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中国软饮料市场:1+5+N格局(组图)

网络 2022-10-11 22:13

未来,软饮料行业将不再呈现“一品一品”的局面,而是“品类百家争鸣”。整体生命周期会缩短,热单的连续性会不断增加。

一、汽水行业发展:浪潮过后,百花绽放

软饮料(softdrinks,也称为非酒精饮料)是酒精含量低于0.5%的天然或人工配制的饮料。1978年底,可口可乐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树立了中国饮料工业化的里程碑。此后,软饮料行业进入了40年:品类不断扩大,大单品层出不穷。

迄今为止,软饮料行业经历了五波浪潮,分别对应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果汁饮料五类。单品;娃哈哈和农夫山泉的单品都在百亿级别。近年来,异军突起的近水饮料,以统一海字为代表,迅速抢占了300亿的市场空间。

未来,软饮料行业的趋势在于突破百花放下的单品。现阶段,软饮料行业已成为销售额超过4000亿元(以出厂价计)的大产业。同时,品类不断扩大,各个子行业发展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对于软饮料行业来说,两个趋势是相同的:工艺和包装升级让产品更易储存、更方便;以及更营养、更健康的产品。

早期碳酸饮料在软饮料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茶饮料、果蔬汁和植物蛋白饮料。

汽水行业早已过了“一招鲜”的时代。随着街边小店、便利店的普及和奶茶店的兴起,饮料行业进入了竞争阶段,竞争者的数量也打开了行业的大门。赛道上,品类空间上限进一步提升。

中国软饮料市场:1+5+N格局

2017年中国软饮料市场零售规模5600亿元,同比增长2.3%。

横向比较发现,中国饮料市场目前是由诸侯瓜分,按品类市场占有率形成1+5+N格局:瓶装水市场占有率很强,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果汁、碳酸饮料和运动能量饮料都属于主要子品类,其中瓶装水占比最大,为28.2%,其次是蛋白质饮料、茶饮料、果汁和碳酸饮料。

虽然咖啡在我国市场增长迅速,但包装咖啡饮品的比例仍然很小。此外,由于软饮料市场产品众多,在原有品类的升级上衍生出更多品类,比如最近流行的近水饮料、以无糖为卖点的茶饮料。

瓶装水市场:行业进入成熟期,涨价仍有希望

2018年我国瓶装水规模达到1900亿瓶,2013-2018年CAGR高达11.1%。瓶装水的官方定义是不加糖即可饮用的水,密封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规的瓶装容器中。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瓶装水可以分为纯净水、天然水、矿泉水和天然矿泉水四大类。

自2000年以来,品牌瓶装水发展迅速:1930年国内第一家矿泉水生产企业在青岛崂山创立,而国内市场第一瓶怡宝纯净水则于1989年首次面世。

由于水饮料的悠久历史,早期瓶装水的创造为21世纪初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2000年后,农夫山泉、可口可乐冰露、康师傅矿泉水、景天百岁山等相继进入市场。2006年以来,以5100西藏冰川水、昆仑山为代表的高端产品迅速崛起。

目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行业格局为寡头竞争:2018年我国瓶装水零售总额增速回落至8%左右,整体增速放缓,行业进入成熟期。

虽然从人均消费量来看,我国瓶装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但考虑到我国瓶装水消费量大,以及农村市场饮用或开水的普及,行业增速可能继续保持个位数增长。

目前,我国瓶装水行业集中度较高(CR6>80%),其中排名前三的品牌农夫山泉、华润益宝、景天百岁山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不过,从结构上看,我国瓶装水的格局还很难说稳定。

原因在于,虽然瓶装水已经成长为软饮料中最大的子行业,但我国瓶装水的平均售价比日本和美国低40-60%左右。消费者在瓶装水消费中不刻意选择品牌,产品溢价能力不强。

因此,前几大品牌的护城河主要由强势渠道打造,低价产品的品牌认知度有限。

未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整体上移,企业的高毛利需求将伴随着消费者认知的提升,行业有望继续推进高端化进程。

植物蛋白饮料:产业结构大且分散,细分赛道有玩家

行业分散,品类集中。统计显示,规模以上植物蛋白饮料生产企业中,前六名生产企业的产量占总产量的85%,品类包括核桃奶、豆奶、椰奶、杏仁奶、花生奶等。

在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厂商基本都是以核心单品抢占市场份额,如六核桃、承德露露、维维豆浆等。

植物蛋白饮料的几个子品类属于大汽水市场下的小众市场,规模较小。

与碳酸饮料、果汁、茶饮料、瓶装水的市场规模相比,虽然植物蛋白饮料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软饮料行业下的一个重要子行业,但由于品类众多,每个品类都占了很大比重。占整个行业的一小部分。

为环卫工人送清凉活动总结_清凉饮料现在可分为_为离退休职工送清凉活动

例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据了碳酸饮料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植物蛋白饮料中最大的营养饮料仅占7%的市场份额。

