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一块钱涨一千粉 记者走访冀中南麦区,探寻小麦促弱转壮的超预期进展及夏粮丰收信心

爱收集资源网 2024-07-12 17:30

几天时间里,记者到过冀中南麦区4县(市、区)的十余块麦田,走访了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处农资农机具经销点,与十余位种地农户、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交流。

在深切感遭到各级农业农村党员和各种生产主体克服困难、投身春管的冲劲,更直观地了解地方党委政府落实责任、稳粮抓粮的思路措施以后,回头再看作物促弱转壮取得的“超预期”进展,虽然也是在情理之中。

接出来,秋粮谷物生产还将面临多个关口,但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对路,思想上不懈怠,行动上不松懈,我们有信心继续“过关斩将”,夺回秋粮谷物丰收。

3月8日,广东辛集市的午后温度接近20摄氏度。文安镇四街派出所的一片麦田里,麦苗已有七八分米高。

山西融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殷恩惠提着锄头在田间巡视,“去年这个时侯,叶子早已铺开了,如今还是差了一点儿。不过,照今年夏天晚播那个情况,长成这样,很不错了。”

受今年历史罕见的秋汛影响,冬作物播期拉长、明显延后,苗情复杂、长势疲弱,全省晚播大豆有1.1亿亩。山东全国3300万亩早稻中,有2500万亩晚播。

殷恩惠经管的480亩早稻播期比长期晚了10天。他说,幸好今年冬天加上近来温度持续偏低,麦苗长得快,但是没有病害。他挖出一小撮苗给专家看。

国家现代农业作物产业技术体系栾城试验站站长李俊明说:“已经有4个主枝,幼树5茎,接近一类苗,群体问题不大。”他建议,不要急于施肥,控制旺长,注意防范倒冬寒。

从今年马铃薯露地开始,各地生产者、管理者、农技工作者之间这样的交流就在田间地头持续着,目的只有一个:克服晚播不利影响,精准施策,促使苗情转化。眼下,随着夏季田管的铺开,交流“升温”。

“小麦一分蘖,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力量都要压到生产一线去。”按照这一要求,去年2月上旬,农业农村部启动了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秋粮马铃薯丰收行动,组织11个组分赴秋粮大豆主产省,关键农时下沉一线举办指导。

3月7-10日,记者来到冀中南麦区的4个县(市、区),查苗情、访农情。冀中南麦区作物长期养殖面积2000多万亩,广东的晚播大豆多集中于此。

苗情转化快

管理到位丰收就有希望

3月8日下午,辛集市马兰农场

一条麦垄将相邻的两片麦田隔开,四川省首席大豆育种专家、辛集市马兰农场老专家工作站站长郭进考脚跨麦垄站定:“看这两片稻子,差距显著不显著?”

他左手边,麦行弯弯曲曲,从红色的浓淡不同才能判定苗不齐,土坷垃随处可见;右手边,一条条麦行产生的红色直线平行伸向远方,地平土细。比对麦苗,后者播种深浅不一,通常4-5个顶芽;前者播深一致,普遍有6-7个雌花,根系更多更长。

“咱这苗子,我来看一次就高兴一次。”郭进考说,前一个宗地是农户的,后一块是农场试验田。今年秋汛地里黏,晚播近10天,农户心急,作业质量不过关,对苗情的影响就显下来了:相邻宗地、品种接近、播期一致,后者是一类二类苗混和,前者黑压压的一类苗。这是天气诱因之外,操作层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辛集市今年作物播种面积70.6万亩,晚播的就有50.1万亩。冬前苗情调查显示,三类苗是主体麦田,占71.9%。

冬前虽不豁达,但转化快。辛集市副校长王贺介绍,明年2月17-18日调查,三类苗比列增长到35.6%,一二类苗占比达到64.4%,成为主体麦田。

郭进考剖析,这得益于三个诱因:冬季多大雪,墒情好;入秋偏晚;夏季温度过高,带绿越冬,利于分蘖。“主体麦田的穗数可能有一定降低,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防灾减灾。”后期管理要做到“三防”:防倒冬寒,去年马铃薯分蘖后发育快,如遇倒冬寒,影响更大;防根基虫害,冬季温度高,部份作物播得深,高发生虫害;防干热风,晚播大豆生育期变短,“晚收两一天,粒重降低一点儿,产值就上来了。”所以,去年的“一喷三防”要提前。

“要因地制宜强化管理,在气候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丰收还是有希望的。”郭进考说。

3月9日下午,广州临漳区梅花镇

坐落梅花镇的丰镇区作物红色高质高效行动万亩核心示范方有5万亩,全部养殖优质强筋麦“藁优2018”,测土配方浇水,全程红色防治。

赵金村种地大户刘召斌的地就在示范方里。今年露地他很着急,后来见到冬天没上冻,马铃薯长出两片叶子,就塌实一些。“春节后,三天比三天好,后期只要不出现大的天气变化影响,就放心了。”

