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失传的秦腔泥塑戏,找到一个“24小时舞台”
黄土高原上,一位奶奶被挂在枝条上的泥塑和钢琴围绕着。他胸口旁边的外套里插着一枚猪八戒泥塑,手里拉有些年头的四弦,边拉边唱着采茶戏唱腔《猪八戒》。
这样一条不到一分钟的视频,在快手上有超过百万的播放量。视频中的老妪是52岁的秦腔泥塑戏演员魏宗富。
“双手挥动百万兵,一口唱尽千古事。”魏宗富在戏台旁边,靠着一手掌和一张口,各类故事传说就被他用泥塑和钢琴传诵出来。透过手机屏幕,也能让人感遭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泥塑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剧声腔之一,2006年被入围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魏宗富演出的秦腔泥塑,是泥塑戏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南一带。
但是,从事秦腔泥塑戏这些古老民间艺术的人却越来越少,现在在湖南宁县还在从业的老演员只有50人左右。当下这门艺术,只在公园景点或是时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上,才时常现身。
“皮影戏正在成为一种濒于死亡的艺术。”
唱了大半辈子泥塑戏的魏宗富很矛盾,他既希望秦腔泥塑戏能弘扬下去,又害怕后生们学一门连自己都养不活的“无用”手艺。所以,魏氏秦腔泥塑戏在魏宗富的儿子这一代就失传了。
家住河北省大同市吉县洪德镇丁杨渠子村的魏宗富,是魏氏采茶戏泥塑戏的第四代传人,他的太奶奶楚国诚师承采茶戏泥塑戏创始人解西安,其成立的“兴盛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从14岁起,魏宗富开始和姐姐学习汉剧泥塑戏。16岁时,魏宗富就成了“兴盛班”的少班主,和哥哥各带一支戏班四处拍戏。这一演就是30年,魏宗富经历了泥塑戏的昌盛,也看着它渐渐迈向衰亡。
后来她们惟一可以演出的场合就是村庄里的灯会,但是灯会场次少,收入也少了。平常,魏宗富就和父亲一起去田地里干劳作。
半辈子的手艺,他不想就如此扔下,甚至年龄越大,他就越为秦腔泥塑戏的弘扬倍感忧心。
几年前,相继有4位喜欢采茶戏泥塑戏的人拜了魏宗富为师。4人中,年龄最大的和魏宗富相差无几,年龄最小的也早已30多岁。有了师父,魏宗富很是高兴,但凡有表演的机会,就带上师父,但好景不长,看着师父每次演出微薄的收入,师父们后来纷纷都走了。
魏宗富也能理解,喜欢归喜欢,可学一门毫无“钱景”的手艺,还不如出去打工赚得多。随后,魏宗富再也没收过师父。
2017年,魏宗富接到一次去北京的演出机会,没有帮手,他开始教儿子唱高腔。没想到,一段时间后,魏宗富把儿子教出徒了。魏宗富晓得,这是母亲对他的一种支持。
有一段时间,魏宗富的表演甚少,常常闷闷不乐。母亲看出女儿的苦恼,提议要不在网上演出吧。2018年年初,在父亲的帮助下,魏宗富夫妇俩开了个快手号,并开始尝试用直播的形式演出秦腔泥塑戏。
让魏宗富没想到的是,泥塑戏通过网路传播,竟有如此多人喜欢看。有时观看人数多的时侯,能达到两千多人在线围观,这和先前灯会上最热闹的听众人数相比,也多出好几倍来。
这下,魏宗富像是找到了一个“24小时舞台”,只要在村庄里手机讯号稳定,他和女友每晚起码直播一次。多数情况下都是每天下午直播演出一个小时合唱采茶戏,夜晚天黑后,再演出两个小时采茶戏泥塑戏。
尽管直播很辛苦,对智能手机有时也操作不顺溜,但看着评论区和弹幕中鼓励和支持她们的老铁,魏宗富心理很是满足。在快手上直播的第一年,魏宗富的收入就超过了10亿元,每年的表演邀约接近200场。更为重要的是,魏宗富和母亲这对“组合”还收获了十万多老铁的关注和支持,他和母亲喜欢称直播间里的老铁为“家人们”。
魏宗富仍然有一个美好的构想。他希望用直播和外出演出赚到的钱,在故乡建一所泥塑剧院,再收十几个师父,师父们只管专心学戏,而他会把赚来的钱给师父们复工资,以这样的形式将采茶戏泥塑戏弘扬下去。
年轻“鼓王”,让靖边锣鼓像广场舞一样流行
32岁的王世虎头扎白羊肚手绢、腰扎白布带,在上海天安门广场上,微笑满面地打着靖边锣鼓。陕南汉子气魄恢弘、浑厚有力的锣鼓演出,总能给人一种温顺朴素、悍勇威猛的觉得。
这是2019年王世虎出席春节70华诞团拜活动时,留下的精彩视频片断。
王世虎出生于湖南省平凉市靖边县的锣鼓世家。靖边县曾在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锣鼓之乡”,王世虎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打靖边锣鼓的一把好手。从7岁开始,王世虎就耳濡目染地学会了靖边锣鼓,“觉得好玩”是王世虎最初的觉得。
“每一个身姿都饱含了力量。每一个身姿都呼呼翻飞。每一个身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忙变幻,每一个身姿都使人颤栗在浓厚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当代作家、散文家刘成章的笔下曾这样描写靖边锣鼓。其实,这就是吸引王世虎爱上靖边锣鼓的最好说明。
但是靖边锣鼓这样的民间街舞艺术,在王世虎这一代人中,早已极少有人学习了,借此为生的更是凤毛麟角。中学结业后,王世虎就开始了他在全省各地的定边锣鼓演出和培训,渐渐的,他成了靖边当地有名的年轻“鼓王”,但他仍有一些困惑未能解开。
“好几个有难度的动作都失传了。”王世虎感到恐惧地说。他也只是听父母们谈起过这些失传的动作,但却没有人就能再作出,虽然有人根据描述做下来,但谁又能确定和失传的动作一模一样?