行业壁垒:行业易守难攻,三大特点筑牢壁垒

从目前国内植物蛋白饮料的产业结构来看,大单品或超单品都是由国内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生产的,如广东的红罐头凉茶、河北的核桃奶杏仁露、海南的杏仁奶等。椰汁等,国际品牌很少。

行业先行者利用多年的积累,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了卡位优势,无形中形成了高壁垒,使得植物蛋白饮料这个大单品易守难攻。

障碍 1:特定的原材料来源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由于风味和原料来源的特殊性,植物蛋白饮料行业一直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如露露杏仁露原料产于河北,六核桃原料产于新疆、云南、太行山三大核桃黄金产区,椰棕牌椰奶原料产于河北。取自海南椰子。经过长期的培育,当地市场的消费者已经拥有较高的忠诚度。

地方特色是守势,“城”易守难攻。由于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细分行业的绝对市场份额,植物蛋白饮料的盈利能力普遍较强。

同时,植物蛋白饮料企业亏损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以养元饮料和承德露露为例,2017年净利润率分别为29.8%和19.8%,甚至高于大部分中高端白酒。

养元饮料2017年ROE高达34.7%,在饮料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承德璐璐2017年ROE为19.8%,同样位居行业前列。

尽管近几年因资产规模扩大导致资产周转率下降,ROE有所下降,但销售净利润率稳步上升。核心产品能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是当之无愧的“摇钱树”。

壁垒2:渠道为王:合理的渠道是扩张的前提。

对于快速消费品来说,一个有效的渠道模式的重要性是非常显着的。消费者需要的是触手可及的产品属性,而渠道对企业的重要性在于消费者一旦产生消费需求就可以轻松购买。

以养源饮料渠道为例,以衡水为基地,辐射河北及周边地区县级市场,快速完成100多个县级市场的招商引资。

随后公司从2008年开始通过滚动复制进入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区,目前已实现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如今,公司正从之前的三四线城市逐步向一二线城市扩张,旨在实现深度国有化。

壁垒3:赛道细分已被卡住,上下游产业链深度绑定。

植物蛋白饮料具有明显的弱产业、强品牌特征。

植物蛋白饮料整体上没有行业领先品牌,但在主要子品类下却呈现出优势地位。例如,六核桃、承德露露和海南椰子分别占据了核桃奶、杏仁露和椰汁饮料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产品和品牌已成为各自行业的代名词。

花生奶、豆浆等其他行业也呈现寡头垄断格局。我们认为,对于这些主要细分行业,小企业的进入门槛极高,而已经形成规模的大企业(如伊利、蒙牛、达利、汇源等)可能会跟随进入,但会利用复合植物蛋白饮料、豆浆等先测试。对于行业内几乎完全垄断的核桃奶、杏仁奶等,这些潜在竞争者在短期内抢占市场份额的可能性较小。

碳酸饮料:行业结构稳定,新进入者门槛极高

历史悠久,行业已进入成熟期。碳酸饮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0年代,可口可乐于1927年首次进入中国,使中国在短短十几年内成为可口可乐最大的海外市场。

1948年可口可乐离开中国,1979年随着中美复交,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相继进入中国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碳酸饮料产业规模已达到600亿左右,其中两大巨头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新中国成立后,引进外资的制度性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国内碳酸饮料行业一度占领国内市场。前亚洲汽水、山海关汽水、东北八王寺汽水、北京北冰洋汽水、山东崂山可乐、武汉二号汽水、上海正广和汽水、广东少林可乐、四川天府可乐合称“八大汽水”。

但由于当时我国自主企业缺乏民族品牌的经营经验和品牌保护意识,很多民族品牌被国外品牌收购,造成原有市场和渠道的流失,品牌逐渐被国外品牌收购。隐。

行业内生增长停滞。从行业规模来看,我国碳酸饮料市场规模自2012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虽然此后反复增长,但增速放缓或停滞已成为常态。目前,两大可乐巨头的国内业务已经成熟,即采用进口浓缩液+本地装瓶的生产模式,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碳酸饮料行业基本由可可和百事两大巨头瓜分。其规模效应带来的渠道优势、品牌优势和成本优势,都给这个行业的后来者带来了非常高的门槛。目前,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0%/20%,而在中国则可以达到70%/25%。

品类创新持续,国产品牌差异化逆袭。鉴于行业整体增长停滞,碳酸饮料厂商纷纷推出新品,从口味变化(如无糖、樱花、白桃口味等)到产品更新(如碳酸咖啡) , ETC。)。但是,由于消费者对主打品牌和口味的认知根深蒂固,新品在销量上一直未能突破。

近年来,北冰洋、武汉二厂等国产品牌重回大众视野,通过专注怀旧产品或重新设计更时尚的包装挑战传统可乐巨头。2017年北冰洋销售额达6亿元,净利润2.2亿元。2018年,其收入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未来有望从广大行业中分一杯羹。

清凉饮料现在可分为_为离退休职工送清凉活动_为环卫工人送清凉活动总结

茶饮:定位健康“杯鲜茶”

1990年代日本经历消费降级:当时日本刚刚结束“日本速度”30年的高效发展,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同时受到来自美国的对外贸易压力。.

