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语(双月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2019 年5月第42卷 第3期May 2019Vol.42 No.3* 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15ZDB099)的阶段性成果。社会认知语言学(特约主持人:文旭)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给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视野与新趋势, “社会转向”和“量化转向”便是其中的两大标志性趋势。本期 4 篇文章是社会转向的趋势之一“社会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第 1 篇从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出发,阐述了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研究范围,构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第 2 篇从“话语构建的底层机制是社会认知模型”这一假设出发,提炼出了两个具有内在对抗性的底层社会认知模型:强区分和弱区分模型,文章在分析“破坏性话语”体系性构建的基础上探讨了“有益性话语”的体系性构建问题。第 3 篇构建了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话语情感识解的社会认知语言模型,从情感认知和社会外部到个体内部两个层面解释了社会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话语识解差异。第 4 篇分析了构式变化和构式偏见两类现象的动因,认为构式使用受社会认知因素的驱动。
总之,这 4 篇文章在社会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所涉及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值得研读。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 *西南大学 文 旭提要: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认知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该转向促成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和“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诞生,前者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结合,主要关注语言的社会变异等宏观语言问题,后者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认知理论的结合,重在研究社会认知如何影响语言知识的表征、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包括产出与加工)、语言演化等。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研究内容。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的提出,是对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的有益补充,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19)03⁃0293⁃13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ed on Social CognitionWEN Xu Southwest UniversityAbstract:“Social turn”is inev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has givenrise to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nd 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the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is committed to such macro⁃linguistic· · 293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1 17:00:32网络出版地址:2019 年 现代外语 第3期issues as social variations, while 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Linguistics and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how representation ofknowledge of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use (including language production andprocessing), language change or evolution, etc., are influenced by social cognition. Based on socialcognition theory,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nature and major topics of 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proposal to establish 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 on the basis of social cognition not onlybenefits the“social turn”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but also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cial cognition; 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1. 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种新范式,是对语言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或者说是科学研究人类交际与思维方式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话语的交际功能密切相关,并且以它们为理据。1990 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成立之时,就明确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话题: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如典型性、隐喻、转喻、心理意象、认知模型等;语言组织的功能原则,如象似性、自然性等;句法与语义的概念界面;使用中语言的体验背景和语用背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然而,从其现状来看,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话题早已超越了当初圈定的范围。认知语言学最核心的观点是:语言使用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即认知的具身性。但除具身性外,认知还具有工具性和社会性。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事件与环境,人们必须采取恰当的言语行为和社会行为,这就需要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虽然认知语言学认识到了社会认知的作用,也出现了“社会转向”之说,但却忽视了社会认知在社会互动或社会交际中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探索语言使用与社会交往的社会认知基础,并力图构建一门认知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社会认知语言学(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2.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近 40 年来,认知语言学在解释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知识表征和认知过程上,如范畴与范畴化、概念与概念化等。
虽然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范式,但它在解释语言的本质属性和使用时却较少考虑社会因素。尽管 Chilton (2009)认为,认知语言学假设“社会意义存在于人们的心智中”,但他并没有深入分析并回答这一问题。其他一些语言学理论虽然有所关注语言的社会维度,但大多是把语言看成是交际的工具或者是信息检索的工具。例如,社会语言学虽是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之上,· · 294但它主要是为语言研究提供一个宏观视角,其主要目的是获取社会群体言语行为的信息,而不是关于社会范畴和互动中社会信息加工的信息。批评话语分析很关心像态度、权力、刻板印象、偏见语言的使用等社会问题,但其分析立场还是相对狭窄。语用学虽然关注社会问题和互动问题,尤其是交互主观性中的这些社会与互动问题,但它并没有把社会信息与语境信息区别开来(Pishwa 2009)。社会心理学家吸收了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研究成果,他们研究发现,某些语言结构可以揭示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他们对比喻语言的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语言相对论、礼貌理论、会话分析等话题的研究表明,研究语言的社会认知方面是互利互通的: “语言的研究能为我们理解社会行为作出伟大的贡献”(Holtgraves 2002: 190),而理解语言使用需要理解其社会维度。
