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发展要适合国情

网络 2022-11-13 02:58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园设备。 人物思想

活教育

目的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控制自然,改进社会,追求个人及人类的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第二层次“做中国人”就是要培养每一个国民,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这体现了教育目的民族性。陈鹤琴最后把教育目的归结到“做现代中国人”上。他认为这样的人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有服务精神。

课程论

陈鹤琴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一节课地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地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陈鹤琴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历来为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他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理想的生活。

方法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陈鹤琴在强调做的同时,还强调思维的作用。他把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实验与观察。二是阅读与参考。三是发表与创作。四是批评与研讨。这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家庭教育

论景德镇传统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再现研究_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研究--兼论重庆市生态法制建设_教育研究方法论读后感

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他认为,家长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层意义,在家教目标上尽快摆脱个人家庭的束缚。树立为国教子的大教育观。将能否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衡量孩子成材的标准,由“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儿园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

重视父母的作用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1.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2.父母步调要一致。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

家庭教育的科学实施

陈鹤琴认为,应该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的环境,而人的环境尤为重要。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以支持他们的模仿,诸如良好的精神环境、游戏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等。父母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给儿童以很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陈鹤琴指出,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父母对子女教育第一步应从了解幼儿的心理入手,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他还进一步指出,应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学前教育

课程实施

陈鹤琴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发展都是整体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体化后即为游戏法,同时要照顾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而采用小团体式教学。

课程编制

论景德镇传统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再现研究_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研究--兼论重庆市生态法制建设_教育研究方法论读后感

陈鹤琴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1.课程的民族性。2.课程的科学性。3.课程的大众性。4.课程的儿童性。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6.课程的现实性。7.课程的适合性。8.课程的教育性。9.课程的陶冶性。10.课程的言语性。陈鹤琴修订并形成了新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教学原则

陈鹤琴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即: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人物轶事

以儿子为对象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岁的年轻教授陈鹤琴初为人父,望着自己的“杰作”,初为人父的陈鹤琴来不及兴奋。他拿着照相机。镜头对着襁褓中已经熟睡的婴儿连连拍照,然后用钢笔在本子上记录下婴儿从出生时一刻起的每一个反应……陈鹤琴对自己儿子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拍照详细记录下来。他天天亲自给儿子洗澡。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亲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儿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成果”与实验中心。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与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在课堂上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有时,他还会将儿子抱来课堂作示范。

创办幼教基地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一南京鼓楼幼稚园。自此,他家的客厅成了12个流浪儿的课堂。他架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让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和孩子们一起做识字游戏:他在音乐声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边唱着,一边以手杖作枪,举枪、瞄准、射击……当时,儿童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荒漠,在学制上尚无地位。少数几个幼教机构。都由教會主办。于是,这位师从杜威的教育学硕士归国后,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又最先在高校开设儿童心理学。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人物贡献

陈鹤琴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陈鹤琴出版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

儿童 教育 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