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物质和意识有什么关系?——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网络 2022-11-13 10:00

我最近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所以会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做一部分笔记,上次已经明确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我们知道,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两种东西,那么,物质和意识有什么关系呢?意识是什么?它的存在怎么影响着我们?或者说,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识?

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要有三个点,第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存在的反映;第三: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来看第一点,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和别的动物不一样?难道是因为人是高级动物吗?为什么我们是有思想的,我们的思想从何而来?

这是一个生理性的过程,生命的起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又产生了刺激感应性,这种感应性是感觉萌发的基础。光靠外界物质的刺激是无法形成意识的,直到语言的出现,语言就成为了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

那么意识是什么?就是高度发展的人脑的机能。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而语言的出现,又使人类的发展更进一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化。

之前看二战的故事,一个国家占领另一个国家,会做一件事情,就是让他们学战胜国的语言。这是一件很要紧事情,假如语言都变了,就会遗忘历史。

再来看第二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的大脑里,只要有意识活动,就会产生内容。比如,我会想,今天晚上吃什么?我明天应该看什么书?这就是简单的意识活动,你会发现,我们思考的,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或者是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东西。

意识必定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外部的物质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引起大脑的刺激反应,当大脑和外界产生联系的时候,意识就产生了。

实践是物质还是意识_意识是特殊的物质对吗_马哲中意识是物质吗

可以看到,我们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最直接的是“感觉”、“知觉”。由于外界的刺激反应,让我们产生了感觉,通过对感觉的认知抽象形成了某种意识。

比如“苦”这种意识,一定是我们吃了某种带有苦味的东西,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到了这么一种感觉,反映到大脑中,我们的大脑会对此形成一个概念。

由此可以推导出概念、规律的形成,一定是先由感觉引起的。但往往每种感觉都只能是当下的一种,并不全面。只有通过全面的感知,才能够进行抽象的概括。

但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面对同一种感觉的时候,脑海里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

最后一点,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应该算是终极目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你看,人是可以依据客观条件尽可能的发挥主观作用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做计划,做安排,但仔细一想,我们大部分的计划和安排都是在客观已有的事物的基础之上做出来的。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对客观事实进行周密的调查,在此基础之上,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安排。这里最难的是什么呢?就是全面的认知客观事物,认知是螺旋上升的,很难全面认识一个事物,我们也只能尽可能的接近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基础。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对吗_实践是物质还是意识_马哲中意识是物质吗

很多时候,大家开会讨论也好,在辩论一个东西也罢,只有基于共识的讨论,才有意义。但往往很多时候,大家都忽略了寻求对事件的共识,都抛出一堆的观点进行讨论。没有一定共识上的观点辩论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站在每一个人的角度上,他的观点都有他的道理。

以上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啦,主要分为三点,第一点是: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第二点是:意识是存在的反映;第三点是: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可以这么来记:意识是怎么来的?意识是什么?意识有什么用?就是一个简单的思考模式:why,what,how。很多概念、很多事件也可以按照这个模型进行思考。

我们不必去钻牛角尖的探究意识的怎么来的,前人已经明确说了。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它怎么来的之后,怎么让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更加全面。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指导理论。换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我们通过书本、电视各种载体获取到知识性、概念性这类抽象的信息的时候,可以思考怎么从生活中找到具体的对应。这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不过似乎我们实践的比较少。

还有另一条路径,就是在生活中经历一些事情,接触一些事物、现象的时候,思考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可不可以把这件事归纳一下、总结一下,这件事背后会不会涉及一些概念。这样也许更能够调动我们的思考。

此外,我们知道,由于教育、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可能不一样。所以当你发现你最亲近的人的观点和你不一样的时候,不必惊讶,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可以和平相处。

我记得之前有人说过一句很牛掰的话,给我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塑造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怎么塑造他呢?他看见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值得深思,我们每天都看见了什么——我想起了毛姆的那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