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视角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内在局限性,也正是这一局限性才导致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如“典型”、 “图式”以及“图形⁃背景”组织在认知语言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无处不在。但这些概念都是“人脑中”(inside the head)的东西。Croft (2009: 395)认为,认知语言学过于关注“人脑中”的东西,而忽视了人脑之外的社会世界。认知语言学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走出人脑”(outside thehead),融合社会互动视角,研究语言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认知语言学就必须吸收像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社会心理学、语言人类学、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而不只是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成果,不但要考虑语言的认知维度,还要考虑语言的社会维度。可以说,以认知为导向的语言学家以及以社会或功能为导向的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都很少把两个维度结合起来。从还原意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研究初衷出发,认知语言学开始把意义的社会维度(即意义生成和构建的各种社会过程)纳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研究之中,由此催生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发端于Tomasello (1999, 2008)的研究,他强调人类语言起源的关键前提应该是“共同注意和行动”。人类之间的交往是三分的,除自身与外部世界外,还有彼此之间的理解。就语言概念而言,语义的属性也应该是“共同属性”,因为只有人们相互理解而不是纯粹的个人认知处理,词语才能为一个言语社团获得共享意义。这意味着,个人心智中的认知是不足以解释人类心理理解的。因此,要研究社会域中的认知,经典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必须包括这一基本的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强调认知不是一个自治的领域,它包括对社会中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Harder (2010:3)把“社会转向”理解为语言和意义研究的一种新操作: “需要把语言和概念化置于‘社会中的意义’这一更大的语境之文 旭 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 · 2952019 年 现代外语 第3期中”。也就是说,若要完全理解语言和意义,必须考虑社会中的语言和意义,即必须把对社会语境中的各种功能关系的研究吸收进来,包括“来自所有相关因素的反馈,交互主观性理解以及社会运作方式的各种非心理因素。例如,为了理解security 的意义,我们必须把整个范围的反馈都考虑进去,从个人受到威胁的经历到国际关系,都应该是框架的一部分”(Harder 2010: 2)。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新趋势。但因对社会维度的侧重有所不同,这一转向又有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和社会认知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结合,是向社会语言学领域拓展的结果(Hollmann 2017)。认知社会语言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2007年在波兰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会议主题就是认知社会语言学。同年,Geeraert 发表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社会学”一文,探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方法论。随后,《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体、文化模式和社会系统》(Kristiansen & Dirven 2008)和《认知社会语言学进展》(Geeraerts et al. 2010)两书的出版,意味着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虽然从广义上来说,那些“致力于阐明、考察、比较社会和认知维度的研究都很自然地能被纳入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宽泛术语之中”(Kristiansen & Dirven2008: 8),但从狭义上来说,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出发点是把语言当作一种社会现象,并在认知语言学的解释框架内,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语言学现象,如社会认知、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和社会互动,尤其关注与使用者相关的变体、由情境决定的可变性以及社会互动的概念动因等。
例如,Hans⁃Georg Wolf & FrankPolzenhagen 合作出版的《世界英语:认知社会语言学方法》(2009)就专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探讨英语的世界变体问题。2013 年,Kristiansen & Geerearts 为Journal of Pragmatics 组织了一期特刊,名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使用语境”,研究语言的各种变异问题,包括方言问题。2014 年,Pütz 等人编著出版了《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和语言使用中的社会与文化变异》一书,仍然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变异问题,如语用变异。Callies 和 Onysko 于 2017 年为 Cognitive LinguisticStudies 组织了一期特刊,专门研究“全世界英语的隐喻变异”,其研究也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另外, “认知社会语言学试图把认知范式拓展到语言符号化(symbolization)所关涉的地域和社会模式研究之中,既可以将它们当作独立论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它们与概念结构进行平行研究”(Kristiansen & Dirven2008: 4)。从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寻求认知语言学与以语境为导向的语言研究(如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之间在方法与理论框架方面的趋同,以克服经典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不足。
不过,本文所要研究的不是认知· · 296社会语言学,而是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下面我们将首先阐述社会认知,然后在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索社会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3.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心理学的前沿领域,关涉我们如何理解自我和他人。在论述社会认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什么是认知谈起。当代众多学科似乎言必称认知。但认知是什么,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美国学者休斯敦(Johon P. Houston)等人在《心理学纲要》中,对认知的各种定义作了概括,以求把握认知的内涵。他归纳出了五种定义:认知即信息加工,认知即心理上的符号运算,认知即问题解决,认知即思维,认知是一组相关的心理活动。通常,认知心理学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研究“认知”的:认知机制,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更强调身体的作用,即认知的具身性。因此,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是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认为人类心智与概念组织是人类身体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概念的特征及其组构方式是受我们身体经验的特征限制的。据此,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反映概念结构,因此也就反映人类的身体经验。语言不但是认知的产物,还是一种认知工具,也是认知的组成部分。
人类认知除了具有具身性之外,还具有工具性和社会性。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工具估计应该是语言文字,而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工具认知(tool cognition)。此外,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人们必须采取恰当或正确的社会行为以及话语,这就需要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作为基础。那么,什么是社会认知?Fiske & Taylor (1984: 6)认为, “社会认知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