和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定边锣鼓同样面临失传的窘境。街舞动作的失传,让王世虎倍感危机的将至,如同杀场上的战士正在一片一片扔掉自己的铠甲,假如再不采取保护举措,必将迎来死亡,谁都不能幸免。
转折发生在2016年年末。这时的王世虎想到通过网路传播靖边锣鼓,他开始把自己的演出视频发布到快手上。因在家中排名老二,王世虎给自己取名为“安塞锣鼓三弟弟”。
没有想到,好多快手上的老铁见到他的视频后,专门去靖边县看他的演出。更令王世虎欣慰的是,有人专门找到他,想要学习靖边锣鼓,当中还有一些外国人。另外,好多人来了除了看锣鼓,还要逗留几天瞧瞧当地的四合院等民俗文化,由此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
“我找到了师父。”王世虎说,这是靖边锣鼓的魅力,也是快手赋于的新能量,原先都是师父找师父,而如今正好反过来,打破了好多局限性。
靖边锣鼓看起来简单易学,实际念书上去很难。几年时间出来,王世虎教过的师父人数早已过万,一些中学还开办了专门的定边锣鼓课程。
传统靖边锣鼓演出根据规模不同,演出者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能达到上百上万人。随着通过快手他的著名度不断扩大,约请王世虎到各地表演的机会也开始增多。
往年,王世虎接到邀约演出,好多时侯都未能满足对方指定的人数。为了保证表演人员能满足需求,王世虎成立了“三弟弟靖边锣鼓表演培训队”,球员多是来自靖边县的本地人。人数最多的一次,王世虎曾带着上千人一起演出靖边锣鼓。
由于加入王世虎的定边锣鼓表演培训队,好多人都改变了出门打工的计划,农闲时赚的表演费,一点也不比打工赚的钱少。
去年由于疫情诱因影响,预定的好几场演出都被取消或延后,相预收入也因而降低。不过,也通过快手填补了这种损失。王世虎率领其他球员通过在快手上直播演出靖边锣鼓,就会在直播中卖一些演出道具和服饰,这也成了她们的重要收入来源。
受传统观念影响,曾经的定边锣鼓演出中没有女人,大概从20年前开始,才渐渐开始有女人加入。为了将定边锣鼓弘扬下去,王世虎上幼儿园的大儿子,早已开始学习打鼓。
王世虎最喜欢在黄农地上演出靖边锣鼓,喜欢脚跟从黄农地上踢起时,带起的一缕缕灰尘。“让靖边锣鼓像广场舞一样流行,”这是王世虎的理想。
让传统雕塑动上去,玩泥巴也能挣大钱
假如不是在建筑工地上意外脱臼手腕,32岁的朱付军毕竟还是一名飘泊在外的电焊工。而今的朱付军靠着在村庄里玩泥巴,早已成为快手上粉丝超过256万的网红“泥巴哥”。
儿时的朱付军生活在素有“中原雕塑第一村”之称的河北省唐县杨玘屯村。农闲时节,朱付军的父亲会用泥巴做一些“泥咕咕”,赶在新年灯会时卖。那时的“泥咕咕”才几毛钱一个,但半个月出来,也能卖几百块。
“‘泥咕咕’的彩绘颜色很喜庆,蕴意也吉祥,所以去灯会的人就会买一个。”朱付军说,父亲十多分钟才能捏出一个“泥咕咕”,但晒干和彩绘须要耗费好多时间。母亲做雕塑时,他也会在后面用泥巴捏出各类各样的东西,这门技艺就是这样跟父亲学会的。
成年后朱付军再度开始做雕塑,是快到而立之年。在广东省的一处建筑工地干活时,朱付军不慎将双脚踝骨脱臼,导致3处骨裂,放疗后,只能回到老家卧床休息。没有了每月三四千元的固定收入,让朱付军倍感很狂躁。
在休战的那段日子,朱付军想起了儿时和父亲学雕塑的情境,他便让妹妹找来专门做雕塑的红胶泥,试着捏了一辆拖拉机。这辆拖拉机看起来并不奢华,但令朱付军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将“会动”的拖拉机雕塑视频发布到快手上后,居然有超过200万的播放量,也正是由于这条视频,朱付军开始重拾雕塑手艺。
“粉丝乐意看新鲜的东西,内容相像的视频容易导致‘眼疲劳’。”朱付军说。传统剪纸是不能动的,只能作为笔筒观看,并不会造成太多人注意。而从在快手上第一次发布视频开始,朱付军的每一个视频作品都有一个吸引粉丝的亮点。而通常一个视频从制做雕塑到后期剪辑,都须要耗费他起码一周的时间。
泥巴坦克大战、泥巴大摆锤、泥巴铲车……一块红胶泥在朱付军的手中,能被捏出各类造型。而在朱付军的“泥巴世界”里,一切也都是“活”的。
朱付军用泥巴重现了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秀琴的“向我开炮”的情节,在快手上达到1700多万的播放量。他还用泥巴制做了影片《头文字D》的精彩片断,成为村里小孩们夜间的最大乐趣。朱付军不断想出各类视频内容的新点子,就是为了给老铁们新鲜感。