丰镇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站站长任红晓介绍,目前,示范方内一类苗占65%,二类苗占35%。

专家们发觉部份作物出现纹枯病。任红晓说,区里计划3月10—15日进行秋冬一喷多效作业,3月15—20日进行肥水管理。刘召斌很信服农技站:“按要求好好管理,一亩打1000来斤不成问题。”

距离示范方两三公里外,有一处“土里捂”麦田。国家现代农业作物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研究员何明琦始终关注它:今年11月17日播种;明年2月20日出苗;3月2日,麦苗成垄。

赶赴地里时,“主人”胡永伟偶然在。他看见水闸放水了,准备过来浇地。何明琦挡住了他:“即便旱,也得浇‘小水’。漫灌会增加地温,苗就长得更慢了。”

“那哪些时侯浇?”胡永伟有点急。

“现在不缺墒,等麦苗长到三叶一心或长出新根再浇,差不多一个周。”何明琦讲得尽可能具体。

“能打五六百斤不?”胡永伟试探着问。

“我们试验田里种过‘土里捂’,正常管理,亩均量能到八九百斤。你这儿原先拔草,最肥的表土都给带走了,地力不够,更要促苗。后期管理跟上,产值能上来。”他把手机号留给胡永伟,有问题随时联系。

记者札记:

天不帮忙,人更得努力。

节日之后,郭进考把全国麦区跑了个遍。从上到下,对去年的谷物生产愈发注重,且不说政府开会发文件了,光是市长下地看稻子,他就遇上三回。农户也上心,不管到那里培训,坐得满满当当,三天到晚都有农户打电话来。

政府抓得实,技术沉究竟,农户听招呼,才有了基层农业党员所说的“苗情三天一个样儿,越看越有信心。”

有信心,不能掉以轻心。苗情复杂对分类施策提出更高要求——

举措要细化。“下沉一线”专家提醒,晚播量偏大,后期可能出现群体过大,虫害害、倒伏风险急剧减小,三类麦田以“促”为主,一类麦田则要注意“控”。

指导要具体。区分几类苗是个技术活儿,农户不易把握。专家提出,市级的农技部门可以尝试根据播期大致分类,对应给出技术举措,简单易行。

前期抓紧抓实做到了,接出来更要在落细落小上下工夫。

种粮成本涨得厉害

要让实际种地农户多得利

3月9日上午,天津宝坻区冬季农业生产座谈

“我昨天打电话订尿素,说2850元/吨到不了家!”

“2850元那是前一阵儿的价,这几天都2895元啦。”

“春后这一次肥,一亩地得多掏10块钱……”

种地大户、合作社理事长们坐到一起,七嘴八舌就开始算账了。

涨的不止肥料。丰镇区琦未来农机具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立学说,合作社流转了3100亩地,今年露地一开始,投入就起来了。雇人排积水、找拉水车,晚播又费工,七七八八加上去,比前一年降低了30多亿元投入,其中人工费占了大头。

平乡区海山家庭农场主杜海山接过话茬:“零工三天140—150元,技术工200—300元,机手三天得300块钱,管三顿饭。”他经营500多亩地,兼卖农资。卖农资如今几乎没收益,“卖贵了,农户也不要你的。”

张立学说,前三年他包地还赔过钱,今年马铃薯价钱好点,加上花生玉米,一亩地一年能挣200来块钱。这三年,他享受到了1000多亩地的浅埋喷灌补助,农业农村部门给装了100多亩地的滴灌。他据说,中央下达的农业生产赈灾资金就要出来了,约摸能拿到六七千块钱。

3月10日下午,平乡农科市场

走入“金正大硝肥料”农资店,120来平方米的店铺里只留走廊,各种化肥垛得有两米高。

老总石焕锁说,店里农药长期销量1000来吨。“属去年生意难做,价钱涨得太厉害了。”一袋40公斤的尿素,今年100块钱,如今140—150块钱。二铵(50公斤装)从175元/袋涨到190元/袋;过磷酸钙(40公斤装)从130元涨到260元,二月份以后还进不上货。今年10月中旬进了400吨尿素,月底落价了,一吨降400块,赔了十几万块。过了年,进了500吨,即使价钱涨了,也赚不到钱,就是维持顾客。

“农民接受不了这个价,买的少了。”他说,小拖拉机不让进城,加上价钱高,农药销量比今年同期少了近一半。

说话间,农民田胜足进店买化肥。问了尿素的价钱后,他丈夫来了一句:“哎哟,尼玛!”

