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孔茨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网络 2022-12-04 04:59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期间,也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时期。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

哈罗德·孔茨(Horold Koontz,1908~1984)在1961年12月的《管理学会杂志》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对管理学的不同学派进行了梳理和评析。他发现,管理学发展到60年代初期时,相关学术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已出现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乱局,管理理论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青春期。管理理论一些早期的萌芽现在已经过于滋蔓,成了一片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盘根错节的丛林,已经难以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进行阐述。孔茨把各种管理理论分成六个主要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他认为需要走出这个丛林。

1980年,他根据现实的发展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经过20年的发展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茂密,并且预测管理学派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进一步增多,而将管理学进行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在该文中,他将管理理论进一步划分为十一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孔茨作为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对各个管理学派分析的术语并命名了各个学派,标志着管理学派分析范式的建立。有人认为,如果以整个系统科学作为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的话,或许管理理论可以走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这一时期难以像以往一样,某一个理论可以获得普遍的认同,而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氛围。

1、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切斯特•艾文•巴纳德(Chester Irving Barnard,1886~1961),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核心观点:

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以巴纳德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的现点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对管理思想的发展,特别是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学派: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二者的解决方法一般不同;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现实中的人或组织都只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一般基于“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4、学派:系统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

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他们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统。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5、学派: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不存在任何有关组织与管理的“普遍原则”,坚决反对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强调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7、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埃尔伍德•斯宾塞•伯法(Elwood Spencer Buffa,1923~2005)

核心观点:该学派将管理作为数学模式或过程加以处理。他们认为,由于管理全过程(计划、组织、控制)的工作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把管理看成是一个类似于工程技术、可以以精确计划和严格控制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技术学派。其局限性:适用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管理问题都能定量。实际解决问题中存在许多困难。管理人员与管理科学专家之间容易产生隔阂。此外,采用此种方法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和时间,往往只用于大规模复杂项目。

8、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把管理看成一个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选择和实施不同管理策略的过程,强调权宜应变。权变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与领导方式等方面:1、计划要有弹性;2、组织结构要有弹性;3、领导方式应权宜应变。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应用各学派的观点,但是,过于强调管理的特殊性,忽视管理的普遍原则与规律。按权变的观点,管理者可以针对一条装配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应于它的高度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并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9、学派:人际关系学派

代表人物:伯尔霍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

核心观点: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10、学派:经理角色学派

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核心观点:主要通过观察经理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经理角色的内容。明茨伯格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组织中5位总经理的活动,得出绪论说,总经理们并不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职能分工行事,即只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而是还进行许多别的工作。

附:人力资源管理笔记——索引

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篇——索引

现代管理理论 过程管理
上一篇: :2020Grove说在前面的话说(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