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教育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教师除了应当把握知识,也应当晓得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更应当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模式。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汇集了66条教育心理学效应,涉及教育、教学、管理。这本书对于希望将日常教学提升到理论层次和学术高度的老师来说,是一本十分实用的参考书。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一节课40分钟,如何借助中学生U型记忆的特征即首尾效率高进行教学安排呢?脑与学习的作者觉得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20至25分钟是一个低沉期,可以安排中学生做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作为补习班主任,我想,2小时的课外辅导,也许可以拆分成
2、3个40分钟。其中班主任不要讲得太多,而是容许中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发挥“齐加尼客效应”。短时记忆的7+-2法则,决定了班主任在给中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时,尽量不要超过7个。如果确实任务多,则班主任应当进行分拆,再进行组合。这个记忆法则与专家记忆优势类似。象棋大师常以分拆成组块的形式记住棋局。首次课常常为后续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但这样的基础未必靠谱,因为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借助这些心理效应,使中学生信服;也要在评价中学生时防止形成偏见。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不少学习内容,从词组到历史事实、数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备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我常碰到一些责怪词组记不住的中学生,
3、但事实上她们花在词组上的时间既少也不科学。那些好的中学生,往往乐意接受补习老师的方式赐教,并贯彻执行。教师在院长知识和教育中学生时要注意“度”,过犹不及,也能防止高原现象。人常常用先验知识推测未知领域,这有时灵验,有时也会成为思维定势。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先梳理大局观,了解整体,不要落入局部。我在院长阅读理解时,也常提醒中学生不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要不带偏见地看他人的文章。这与“沉锚”效应类似。教师可以善用这些方法,例如中学生解不出困局时,教师先演示一些相关、相近题目的解法,以此启发中学生。学生成绩差,教师和父母必然会思索缘由。如果轻易地怪罪于中学生不努力,容易严打中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如果轻易地怪罪于班主任的教学水平,则容易骨折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常常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家长不能回避责任。此时,正确归因尤为重要。帮助中学生提高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父母不妨使用“连锁打造”效应,引导女儿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与奖励,再制订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有些小孩的心理素养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父母应鼓励儿子树立平常心,平时多做考试策略训练,降低考试恐惧。也可以巧用情景效应,多联想自己当初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有些儿子回去后不乐意先做作业,那么父母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或祖父原则,即先让儿子做完不太
5、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准许他做喜欢的事情。这种强化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同时班主任和父母要注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升高,因此要逐步降低奖励,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丧失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隔。表扬太多会形成“边际递减效应”。有些中学生由于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产生偏科心理。此时班主任要多用奖励加强积极行为,让中学生渐渐甩掉悲观情绪,或纠正认知失调(例如自以为聪明,不坦率塌实)。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小孩具有依恋心理,因此父母和班主任除了要关心儿子的学习,也要多关注女儿的心理需求。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女儿一生幸福的基础。晕轮效应与首因
6、效应、近因效应类似。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假如出错,有时会引来全班哄堂大笑。智慧的老师则会以自己为案例,老师也会错事,让中学生们明白“人无完人”,更不应当指责答错问题的朋友。在帮女儿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和父母要引导女儿往“更好”努力,而不是强求“最好”,这有利于缔造高成就动机的女儿。细小的进步也可能积累成巨大的进步,即“蝴蝶效应”。这也能防止让儿子因多次达不到高目标而倍感“习得性无助”。多正面鼓励小孩,多说“你能行”,有助于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儿子导致积极的自我暗示。管理中的心理效应有些老师容易对优生更好、对差生心态更差,但毕竟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时,教师要意识到“马太效应”的存在,平等尊重每一
7、个中学生。而中学生自己也要坚定信心,努力奋斗。如果中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会更足,这是“互悦机制”的作用。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自己人”策略,多列出自己与中学生的共同点。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可以多用“互惠原则”,引导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中学生早恋,教师要注意疏导。此书提及管理学知名的霍桑效应,即“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遭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以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教师和父母也可以通过适度的关心,让中学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而教育机构则应当多关注班主任的精神状态,促进班主任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教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
8、生树立学习目标时,可以借助“登门槛效应”,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中学生先尝到小成功的甜头,进而有动力争取更大的目标。相应的,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中学生,教师可以使用“下门槛技术”,先给优等生筹建较高的目标,帮她们戒掉骄傲的情绪,然后再将难度调到合理水平,并适当给与鼓励。要迸发中学生努力前进,教师要适当引入竞争,利用“鲶鱼效应”。教师平常可以借助“名人效应”,用形象健康的名人给中学生树立榜样。随着年级下降,学生要学的课目越来越多,学习任务艰巨。教师要适当院士中学生学会时间管理,避免拖延症,甚至适当使用“最后通牒效应”。在课堂管理中,有一个“80-15-5”现象,即80%的.学生会配合教学,而15%的学生会
9、偶然性地干扰教学,5%的中学生则常年干扰教学。因此班主任要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待不同中学生,先满足80%的中学生的学习需求,预防15%的碰巧风波,再用爱感化5%的蓄意捣乱的中学生。教师对中学生的管理、家长对女儿的管理,最好保持前后一致,以免引起中学生或小孩价值观的混乱。同一个对象不能用两套管理体系,即“两个手表效应”。教师可以适当借助“从众心理”,引导少量意志不坚定的中学生受周边爱学习的朋友的积极影响,也涉足学习。如果个体喜欢群体,那么群体会对个体活动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反之则是“社会干扰作用”。如果个体很容易受群体影响,尤其是思想观点等领域,那么称为“群体极化效应”。如果中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不妨借助“群体去个性化”原理,给中学生一个匿名的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中学生也会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