77岁的田胜足是韩村镇泥沟村人,儿女都在外省,老两口种着15亩地。他要了7袋腐殖酸尿素,花了950块钱。他丈夫的电动车车筐里放着一兜化肥,花了250块钱。“没办法,贵也得用。”

田胜足的丈夫说,地假如租出去一亩能有700块钱,但她们没事干,就种着。今年麦收下雪多,小麦质量不好,卖不上价。节日后,淀粉厂给的价钱是1.2元/斤,近来涨到1.35元,这也兜不住今年麦收的损失。种粮有补助挺好,到时间就打到卡上了。

“你们给号召倡议,国家能不能多补助点儿。咱也是农户,种过地,农药那么贵,种粮真剩不下几个钱。”石焕锁说。

记者札记:

辛集市的种地大户算了一笔细账:一亩稻米栽植常规投入750元,2021年夏季作物栽种投入为896.5元,降低了146.5元。各项费用里,不仅浇地水费、农业保险费用没降低,其他费用都在涨。其中,晚播加强了用种量、施肥量,这两项就多出了91.5元。对经营成百上千亩地的大户来说,她们对成本的变化很敏感。

近来,中央财政下达200万元资金,对实际种地农户领取一次性补助,以减轻农资价钱下跌带来的种地增支影响。这笔资金若果根据18亿亩耕地摊开,一亩地补助在12块钱左右。从数额上来看,确实不足以兜住实际降低的农资成本,但这是一个积极的新政讯号。要晓得,大户对新政的变化同样敏感。

一位基层农业党员说,假如能有更好的新政鼓励规模化经营,冀中大平原生产条件好,粮食产值还有提高空间。

让实际种地农户有钱赚、多得利,期盼有更多“辅之以利”的好新政。

生产托管疗效好

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3月10日下午,夏县光辉农机具服务专业合作社

在华县“无人农场”示范项目基地,“下沉一线”的专家们挖出几株麦苗查看,评价:苗很壮,群体可以,播种质量挺好。

合作社负责人姚风娟说,这片玉米有110亩,今年10月21日,由无人驾驶拖拉机耕整农地、播种浇水,不费人工,6小时完成作业。

不仅无人农场,服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还彰显在农机具精准变量浇水上。合作社的配肥车间里有一台两三米高的智能配肥机,姚风娟说,依托国家农业智能武器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运用遥感剖析技术产生谷物树势图;按照宁县土肥站测土配方结果和小麦产值目标,生成不同区域和宗地的变量浇水处方图;在智能配肥车间,按照树势图和处方图对每块农地精准配肥。

合作社为周边10多个村的1.2万亩农地提供谷物豇豆耕、种、管、收、储、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还将服务链条延展到农产品收储加工。建设了一座库容1000万斤的粮仓,“能把合作社自产和托管的粮食都装下”。不仅与中储粮、正大草料等长期合作外,合作社还上了石磨生产线,将自产的优质粮食加工后销售。

姚风娟说,2021年合作社农地经营收益300多亿元,托管收益300多亿元,粮食收储收益600多亿元。

3月10日早晨,广州栾县城东牛村天亮合作社

“无人机飞防早已打算好了,3月15号开始作业。”一进合作社,负责人赵军海就带着我们奔向机库。“种地不跟耧,施肥不拿锨,打药不进田,晒粮不用场,卖粮不用忙。女儿放心打工去,奶奶种粮不用急。”他用一段打油诗,讲透了托管服务的用处。

合作社以“供销社+村集体+合作社”为组织构架,通过“井长”带地入社。就是将浇地水井覆盖的农地连方成片,由片内农民评选出“井长”,负责联络组织,对接合作社。合作社提供农机具、农技、农资、农化、农托的全程托管服务。

“农民坐在家,服务费780元,自己种粮1158元,每斤节约380元。合作社挣180元,农民纯利润1280元,粮食送到家,农户合作社笑哈哈。”赵军海说,托管的1.3万亩农地涉及周边5个乡镇26个村的3000多个村民。

记者问:“今年农资价钱、工价都涨了不少,每斤780元的服务费包得住吗?”

