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疫情影响,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的用户规模迅速下降,“短视频+”和“直播+”逐步赋能各行业发展,产业跨界融合成了趋势。
据第三方数据平台检测,2020年国外直播电商的行业规模已超万万元。《2021网路视听报告》则显示,短视频市场规模已达2051.3万元。
截止去年3月,短视频的人均使用时历时125分钟,超过即时通讯,成为人均单日使用时间最长的网路应用。
这份报告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推论:短视频平台行业地位首超所有综合视频平台。
从2019年的“新生力量”,到2020年“全面领先长视频”,再到2021年,“影响力力压所有综合视频平台”,短视频行业仍在迅猛发展。
5G、VR、AI等新技术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提高内容丰富度和用户交互度,为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抓手。
在这个大背景下,第九届网路视听会议首次筹建短视频直播日。6月5日早上,在直播日最重要的活动——短视频与直播产业高峰峰会上,各短视频与直播平台高管,进行了个人讲演和1V1对谈分享。
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以《短视频与直播产业的下一个机会点》为主题,北京米络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总裁刘琼,无忧传媒创始人兼CEO雷彬艺,猕猴桃子传媒总工裁李晋曦,视知(上海)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马昌博,交流了对短视频与直播行业发展趋势的想法。
图源:第九届网路视听会议
(以下为圆桌环节嘉宾发言实录,按发言次序整理,经过编辑删节)
雷彬艺:
具备内容能力的带货主播,更强一些
如今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的机会,最核心的点还是在于新技术的改革。
对所有人来说,很大的机会就是,经历过今年的疫情,让短视频和直播从一个垂直的行业,渐渐渗透到全社会都认知到它的价值。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旅游、各种品牌推广,甚至你们去做内容创业,这是十分大的变化。
无忧传媒也是基于技术改革的时侯,选择了去做短视频。我自己之前仍然做互联网视频行业,做了十多年了,包括版权、产品营运、平台营运,都做了好多。
短视频和直播盛行,就是源自4G流量费大幅度增长,让全民都用得起4G。我们2016年开始做这个事情,从最开始的娱乐直播,到后来的短视频的达人孵化,到如今的直播带货,这三个蓝筹股我们都做了比较深的投入,收获了比较好的疗效。
无忧传媒创始人兼CEO雷彬艺
短视频和直播只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底层是人工智能的精准推荐,让更多的内容,甚至是冷门的、各种各样的内容,都能找到属于他的粉丝。
你做哪些样的内容决定了,还能吸引哪些样的粉丝。在这样的底层构架上,才才能实现如此多的创业者,在里面去做直播,吸引到具体的粉丝。
现今通用的说法是,MCN行业从业者有三个蓝筹股,能力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做娱乐直播的,业内叫娱乐直播帮会;做短视频+广告的,会称为MCN公司;还有一批就是做网红店面和直播带货的,这三块确实是不同的能力和要求。
我们最开始想的是,一个人做娱乐直播,同时做带货、广告,可能一个达人在这三个部份都做得挺好。
但我们发觉,对于达人和主播来说,由于时间和能力(限制),深度的钻研,须要专注,显然是很难实现的。
其实我们有三大业务蓝筹股,都应当算是体量相当的,但落实到达人和主播这方面,还是有注重的,例如说娱乐直播+广告,或则是电商+广告这样的模式,以一个方向为主,最后产生这样的方向。内部的管理方式也是这样去做的。
广告和带货,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大多数以广告来变现的达人,更多的精力花在内容创作方面,时间相对来说也会比较自由一些。并且直播带货的话,对于达人和团队,须要稳定性,实际上有十分高的要求。要转过来的话,首先要转变工作模式。
