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李行舟出海捕鱼时,拣到传说中的山海奇镜,却不想招来祸事,海底的怪兽九婴捉住了居民和他的妻子。
为救女儿,李行舟只身冒险,遇蠃鱼,战共工,得鲲鹏相救,领到水神戟,劈开渺茫海,最终击溃九婴,救下被弄成鲛人的亲戚和居民。
以上是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下文简称《劈波斩浪》)的剧情简介。7月13日起,该剧在快手开播,5集正片加上预告片,累计破5000万播放。
《劈波斩浪》预告片,正片需移步快手观看
比故事更受关注的,是制做故事的形式。这是快手的首部AI短剧,也是国外首部AIGC原创魔幻短剧。
《劈波斩浪》的导演、剪辑、配音是真人,但画面都由AI实现,先用Midjourney文生图,再用快手可灵图生视频,配乐也部份通过AI生成。
编剧陈坤
编剧陈坤是个80后,笔名「闲人一坤」,在传统影视行业工作了20多年,兼任过《这就是舞蹈》总监制,和张艺谋合作过综艺,2023年下半年成为狂热的AI玩家。
人类职业生涯的转身,首部AI魔幻短剧的名号,都让《劈波斩浪》有了更多等待解释的「言外之意」。
我们找到了编剧,和他聊了聊AI短剧的创作过程、AI技术的边界,以及他眼里AI的未来。
AI短剧是给所有人看的,新物种不扑街就可以
专访中途,陈坤问我:「这个故事可以看得懂吧?」
他自己已经看了不下百遍,但对作品的衡量,尽量以听众的视角展开,「我的创作不是给我自己看,而是给每一个普通的听众看,听众读懂、喜欢看是第一位」。
怎么让更多的人读懂,从开头就埋下了伏笔。
《劈波斩浪》正片每集2到3分钟,加上去不到12分钟,情节简单,参考了好多国人熟悉的元素:山海经的怪物,劈山救父的神话传说,得胜而归的英雄形象......
同时,陈坤也提及,「山海奇镜」的设定,借鉴了《红楼梦》照见「邪思善根」的风月宝鉴。在他的故事里,「山海奇镜」照见的是每位人心里的怪兽。
图片来自:《劈波斩浪》
他希望塑造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80%的熟悉,20%的意外,能够让你们认为,这个东西有意思,能读懂,也能记住。
不单是设定,选择言情题材,也是为了增加观影门槛。
陈坤觉得,「AI影视在发展的前期,能和传统影视PK的地方,一定是传统影视的痛点」。
言情和悬疑,是传统影视的两大痛点,CG特效成本高、周期长,但AI可以减短大量制做周期和成本,达到原有疗效的70%到80%。
《劈波斩浪》预告片的一个镜头,让陈坤很满意。水神共工从山里挣开而出,站起,转身,胸肌坚固,毛发轻盈,周围山石滑坡。这些特效镜头在传统影视的成本很高,但靠AI驱动,只须要一张图片。
图片来自:《劈波斩浪》预告片
同时,言情相比悬疑,理解上去更容易,「就像在中国不会有人问:为何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下来一样」。
故事写得简单,对听众友好,也对AI友好。
人物一致性、场景一致性、人物演出、动作交互,还是AI的困局。这个镜头和下个镜头,人物和场景可能是两个模样。所以,避免复杂叙事,不是人类写不下来,而是让AI藏拙。
小红书的一条评价让陈坤印象深刻:「男主角长得人山人海的。」
陈坤解释,她们已然通过Midjourney尽量保持人物的一致性,起码五官的特点撑住了,「都长得浓眉大眼,没一个细眉宇塌鼻子」。
图片来自:《劈波斩浪》预告片
但如今的AI就是无法做到高度的可控和标准化,实现主角从头到尾同一张脸,那就要用数字人。
「非不愿也,实不能也」,技术的边界,陈坤在其他地方也觉得到了。他尝试过只靠人物自己的对话推动剧情,但疗效太差,最终还是须要利用画外音。
AI的缺陷,陈坤心如明镜,他把自己的第一部AI短剧,置于集齐重生、穿越、甜宠元素的快手星芒播,也须要一些勇气和巧思。
