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极为关注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涵养与文化自觉的增进。坚持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坚持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统一。
坚定而充裕的文化自信,与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样,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条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着重推动当代中国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建设的同时,也极为关注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涵养与文化自觉的增进。2013年底,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气节和胆气。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骨气和胆气”,亦即文化自信。2014年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迈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奇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3月,在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座谈中,他又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汇聚;我们要坚持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同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晰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概括为“坚定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究竟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沉稳、更持久的力量。”在7月1日刚才举行的记念建党95周年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文化自信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论,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基本要求之一,并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意义及其按照。
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引导青年一代自觉涵养坚定而充裕的文化自信。担负好这一教育使命,我们须要坚持两个“有机统一”,即坚持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坚持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漫漫历程中,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文明,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奇特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强悍文化自信的胆气所在,也是滋润中华民族创造文化新辉煌的宝贵滋润。把优秀传统“传下去”,让优秀传统“活起来”,是中华民族更富朝气与活力开创未来的须要,是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应该自觉承当的重要任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但是,就整体而言,青年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和把握的程度还远远不足。我们今年6月在全省35所院校完成的调查显示,95.6%的大学生对“我为中华文化倍感自豪”的判定表示“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86.2%的大学生觉得中学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教学实践活动“很有必要”和“比较必要”;明确表示不乐意出席中化传统文化类课程学习的中学生仅3.9%、不乐意出席中学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活动的中学生仅4.7%。这些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意愿、期盼与热情。但调查同时表明,表示自己完整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大学生分别仅为12.8%、9.6%、38.3%、12.5%,有57.8%的大学生表示上述四部中华文化元典自己“均未完整读过”。这些数据也从一个具体的层面,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触、了解、掌握不足。在调查中,有18.9%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的中学是否举办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有2.1%的大学生明晰表示自己的中学未举办过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面向青年大学生,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专门课程,开展相应教学实践活动,让中学生走进中华元典、走进中华文化,尚须要有更多着力的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的是,文化自信承于古而又当强于今。在文化自信的内容结构中,基于优秀传统而生成的自信具有基础性,基于当下创造而得以加强的自信亦具核心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指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指向于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方面、指向于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文化自信而举办的教育,要古今并重,把挖掘历史与掌握当代有机地结合上去,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斗争中蕴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长河奔腾往前中的不同区段。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苦难奋起抗争的史实,展现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斗争以及其中炼就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讲清楚这一抗争与拼搏的历程及其制度与精神成果等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对于中华文化从困局中迈向新生的意义,回应各类方式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要加大对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发展进程、成就的总结和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国情,认识青年一代担负的文化责任,增进创新创造的担当精神与担当能力。
二是坚持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是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内在地交融为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样与公路、理论、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无论公路、理论,还是制度、文化,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理解,都只有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之中,都只有在公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紧密关联之中,才可能更深刻、更透彻。坚定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这些内在统一性,坚定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共同指向性,要求我们在涵养文化自信的教育中,要坚持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统一,不能将其人为地割裂口来。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概括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均属于政治自信的范畴。政治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同文化认同对于政治认同具有基础性一样,文化自信对于政治自信而言,也具有基础性,是政治认同生成、强化的重要条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四个“自信”之间的这些内在结构,启示我们要加大文化自信的教育,充分运用好文化的资源、发挥好文化的力量,为增进青年一代的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但同时我们还要听到的是,政治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增进,各有其特性和规律;文化自信对于政治自信具有基础性,但政治自信不可能在此基础上自发生成,如同不经艰难建构,再坚实的地基上也不可能自己长出高楼大厦一样。这也要求我们,在强化文化自信教育,为公路、理论、制度自信打牢文化认同与自信基础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公路、理论与制度自信教育的实效性,在公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统一中,共同增进青年一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