现在日本社会已经进入低欲时代,消费降级和消费升级并存。消费群体正在向新一代转变(男性到女性,40 岁以上到 30 岁以下)。

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和社会人口结构虽然无法与当时的日本相提并论,但增速已经开始出现疲软迹象。从当时日本社会软饮料消费的特点来看,供需双方的改善增加了产业空间,导致饮料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需求驱动:饮茶文化与健康追求成就饮茶广阔空间。2017年日本茶饮料行业规模达到939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销量高于咖啡饮料和碳酸饮料。尽管近年来新兴饮料品种层出不穷,但日本饮料消费的三大类仍是茶饮料、咖啡饮料和碳酸饮料,三者合计占据软饮料市场近70%的份额。

日本茶饮料的规模庞大,是基于日本饮茶和咖啡文化的盛行,而PET包装的普及和便利店的兴起,也带动了日本的茶叶消费。

此外,1990年代,食品和饮料子行业不断向健康方向升级,如酒精饮料的减少和酱油向低盐的有机升级。由于健康的趋势,日本的无糖茶饮料的消费量迅速增长。

据日本饮料巨头伊藤花园测算,日本绿茶饮料的占比从20%上升到30%,增速迅猛。与日本相比,我国人均消费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供给侧驱动:多方参与者拓展产业赛道,产业链支撑促进效率提升。需求端有着广阔的消费基础,而供给端参与者的不断涌入也助推了行业的大发展。

上世纪末,日本传统企业进入软饮料行业,使行业整体扩张明显:1980年代后期,传统饮料巨头伊藤园先后发明了罐装乌龙茶和罐装绿茶;1990年代初,三得利的软饮料工厂“榛名工厂”落成。罐装咖啡“BOSS上市”。

同时,随着500ml PET瓶的推出和自动售货机的普及,软饮料产品可以越来越方便地进入消费者的视线。随着产品的不断丰富,行业整体营销加速,消费者心智不断增强,行业规模显着扩大。

在对比了日本软饮料的发展后,我们梳理了我国茶饮料的发展历史。

经过研究和回顾,我们发现我国的饮茶时代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分别对应着当时或现在各具特色的三大品类:以提神醒脑为主的冰茶系列解渴,注重IP和个性的速溶茶。饮茶系列,专注清新健康的杯茶系列。

茶时代1.0(1995-2011):品类初期,“康通”旗下的冰红茶一炮而红。

茶饮料作为软饮料行业的重要分支,曾在饮料行业的第三波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1990年代初,河北旭日集团的“旭日升冰茶”率先推出包装即饮茶饮料,巅峰时期销售额达到30亿元,成为茶饮料行业第一大单品。之后,统一冰红茶和康师傅冰红茶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推出,逐渐主导了整个茶饮料行业。

随后,可口可乐、雀巢等饮料巨头也纷纷布局茶饮,但人气机型乏善可陈。当时茶饮料的主要功能是解渴,对个性化的追求不足。

随着其他软饮料品类的兴起,冰红茶系列的增长停滞不前。2011年,统一茶饮增速仅为0.2%。虽然康师傅饮品系列有奶茶等产品支撑增长,但整体增速也出现明显下滑。

茶时代2.0(2011-2017):即饮茶迎来新变革,“年轻化”是重点方向。

尽管形成了“康通”冰茶产品,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茶饮料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被其他品类赶超。2011年,由于果汁饮料的兴起,茶饮料市场增长缓慢。尼尔森数据显示,2011年,茶饮料(不含奶茶)的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近0.2%。

饮料巨头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2011年,农夫山泉率先推出以“零卡路里”为特色的东方之叶。虽然上市之初轰动一时,但随后几年的发展却不温不火。2015年,“小明同学”诞生,半年内销量突破5亿。随后,农夫山泉“茶π”一出,立马拿下10亿销售额。对应2015-2016年,统一和康师傅饮料较去年同期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

新饮茶时代3.0(2017-至今):“一杯鲜茶”成为新时尚。

以喜茶、奈雪の茶为代表的街边茶馆相继推出纯茶“奶盖茶”,迅速走红大街小巷。2018年,统一集团开始布局“冷藏茶”新品类,推出“即食鲜茶”系列,采用类似杯装奶茶的包装,以“冷藏”和“新鲜”俘获消费者。

香飘飘于2018年下半年推出“MECO蜜谷果汁茶”,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精准定位,半年内销量突破2亿。在饮茶新时代,产品不仅注重个性,更注重更清新、更健康的口感。

在新的饮茶时代,无论是街头奶茶店品牌,还是单一的包装茶品,品质/定位/定价/渠道都是产品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未来茶饮料行业仍将是软饮料行业的重要子行业。在未来软饮料行业的竞争中,品牌的重要性空前高涨,流行单品的出现将取决于基于消费主力变化的更精准定位。

未来,软饮料行业将不再呈现“一品一品”的局面,而是“品类百家争鸣”。整体生命周期会缩短,热单的连续性会不断增加。

软饮料 饮料品牌 可口可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