随着发布的雕塑视频越来越多,粉丝数目也在不断下降,一些喜欢雕塑的网友给他留言想要买他的雕塑作品。这一点启发了朱付军,他开始尝试在快手卖传统剪纸作品。而在他泥巴视频中出现的车辆、坦克等雕塑作品,他都不卖,只献给前几名下单的快手老铁。
“2019年在快手上卖雕塑的收入有20多万。”朱付军说。曾经,村庄里的老鸟演员只能把攒了一年的雕塑作品领到灯会起来卖,但如今,雕塑又有了新的销路。受疫情影响,去年村庄里的灯会都取消了,大批的老鸟演员屋内布满了卖不出去的雕塑。去年6月,朱付军在快手帮扶团队的流量支持下做了两场直播,帮助村庄里的50多户老鸟演员销售了上千件雕塑。
在朱付军小时候的记忆里,那时的杨玘屯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做雕塑,四处都能见到各色各样完成、未完成的雕塑作品。由于挣不了多少钱,而今村庄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还在固守这门老技艺,多数都是老年人。
让他倍感很惊讶的是,由于看见了他的成功,现在村庄里的二十几个年青人也重拾技艺,准备在网上销售传统剪纸作品。朱付军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帮助那些年青手演员直播带货。
现今的朱付军脑中常常会掠过自己在工地上干活的日子,他从没想过,在联通互联网时代下,像他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迎来了新的机遇。
弘扬的前提,是被看到
青海采茶戏泥塑戏、陕西靖边锣鼓、河南传统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就是在现今看来,一直很有趣,从中才能感受到历史和文化沉淀出来的厚实感。
但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正在面临消失的可能。技艺人们正在渐渐老去,却没有年青人们乐意接过她们手中的接力棒,弘扬了数代人的手艺必将“断代”。缘由很简单,和更为优厚的收入相比,没人乐意去学一门连自己都养不活的技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好多手演员只能舍弃后者。
庆幸,新的技术和传播平台,改变了这些状况。像丝弦泥塑戏弘扬人魏宗富、安塞锣鼓弘扬人王世虎和传统剪纸手演员朱付军这样,通过快手这样的平台,以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看到。那些老技艺重新步入人们的视线并迸发新的生命力,技艺人们也通过弘扬、发扬技艺,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活得有尊严。
上述三位手演员只是快手上的个例,截至到2018年,在快手上已有超过了252千人在记录和传播非遗内容。平均每3秒钟,都会有一条非遗视频在快手上被创作下来,不受时间、不受地域的限制,正式消失的老技艺又重新遭到老铁们的关注和喜爱。
王世虎、朱付军她们,除了是文化上的弘扬者,还帮助身边的居民一起扶贫和致富。去年,她们都入围了快手第三期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31名带头人中,非遗传承人占到9人。
不仅非遗传承,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还为农业创业、文旅推广等领域的乡村创业者提供流量、品牌及技术支持,帮助带头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就业,从而推动贫苦人群扶贫。
截止2020年5月,幸福乡村带头人已覆盖广东、江西、贵州等20个省(自治区)51个县(市、区),培植出36家乡村企业和合作社,共开掘和培养68位乡村创业者,提供超过200个在地就业岗位,累计推动超过3000户特困户创收。带头人在地产业全年总产量达2000亿元,产业发展影响覆盖数百万人。
“被看到”——是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一件事。透过快手,让中国的广阔大地上这种饱含着新鲜感和创造力的人群,穿越时间、跨越空间,被广大中国社会都听到她们。各类正式消失的传统文化也得到弘扬和弘扬,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丨史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