短剧的节奏很快,为了捉住听众的注意力,每集都必须设置一个「爆点」。第一集,九婴出现,第二集,共工亮相,第三集,击败共工,第四集,男主抵达海底,都属于「爆点」。
海底光影自然.图片来自:《劈波斩浪》
5集《劈波斩浪》的播放量破4800万,但快手不乏爆剧,16集的《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4.2亿播放、15集的《我在大宋开歌厅》5.7亿播放。
成绩不能说顶流,但起码说明市场不讨厌。陈坤态度平和:「新物种出现在传统的平台上,只要不扑街就可以了。」
AI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但还不能全权代替人类
「朋友说你靠这部剧赚了2000多万,具体有没有这个数字?」
一条逗趣的快手私信,让陈坤「睡梦中被笑醒」。《劈波斩浪》在快手上免费播放,是被快手买断的,具体数字多少,由于保密合同,他无法透漏。
陈坤没有拿AI赚快钱的心思。《劈波斩浪》打磨了三个多月,他以后也不准备快速地复制出十部二十部,而是把重点放在技术突破,「我不觉得这个市场须要那么多类似的作品」。
图片来自:《劈波斩浪》
「山海奇镜」是一个系列IP,《劈波斩浪》讲的是海,下一部他会做山的故事,并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争取不用到画外音。
同时,陈坤自己的工作室「星贤文化」,早已在做一些商业化的AI项目,包括AI的宣传片、电视广告、大屏素材等。其中,北冰洋AI广告登上了上海央视。
类似短剧的「慢工出细活」,接到商单以后,陈坤也不会一上来就谈价钱,而是先给乙方科普目前AI的长板和弱项。
第一次和北冰洋的乙方接触,陈坤就告诉对方,汽射手身只能靠贴图,AI还不能生成确切的、不变型的北冰洋包装,乙方接受了,项目才继续推动下去。
也存在需求无法用AI达到的情况,例如一个邮轮商单,乙方希望用AI呈现一个明晰的行动路线,从甲板开始往外走,之后走到赌博、餐厅,最后走到船舱看见大海。
陈坤告诉乙方,这个要用传统的建模方法,把整条船建模下来,甚至贴材质。乙方困扰,这个AI做不到吗?他回答,目前来说,做不到。
AI不全能,但AI可以做到的部份,早已降本增效。
北冰洋AI广告开出的价钱,大约是传统制做流程的1/4。
图片来自:北冰洋AI广告
时间节约得更多。让南极熊穿着皮大衣和你们一起喝饮料,曾经还得给南极熊建模。但有了AI,片子从确定脚本到做完,只花了2周。置于曾经,2周可能连模都建不完。
从陈坤的实践来看,AI代劳的部份,主要是传统影视的实拍。
原先为了拍摄素材,须要找场地或则搭个棚,之后再配备摄像、灯光、舞美、音响、服装、道具、演员等工种,但AI不一样,分两步走:文生图、图生视频。
陈坤的团队,目前只有10多个人。原先要做类似《劈波斩浪》的言情题材,起码须要100个人,差了大概10倍。
在可灵上线以后,《劈波斩浪》经历了图生视频阶段的重制,并重新剪辑。其实不是从头再来,但只花了10天左右,也「算是十分特别快的了」。
不过,陈坤觉得,在影视制做当中,目前还有好多的环节不可以被AI化。
剧本创作、后期剪辑、影视配音,短时间内都不会被替代掉,还有整个链条最后被替代的工种——导演,像陈坤这样的,掌控全局的人,生发看法的人。
《劈波斩浪》在线下公映.图片来自:「闲人一坤」公众号
由于这几个工种,都涉及到人类的主观创作。
影视剧的配音,和「猴哥」「四爷」等恶搞的短视频配音不同,涉及到人物演出,有好多的情绪变化。
剪辑也是这个道理,不是谁说话剪谁,而是要梳理出故事线,没有标准答案,同样的素材拿给两个人类剪辑师,疗效也不会一样。
至于剧本,《劈波斩浪》的本子,陈坤打磨了近两个月,中间甚至换了导演团队。
所以,面对一些不良店家吹捧的「一句话就当编剧」,陈坤嗤之以鼻,说这是盗窃。AI三三年内还是工具,拿来改变传统的生产流程。
