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公众号:shipinanquanwang
△黄秀兰奶奶在这些保健品上花了不少钱
家住广州市海珠区的奶奶黄秀兰,退休前是一名心理学教授。退休后,她开始痴迷于购买保健品。多年来,她在保健品上的花费超过40万元。
然而,渐渐地,她发现吃保健品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在推广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她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写一本书,以自己为典型案例,分析老年人为何沉迷于购买保健品,并通过个人解读保健品的“老套”套路。经验。
沉迷:6万元频谱房子照片没有错
母亲黄秀兰今年87岁。她曾经是一名心理学教授。退休后,她回到广州老家,住在海珠区的高档小区。她的家庭条件很好。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退休后,她一直有购买保健品的习惯。
6万元的频谱屋,数千元的心脏药,数千元的一小瓶营养液……对于这些昂贵的保健品,黄秀兰的婆婆几乎从不手软。多年来,她告诉记者,在保健品或保健器材上花费超过40万元,自然成了附近保健品店营业员眼中的“胖子”。 “虽然我的孩子也知道我买保健品,但我花了多少钱,我没有详细告诉他们。”直到去年夏天,她在保健品上的花费超过10万元。 “他们带我去韶关上课,告诉我这些保健品只有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才能买到,我马上就买了。”当时,黄奶奶很着急,需要借钱。我妈妈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保健品上。
“其实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很多保健品都是骗人的,但是我对推销员太熟悉了,出于爱才买的,所以我女儿给我退回了这些保健品后,我就编造了自己的记住,从那以后一定要和保健品说再见。”黄奶奶说。
醒醒:老年人爱买保健品有五种心理
“我觉得吃这么多保健品真的没有效果,而且我毕竟是知识分子,所以我可以看到一些技巧。”老人说。于是,她开始写文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自己的专长,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为什么老人愿意购买保健品,甚至明知故犯还经常继续购买。他们被愚弄了。她还将这些分析写入她自己的关于老年人心理学的书中。
黄奶奶分析,老人购买保健品,首先是出乎意料,总是希望保健品能真正控制或治愈自己的老毛病;其次,因为害怕,人老了,总会有一种担心,担心某种病会变得严重,导致大病甚至死亡;三是从众心理,她参加过很多保健品公司组织的“讲座”,她总觉得这么多人买,一定有一些好处;四是名人效应,各种号称“中央首长”的保健品,感觉没什么毛病的时候就买了。不过,她坦言,除了这些心态,最重要的一点是老人的孤独。 “现在物质生活很丰富,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很多孩子不在身边,即使在身边,也不能一直陪伴。再加上对健康的渴望,对疾病的无奈,对疾病的恐惧。”死了,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她叹了口气。
先生。黄告诉记者,她的几个孩子都在国外,和大女儿一起生活。去年她生病住院的时候,虽然女儿和女婿下班后都会来看她,但那些熟悉的保健品推销员每天都一个个来看她。 “这种服务,比女儿还贴心,不买他的保健品你还不好意思?”老者一脸懵逼。
诡计:发现推销员“坑老”有套路
在她看来,保健品公司抓住了老年人的购买心理,进行了销售。黄奶奶坦言,这些年,她在保健品销售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花招,很多保健品销售员都有一套“坑老”套路。
“请所谓‘专家’,口才好,或以小人情吸引你,让你乘小利,吃大亏。”她举了一个例子,她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卖风湿药的“专家”,还声称该药是三代血统,但媒体曝光“专家”是临时演员扮演的。黄婆婆说,她也可以通过参加保健品讲座来发现缺陷。有一次她参加了一次保健品讲座,对方正在卖一种保健酸奶,号称堪比骆驼奶和企鹅奶。 “我一听就觉得有问题,企鹅不是哺乳动物,怎么会有奶呢?所以我当场提出来,讲师只好转移话题了。”
她说,很多保健品自称是稀缺产品资源,自称是“中央总书记”的“保健医生”“特供”或研制的。 “有一次我买了一个在日本很流行的保健品,但是我让在日本留学的孙女查了一下,发现日本没有这种东西。”
她告诉记者,其实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相关部门的调查,老人也都知道很多保健品是不可信的。她还询问了她熟悉的销售人员,他们为什么继续销售这些产品。 “他们总说有些保健品有问题,但他们卖的保健品没有问题,老人无法判断是真是假。”
昨天,记者还冒充老人的亲戚,给其中一位保健品销售员打了电话。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开发票时,对方声称“哪家公司有问题,我们最多没交税”。
希望:找到兴趣并提高工作效率,将数百万字翻译成俄语
“其实老年人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可以理性对待保健品。”黄秀兰婆婆坦言,她花了六年时间将约三百万字的《维果茨基全集》翻译成中文。她告诉记者:“一开始,我就是不能闲着,想开动脑筋。”不,在我开始翻译后不久,我丈夫就去世了。她想停止写作,但为了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她决定继续翻译。本书已翻译。
现在,婆婆黄秀兰参与编着了《青年社会心理学》、《维果茨基心理思想要领》、《心理健康与活一百岁——延缓策略》等多部著作衰老》、《告别肥胖与糖尿病》等书籍。
除了培养自己的兴趣,她也希望社会多关注老年人。 “我的儿女工作忙,希望社区多为老人组织一些活动。电视台和报纸可以设立一些老人频道,介绍老人关心的保健知识和故事,让老人不会那么寂寞。” (全媒体记者沉辉、陈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