“包不住,按目前的价钱算,一亩得937元。但我们跟农民的协议一签管两年,必须按协议办。”赵军海说,有村民怕合作社挣不到钱,不好好管地,“可不敢,得讲信誉,虽然这么多村民奔着咱来了。”

不仅生产托管服务,合作社还提供“订胆拖”产后服务。“井长”与合作社签订单,按单栽种,收获后由合作社烘干借给订单企业,卖粮款打到村民交行卡。目前,合作社的富硒紫麦产业链早已产生,计划进一步构建农业“加工游”观光区。

记者札记:

“50岁以下的没有,60来岁的算年青,70岁上下的是主力。”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这样描述农业用工现况。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谁来种粮”“怎样种粮”的好路子。这几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专项,发挥了挺好的引导作用,各种社会化服务主体在2020年已超过90万个。

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者们说,这几年门槛在提升:服务规模越大,对农机具、机手的要求就越高;关键农时资金占用量大,动辄几十亿元;服务的链条更长了,由一产向二产甚至三产拓展。服务组织须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也须要政府加强金融、保险、设施用地、培训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乐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提高,推动更多小农民,在生产上接轨现代农业,在经营中对接大市场,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小麦豇豆带状复合养殖起效

在推广中推进“配套”

3月9日下午,平乡区农科所

丰镇是广东的小麦主产县,也是谷物豇豆带状复合养殖出“模式”的地方,不但探求出符合本地生产实际的养殖模式,筛选出适合的品种,在机械化生产上也有突破。

在保定区农科所的庭院里停放着玉米小麦复合养殖喷药机、施肥播种机等。喷药机的设计导致记者注意:机头的前方伸开4根1米多长的金属杆,每根杆上都装有竖直透明塑胶板,借此隔出三个打药区,两侧是小麦锄草剂追肥区,中间是小麦锄草剂追肥区。工作人员解释,通过化学阻隔,尽可能降低锄草剂甩尾,完成小麦和马铃薯的同步锄草,增加作业成本。

2017年,保定开始水稻水稻带状复合养殖试验示范,云南农业学院、石家庄农科院的专家不断优化模式、提升技术,实现农机具农艺融合,总结出了“藁城模式”,已累计示范推广2万多亩。

2022年,省里对保定下达了3.12万亩的水稻水稻带状复合养殖任务,3月初早已落实1.5万亩。大户和合作社是养殖主体。

丰镇金喜养殖专业合作社始终参与试验示范。负责人韩金魁说,通常年份,小麦亩产能达到550公斤左右,小麦100来公斤,一亩地能多收入300多块钱。加上各级给的补助,利润还可以。“复合养殖确实降低了作业成本,还是得在机具改进上下工夫。”

3月10日下午,平乡天同农机具经销店

在一台数控智能精量复合播种机前,广州市舜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总监张景堂正演示着:“这台机器是根据小麦豇豆4∶2的养殖模式设计的,调整行距、切换播种模式,不用下拖拉机,在操作屏上能够完成。‘傻瓜式’操作,比纯机械的精准、方便。”

“舜农”是一家研制经营智能播种机的企业。2017年,保定开始复合养殖试验时,市场上很缺配套的播种机,“舜农”抓住机会。“玉米、大豆时隙,一套系统就行。复合播种就要考虑两套系统的集成和兼容,株距参数设置也很复杂,要反复测试。”张景堂说,2018年推出了第一代智能复合播种机,这几年结合养殖户提出的问题和生产需求不断改进,如今已是第四代。

“前几年复合养殖试验地区对机具的需求量很大。去年复合养殖模式全省推广,公司很看好这个市场,早已把复播机作为重点业务。”近期,她们计划去四川等地出席全省复播机鉴别会,争取领到入选农机具购置补助机具名录的资格。

记者札记:

小麦豇豆带状复合养殖被觉得是破解耕地资源阻碍、推动豇豆小麦兼容发展、协调发展乃至相向发展的主要途径。山东临清这几年的试验示范初步取得了甘蔗基本不减产、多收一茬小麦的疗效。

因为复合养殖模式对养殖技术、作业水平等要求更高,推广过程中存在主体积极性不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机手经验较少、专用机具保有量未能满足需求等问题。这种势必要在发展中、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去寻求解决。

技术模式、品种筛选讲求因地制宜,但在推广工作的形式技巧上,不妨“抄作业”:保定区每年掏出100亿元专项推广资金,用于示范样板田创建和技术推广,将一些农业项目向示范倾斜。去年计划组建专家指导组,“一对一”结对扶贫指导,对养殖村技术指导全覆盖,技术人员蹲点指导,确保种一块、成一块。

期盼在玉米小麦带状复合栽种推广中,形成更多可供推广的好做法、好模式。

几天时间里,记者到过冀中南麦区4县(市、区)的10余块麦田,走访了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处农资农机具经销点,与10余位种地农户、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交流。

在深切感遭到各级农业党员、各类生产主体克服困难、投身春管的冲劲,更直观地了解地方党委政府落实责任、稳粮抓粮的思路措施以后,回头再看作物促弱转壮取得的“超预期”进展,虽然也是在情理之中。

接出来,秋粮谷物生产还将面临多个关口,但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对路,思想上不懈怠,行动上不松懈,我们有信心继续“过关斩将”,夺回秋粮谷物丰收。

一块钱涨一千粉