另外,短视频这方面,更多借助你自身的内容。接广告的话,只要是这个广告产品和粉丝的画像才能更好匹配就可以了。大多数带货的达人,依赖货品的让利力度或则供应链管理。
早年可能说直播带货很强,但如今由于短视频平台成了超级平台,基本上把短视频和直播融入得不错,具备短视频内容能力的带货主播,竞争力相对传统主播,要强一些,由于他自己做好的话,可以获得更多的流量爆光。
无忧看上去各项业务都在做,但我们属于一年或三年,会专注一个业务。这个行业很大,对于创业者来说,成长和变现的速率,比早年的做媒体创业,更快一些,机会也好多。
至于说,今年我们把直播电商的业务蓝筹股搬进了西安,也是基于几个诱因的考虑。
最初期我们的一些直播达人,注重在北方,南方的像西北这边,也有一些主播,并且整个的体系上面,相对在北方多一点,这是一个诱因。
第二个诱因,我们当时搬迁,也是由于上海的成本相对高,尤其是职工的通勤成本会比较高。去上海这边,大多数职工可能到公司就十多分钟的时间。
当时,我们也考虑了公司的集中性发展。
可能不像有的公司专注于一个业务蓝筹股,我们不仅直播,还有短视频,还有广告。正好电商在北京,广告在北京,就选择了就近在北京做直播,这样北京、上海联动上去也便捷一些。
还有一个诱因就是,在上海的时侯,可能也是公司好多,招过来一个人才,培养三个月,很容易被挖角,人才的竞争压力很大。
当时就选择了集中管理,以便我们的核心团队集中在一个地方,哪怕有再大的挖墙角或则人才竞争的压力,我们的管理效率会高一些。
刘琼:
我没有去烧流量,把抖音战胜了
米络星科技是中国第一个做手机直播的公司,过去始终在做技术赋能和服务赋能。
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直播+早已融入了社会经济生活,主要是MCN在做。去年更多的是,品牌公司要做自己的店播,甚至是自己的私域和新渠道。
上海米络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总裁刘琼
我们仍然做平台,晓得如何去把流量提高到最好。我们面对的用户是中小主播跟中小品牌,更希望的是我们来做突破,帮助品牌方从公域转入私域,所以我们会提供整个营销体系和培训体系。
过去,我们把帮会主播培养上去,如今是电商主播,很大一块是企业直播。企业上面不仅仅是销售,还有市场营销,还有好多政府活动,包括云招商等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可以提供Saas平台和工具。
还有海外,过去3年在海外聚类严打,发展得不错,我们把自己定义为技术服务公司。
2016年千播时代,我们就早已内卷了,这个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大平台一定有大平台的流量策略,我们做内容虽然是在做项目,不能赌每一次都成功。
最重要的,还是要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你每一次内容带来的流量,你那种地方能承载它,陪伴它将来的私域服务。现今不管是陌陌群还是其他的渠道,如何把这种流量留住,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公司现今为中小平台服务,做私域流量的陪伴。大流量明天有了,用户的流失是很容易的,一定要把早已来过的用户留住,这个至关重要。
我们曾经做直播也是这样的,从1.7亿的注册用户到如今日活才100万左右,虽然我们留出来的都是最精准的用户,陪伴出来都五十年了,我们希望电商的用户,也是这样。
不管是做MCN还是做平台,永远是流量生意。你怎样样把流量引进来,留得住,之后再做复购,上面可能会有大数据的剖析,有各类支撑,还有闭环产业的构成。
我们作为一个中小平台,更多希望聚各类流量,弄成我的流量联盟,包括海外的布局也是这样的道理。这个行业似乎是可以挣钱的,不要怕烧流量,在海外有一个很大的地方,第一月就赢利了,我没有去烧流量,把抖音战胜了。
流量从哪里来?不能短平快,要渐渐地精耕用户,围绕的用户画像来提供你的内容和服务。曾经是垂钓模式,如今转成一个陪伴模式。
李晋曦:
下一个机会点可能在海外
我们在2013年就创立了MCN公司猕猴桃子传媒,在内容出海、品牌出海这块儿,做了好多年,近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
我发现,可能下一个机会点可能会在新的市场,就是海外市场。由于我认为国外的竞争很激烈,玩法已然很中级,相对国内进步了好几年。
猕猴桃子传媒总工裁李晋曦
今年疫情的时侯,短视频创作者有好多须要去旅游的,探店的,并且遇见了一些问题,我们会帮助她们变革。例如说他是探店做小吃的,可能会让他转为在自己家里,或则是店面上面,去做小吃、介绍小吃。
