派文学

又称宪章派诗歌,是十九世纪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宪章派的作家们大多是产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工人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进行宣传鼓动,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政治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和群众性。宪章派文学不仅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残暴,而且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面貌,充分表现了产业工人远大的革命理想。宪章派诗歌短小精悍,文字浅显,形象生动,节奏明快。诗人琼斯·林顿是其代表作家。

7、威塞克斯小说

指十九世纪后期英国作家哈代一组小说的总称。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人物和环境小说、罗曼司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人物和环境小说”,而这些小说都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这一地区古称威塞克斯,所以统称“威塞克斯小说”。其精神特点和情感色彩集中体现为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和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代表作品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8、《呼啸山庄》

爱米莉·勃朗特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突出的特征有三点,第一,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第二,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 第三,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作品还具有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小说的开端而戏剧性情节却已接近尾声。此外,作品中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异乎寻常的强烈的爱、恨及复仇意识,完全有悖于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正统规范。但这种不寻常的叙事手法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却对后代英国小说多有影响。

9、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性格忧郁、彷徨,无所作为,在俄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多余人”。“多余人”这个名称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后来,俄国作家又塑造出一系列多余人形象,他们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和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10、自然派

又称自然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俄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称。创始人是果戈里,别林斯基在理论上阐述了它的基本原则。该派作家能真实地描写现实,批判和否定黑暗、腐朽的俄国农奴制,作品中的主人公多半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在体裁上自然派多以散文为主,在题材的民族化和语言的大众化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作家群。属于这一派的作家有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赫尔岑、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谢德林等。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而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

11、“新人”形象

“新人”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平民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来自社会下层,与人民有密切的联系,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突出的工作能力、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还有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和决心献身革命的精神。他们都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生气勃勃的一代新人,富有民主思想和实干精神,敢于大胆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代表着俄国光明的未来。代表人物有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罗普霍夫、薇拉、吉尔沙洛夫和拉赫美托夫。

12、小人物

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且对果戈理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以此为主题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果戈理《彼得堡故事集》中的名作《狂人日记》和《外套》,反映了官僚们统治下公务

人的悲惨遭遇,深化了普希金开创的描写小人物的主题。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则使该主题又有了新的发展。

13、复调结构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发现了“复调现象”,这是相对于巴赫金称之为“单调”的样式而言的。在“单调”样式中,作家以一种很肯定的观点来演绎故事,其观念左右着作品故事的进程直到结局。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作家始终未提供给读者一种肯定的结论。巴赫金认为陀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复调型的艺术思维”。

14、卡拉玛佐夫气质

这个词语源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作品中刻画了一群卡拉玛佐夫家族成员们在社会大动荡大转折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道德沮丧、情欲横流,反映出一部分俄国贵族阶级在农奴制分崩离析和资本主义长足发展的状况下,看不到出路,悲观厌世,无可奈何而自甘堕落,他们的性格带有极大的时代典型性,因而称之为“卡拉玛佐夫气质“。

15、托尔斯泰主义

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形成的一整套所谓拯救俄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主张。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善”,“宽恕”,“博爱”。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 1不以暴力抗恶。 2道德的自我完善。3博爱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已经开始传播,俄国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而作者通过其作品的主人公来宣扬这种“托尔斯泰主义”,客观上只能起到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麻痹和瓦解革命人民斗志的消极作用。

16、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17、奥勃洛摩夫性格

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所塑造的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但他懒惰成性,没有任何实际活动的能力。他总是整天处于昏睡的状态,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在睡梦中死去。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奥涅金和毕巧林还有对专制制度的消极反抗,罗亭还有对农奴制度的激烈抨击和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而他就只剩下对旧生活方式的适应和满足。这个形象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 “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形象。

18、精神探索型人物

托尔斯泰一系列重要作品中带有作家自传性质、表现作者精神探索历程的人物。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问题敏感,并紧张探索,努力寻找答案。在得不到结果时,则从宗教中寻找启示。他们都企图克服环境的影响走向精神的独立,因而性格与环境每每发生冲突,并在冲突中展示超越性与自主性,从而说明环境的落后与不合理。《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就是这类人物。

19、“忏悔贵族”

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贵族地主形象,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些试图背叛本阶级却未能背叛成功的贵族知识分子。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与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一种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比起“多余人”,他们的认识要深刻。行动要坚决,有时真成了人民的辩护士,但他们最终仍是一个贵族,因此被称为“忏悔贵族”。托尔斯泰通过一系列的忏悔贵族形象,表现了他的社会探索和精神探索,揭露沙皇俄国的社会罪恶,也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著名的忏悔贵族的形象。

20、别里科夫性格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是顽固保守的反动知识分子典型。他性格突出的特征是多疑胆怯、保守顽固。他把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人等包括思想都套进套子,以“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统辖周围环境,造成压抑气氛。他惧怕屈从于沙皇反动统治,并成为了反动统治的卫道士。作为旧制度、旧思想的维护者,他是凶狠的;但他保守腐朽的本质使他在新事物面前不堪一击,他又是脆弱的。别里科夫的凶狠脆弱正反映了造就其性格的沙皇专制统治的残暴脆弱,也表明这种生活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俄国必须要改革。

21、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指19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奴隶解放运动中出现的描写奴隶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的文学作品。废奴文学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废奴运动的产物。它从人道主义出发,以废奴为主题,描写黑人奴隶的非人生活,揭露南方奴隶主的残暴行为,批判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为黑奴解放运动大声疾呼,进而批判北方资产阶级的妥协、虚伪和叛卖行为。废奴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形式以诗歌和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22、社会问题剧

指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作者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把当时的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真实地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剧本提出了有关政治、伦理道德、婚姻、妇女、教育、宗教、法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等败行劣迹,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目的是引起人民的注意,进行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主义色彩。代表作品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 托尔斯泰 多余人 贵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