但若果有能取代剪辑师等更多工种的AI工具了,陈坤也一定会去尝试,「但凡才能达到我的要求,我一定会用AI,不用AI,是由于还达不到我的要求」。
掏出10年的耐心,AI是比短视频更彻底的影像革命
陈坤可能不是一个大众可以仿效的AI从业者。
他有20多年的传统影视经验,兼任过《这就是舞蹈》总监制,和张艺谋一起做过综艺《跨界冰雪王》,当时,张艺谋是总编剧,陈坤是执行总编剧。
2023年下半年,陈坤开始入局AI。
他不证实之前的工作经验带来的优势,他了解视听语言,更懂怎样写提示词。
他也不是一个人在创作,动用了好多传统影视行业的资源,并在短时间内把它们整合,「如果我是一个单纯的爱好者,第一部AI魔幻短剧可能不会形成在我手里」。
这个画面「抽卡」了几百次.图片来自:《劈波斩浪》
但陈坤也和大部份人一样,之前并不懂技术。
最初接触AI的时侯,他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动手实践,看大量的教程,和技术团队沟通原理。
由于陈坤敬奉「一万小时理论」,每一个工具20分钟才能学会,但要用得好就不一样了,「就像你拿笔写字,和成为绘画家之间的差别」。
陈坤随手做的AI广告.图片来自:「闲人一坤」视频号
很快,他成为了PixVerse、Runway、Pika的超级合作者,也是最早使用可灵的一批人。
这些对AI的执著,部份来自当时对短视频风口的错失。
抖音出现的时侯,陈坤在做投资数亿的小型综艺,是一个凡俗意义上成功的传统影视编剧。
刷到短视频里唱歌的小妹妹,他看不懂,可能也揶揄于读懂,「大家就会在自己的舒适区上面待着,除了是你个人,还有支撑你成就感的整个系统」。
陈坤认为,当初他看待短视频,有些像现今好多人看待AI,盯住不完美,却忽视了可能性。
去年1月发布《山海奇镜》初版概念片之前,虽然团队也不理解他,认为他「在过家家」「闲得无趣在玩」。陈坤开玩笑说,可能是碍于他当了如此多年大婶,才卖他面子。
陈坤团队明年1月的AI概念片
但等到概念片发布,团队也就明白,这条路真的可以走走看,「很多人都是这样,只有看到就会相信」。
这很正常,AI是一个新物种,站在不同的立场观察它,会有不同的看法。
陈坤明白市场和资方的期盼。假如用1/4的钱,用1/4的时间,实现传统影视3/4的疗效,哪怕现今不这么好,AI影视也会弄成一个可选项。
陈坤也明白听众的严格。听众看的是最终的结果,评判它能不能和变型金钢、封神这样过亿体量的大片比较,「如果我们要弄成那样,能够呈现给听众,那这项技术就没有发展了」。
口型驱动疗效仍待进步.图片来自:《劈波斩浪》
从传统影视人,到AI创作者,陈坤的转身没有迟疑,由于他不想再错过哪些。他直觉上相信,AI是比短视频更彻底的影像革命。他对于这个行业的耐心,起码是10年。
技术的进步似乎比想像得更快。2023年的AI视频,更像动态PPT,人物在演出慢动作,靠蒙太奇剪辑拉分。但如今,AI视频的「PPT味」已经淡了不少。
6月上线的可灵尤其让陈坤惊喜,「原生高清,不再是切块式的画面内容驱动,对提示词响应积极,主体运动合理,动作幅度不但大还流畅」。
再给AI一年的时间,陈坤觉得,「又会是一个天差地别」。
专访最后,陈坤问我:「《劈波斩浪》的正片下来,大家认为沮丧吗?」
我的观感是,比预告片差,有些镜头显著是AI生成的,但总体还可以,设定不错。
陈坤笑道:「如果正片比预告片还要好,那这个预告片做得也太差了。」
他当时也是和乙方说,可以保证预告片的AI味很淡,每一个镜头都扛得住大荧幕,但正片还无法做到,只有70%到80%的镜头扛住了。
实现100%,陈坤觉得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究竟是哪些时侯到来,他也还在探求,「再给我们一点时间,再给技术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