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性质与功能
8.0
[法] 耶夫·西蒙 / 2015 / 商务印书馆
1.作者与阿伦特齐名,二战期间避走美国,将欧洲古典政治哲学传统带到北美大陆。权威的必要性是基于人类的本性。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并非无政府主义,权威是自由存在的保障。书的结尾,引用杰弗逊的论点,重申权力分散,避免专制,但依然保有权威。权威并不必然专制,自由并不必然无政府主义。
文明的冲突
8.8
塞缪尔·亨廷顿 / 2013 / 新华出版社
2.1993年夏季,哈佛教授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炮打响,引发了未来近三十年的讨论。他探讨的是未来的世界秩序,野心颇大,话题宏伟。以往以西方文明自恋的国际学者,被大大打脸。中华文明在崛起,此为不争的事实。西方主流的价值观下的社会现状,并不是无懈可击,其弊端突显,如道德衰弱、文化自绝、政治分裂。自由、民主、个人主义、宪政、私人财产权等,貌似普世的价值观,其实是植根于西方深厚的文化土壤,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其他国家借鉴的并移植的可能性就受到质疑。唯一不变的是,民族主义,因为从自身利益出发,这才是各个文明的共同语言。相比之下,其他画大饼的抽象概念,都为此让路。不必为本文明暂时在经济上的落后感到羞耻,没有必要全盘西化,因为适合自己的路,不在于遥远的西方,而在于实实在在的现状,无视现状而制定的政策,如同盲人摸象。弃绝本国文化遗产,生硬地移植外来制度,将造成国家的精神分裂,民众的无所适从。政治家的洞察力、远见卓识,加之灵活变化的狡黠,这才是本国利益的守护者。从此意义而言,朝鲜的金正恩是称职的,利比亚的卡扎菲是称职的,伊拉克的萨达姆是称职的。这些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的元首们,却是本国的英雄,对抗西方的勇士。
当代美欧关系史
评价人数不足
赵怀普 / 2011 / 世界知识出版社
3.美国共和党小布什政府奉行单边主义,有别于多边主义,基于对国际组织掌控的式微,为保持权威,不惜破坏国际法规。游戏规则只为他人所遵守,自己超然。不想让国际组织操纵国家意志,哪怕是联合国、WTO。这就解释了特朗普疯狂外交政策的深层次原因。绝对的美国利益至上。
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
8.9
罗尔夫·施托贝尔 / 2008 / 商务印书馆
4.对国际经济法阐述很独到。货币流通自由、服务流通自由、资本流通自由,是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国际组织。市场经济的缺陷在于,个人盈利为先,公共利益居次,产生环境问题、劳工权益问题等;滥用市场自由,相互联合,扭曲市场竞争,致使市场失灵。此时立法的目的是保护人们不受处于优势地位经济力量的侵害。禁止卡特尔、滥用市场统治地位、倾销、一般性歧视等,合并监督。简政放权改革可以参考第四章。
遏制民主
5.1
诺姆·乔姆斯基 / 2013 / 商务印书馆
5.乔姆斯基是语言学家,却也写政论。作者认为,美式民主实质是遏制真正民主,一切为了帝国利益。自由世界充斥着虚无主义。此书观点偏颇,数据陈旧,史料类参考。
权力流散
8.5
苏珊·斯特兰奇 / 2005 / 北京大学出版社
6.(1) 国际组织系民族国家的工具,寻求国家利益。所以,国际组织背后是主权国家,代表的是主权国家的利益。哪怕是许多跨国型NGO,都很难摆脱国家的干预。(2) 在市场化中,国家权力必然衰落。权力从领土国家到世界市场的转移。(3) 领土与国家的强大已经没有必然联系。这是科学技术的作用,打破了传统国家力量的衡量标准。(4)黑手党与国家的比较。二者的共生关系。犹如国际关系一样,如果不是到极端威胁,相安无事。黑手党间跨国合作,新型国际关系,突破主权的界限,使得国家打击有组织犯罪更加困难。《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国家主权下的控制,赋予了政府合法性,与之相对一切力量只要与之相争,就被界定为非法的。于是一些组织就转移到了地下。在市场中,国家的控制力被削弱,当地下组织从事市场活动的时候,与国家认可的合法组织如银行,就无法划分罪与非罪了。因此,洗钱犯罪是隐蔽的,难以彻底根除。
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
6.9
[英]巴里·布赞 [丹]奥利·维夫 / 2010 / 上海人民出版社
7.布赞作为英国学派的代表,对国际社会的三种观点:先进社会观,世界各国最终发展汇合到西方文明体系;合体社会观,各种文明互相融合汇成世界文明;层次社会观,地区大国与世界大国的区别。亚洲国家容易接受行为导向的制度,如主权、均势;难以接受价值导向的制度,如人权、民主。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8.7
罗伯特·杰维斯 / 2003 / 世界知识出版社
8.个体的心理上的认知错误,可能导致更强的敌视、积怨,国家也类似。国家间互相猜忌,因为利益存在。联盟是脆弱的,容易被各个击破。历史上六国联盟也打不过秦国。
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
7.8
时殷弘 / 2006 / 北京大学出版社
9.国际关系史展现国际体系运转机理、模式。此书是国际关系史大师时殷弘的论文集,深度、凝练,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太多史料的堆砌,对国际关系史专业相关概念阐发得很透彻。
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创始者之一兰克(Ranke)的《论列强》(“The Great Power”)浓缩了现代欧洲国际体系运动模式,主旨是欧洲大陆的国际均势动态机理欧洲自成国际体系。均势是自发自我的大秩序,是欧洲权力斗争的新陈代谢过程,即欧洲权力天平徘徊于均衡与不均衡之间。这致使统一后的德意志民族过于自负,催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及第三帝国的帝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者们相信德意志民族能够从欧洲强国走向世界强国,因此不断扩张、征服。
德约(Dehio)的《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欧洲权力斗争》(“The Precarious Balance: Four Centuries of the Europen Power Struggle”)阐发了地缘政治,提出三个概念:海权对陆权、欧洲均势对海外优势、传统中等列强对侧翼超级大国,直接影响了保罗·肯尼迪国际关系史观。德约突破了兰克狭隘的欧洲中心论,眼光投向美国、俄国,即将诞生的巨型强国。洲级大国将主导未来世界,因为欧洲列强的技术优势,随着时间拉长而消逝,因为技术是扩散的。广袤的领土、大量的人口,所具有的规模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宰。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崛起并与美国平分秋色,也是势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