近来,我们有跟完美日记合作,她们要入驻泰国市场,之后我们在印度找了一个美妆博主,让他来推荐给粉丝,在印度当地有不错的反响,包括新闻媒体也有报导。
如今,美国对国货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包括我们国货的产品力也越来越强,品牌出海结合海外的内容,再做文化出海,整个中国的影响力在世界都十分大,美国的人越来越认同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的文化。
现今的品牌跟先前不一样,可能曾经要步入一个市场,去做一个投放广告,就是电视台你们一起看,而且如今我感觉愈加要细分,精准定位用户在那里。品牌出海也好,在美国做投放也好,就会找精准的粉丝和流量,对她们的转化也是十分好的,会渐渐地往这个趋势去走。
在我看来,流量内卷没有这么严重。
内卷的情况,由于YouTube这个平台是全世界的观看平台,能承载的内容好多,同质化的内容会比较少,各自的流量都是粘性特别高的、私域的。不是你们要抢这个流量,而是我这个流量喜欢你、就在你这里。
我们做帐号孵化的话,可能不是以变现为目的去做,更多的是想做好一个内容,去累积自己的私域流量,发觉自己的价值。
MCN的本质是资源整合的公司,未来要真的做好MCN公司,更多要聚焦某一个点。
例如说,我的MCN想做直播带货,从提供短视频端,去延展到接触供应链端,例如说去垂直领域,接触实物鞋厂,去注资一个实物鞋厂,这可能就是MCN未来的一个最好的走法,把资源整合注重在一个地方。
例如说,做内容端的,就把你的拍摄团队和内容的看法做到极至。内容为何出现同质化,你们都想快挣钱,都是想模仿,而且没有想到本身的核心点,造成现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内卷。
要做垂直,也就是真的往一个地方去做。
像雷总公司有三个大蓝筹股,假如我要去弄成这么大的公司,肯定是很困难的。要专注一个点去做,例如说要做电商直播,可能我跟一个品牌方去合作,就做这个品牌类别的内容。这样的话,才有机会获取到好的流量。
马昌博:
孵化垂直KOL,形成精准流量和服务
过去的这三年的变化,一个是直播浪潮,一个是流量内卷,一个是北方崛起,第四个就是产业垂直。
直播浪潮,我们参与的并不多,南方的机构参与的都不多。但我们也做了一些东西,我们的直播不是去卖货,是帮助B端的服务顾客,为她们提供直播服务。
视知(上海)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马昌博
过去南方的内容产业、品牌化更厉害一点,然而如今北方在崛起,显得越来越厉害,由于直播推动了我们的货,由于北方本身有供应链。
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机构要找到自己的垂直领域。视知本身在知识短视频这个领域,我们持续去植根。
我们在产业垂直上做了好多事情,塑造了好多的MCN,聚焦了几个垂直领域,例如面向城市父亲人群,让他们更好地买买买和让儿子更好地学学学,从消费恐惧和教育恐惧这两个方面去提供产品。
在整个的知识短视频机构里,视知提了关于知识营销的方式论,解决不关心、不明白和不相信的问题,就是说,我不晓得你这个企业或则产品跟我有哪些关系;或则我晓得有关系,而且不晓得你如何帮助我;还有就是不晓得你如何还能帮助到我。
用知识来促进消费,这个是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做得最坚决的一件事情。
对于新的KOL的孵化和培养,我们的策略是故事化、场景化和知识化。所有的知识,都置于内核之中,在故事的包装下去传递。
第二个改变,我们孵化更多的垂直的知识KOL。孵化一个小号是越来越不确定的事情,我们孵化一些垂直的KOL,形成精准的流量,从而去形成精准的商业服务。
所有的内容公司,MCN公司持续的恐惧,一个是流量恐惧,一个是产值规模的恐惧。这个区域的扩大,就我们而言,过去几年中我们有一个观点,在这个恐惧之下,我们尽量做真动作,而不是假动作。
好多同行会由于恐惧,去做好多假动作,而且做完以后你会发觉,自己真正能做的事还只是那种事,所以我们要把长处发挥到极至。
假如你最擅长的事都没有门槛,挣不到钱,那你在其他领域也是赚不到钱的。我们的认知就是在知识解释,包括围绕营销的整体里面,那我们就去做精耕。
过去的几年,我们也发觉,顾客对我们的复购率基本上维持在50%左右,在MCN公司也是比较高的状态了。不外乎就是把这个事情持续不断地做深,不管是内容还是流量、受众、客户,我们的顾客也越来越精准。
视知是相对后面几家规模更小的公司,在未来,垂直可能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